什么叫“未来已来”?
面向未来的“创新”
面向未来的培养“创新人”
什么是数字时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精神”?
—— 忽然想到之200 ——
* * * *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秋天终于来了!秋收终于陆陆续续开始了!作为江苏省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数字时代协同推进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也终于开幕了!南京师范大学省部共建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对出席大会的政界、教育界及企业界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表示热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回想一下大概是从数字时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的那一刻起,“未来已来”这个不是口号却胜似口号的金句便开始得到人们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青睐。坦率地说,严格来讲,“未来已来”这个说法并不合逻辑。因为,所谓的打引号的“未来”既然已来,便已经是现在,而不再是未来;已经是今天,而不再是明天。真正意义上的未来肯定不是现在已在的这个模样,真正意义上的明天的景观也肯定大不同于今天。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充满瞬变性、充满突发性的数字时代或者说人工智能时代里,真正意义上的未来 —— 而不是明天、明年乃至三年、五年之后意义上的未来 —— 其实是模糊不清的,其实是捉摸不定的,并因此而难以被准确地或者可靠地预测。
(当然,由于数字时代里变化说来就来,因而“未来已来”这样的说法尽管因不合逻辑而有失严谨,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容,但它对于促使人们增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新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意识有其一定的提醒或唤醒的作用。)
这就给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为,学校终归是要育人的。而且,从根本上讲,学校是要为建设与建构终归应当比今天更好的未来社会而育人的。在那个应当比今天更好的未来社会里,个人应当比现在更有德性、更有智慧、也更有个性,应当比现在生活得更加文明、更加快乐、也更加幸福。否则,所谓的学校培养未来一代从何谈起?学校教育的存在价值从何谈起?
可是,在数字时代里,在以充满不确定性、充满瞬变性、充满突发性为重要特征的数字时代里,准确地或者可靠地预测未来实在是一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如果有谁果真胆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说即使在数字时代里他也能准确地或者可靠地预测未来,那么,我敢讲他不是对未来毫无敬畏之心,便是在忽悠。
问题在于:难道说就因为很难准确地或者可靠地预测未来,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便无法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建构者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在数字时代里准确地或者可靠地预测未来不是一件可能与可行的事情,然而,不幸中之万幸是,不论数字时代接下来的发展还会怎么加速、还会怎么迅猛、还会怎么出人意料,有一点则几乎可以肯定,甚至完全可以断定。这就是:创新乃是数字时代的一种“时代精神”,是千变万化的数字时代中不会改变的一种时代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一种时代精神。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数字时代之前的时代里就没有创新。事实上,即使在数字时代之前的时代里,创新的人也并非寥若星辰,创新的组织也并非凤毛麟角,创新的成就也并非屈指可数,尽管具体状况要因国别而异。但就整个世界总体而言,在数字时代之前的时代里,创新很难说是一种具有根本意义、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精神。正是在变动不居、瞬息万变、变化莫测的数字时代里,创新才成为一条生存法则,成为一种制胜法宝,并因此而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时代精神,一种最重要的时代精神。
于是,在数字时代里,学校教育便有了这个时代所赋予它的一项新的使命。这就是:为建设与建构更好的未来社会培养“创新人”!这是数字时代用前所未有的、不容置疑的口吻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项强硬的、不容讨价还价的时代要求,也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不得不具有的一种时代精神。
说实话,由于刚才所讲的充满不确定性、充满瞬变性、充满突发性的缘故,因此,在数字时代中,对于一百年之后、或者五十年之后、或者三十年之后、或者哪怕是二十年之后的世界、社会及学校教育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真的是预无可预、测无可测。但我相信,二十年之后也好,三十年之后也罢,五十年之后也好,哪怕一百年之后也罢,创新都将是数字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时代精神,“培养创新人”都将是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不得不具有的一种时代精神。
就此而论,人类一旦进入数字时代,那么,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便在积极意义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培养创新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时代精神也就同样在积极意义上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所谓在积极意义上走上了“不归路”,意思是说一旦出现,就不得不保持下去,不得不延续下去。
在数字时代里,任何个人、任何组织、任何社会都无法抗拒、无法回避创新这一时代精神。抗拒、回避这一时代精神,便意味着对社会的生存发展不负责,而且也是和自己的生存发展开玩笑。
与此同时,在数字时代里,任何学校都无法抗拒、无法回避“培养创新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时代精神,抗拒、回避这一时代精神,便意味着对作为未来一代的儿童、学生的生存发展不负责,而且也是和学校与教师的生存发展开玩笑。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了瞬变性、充满了突发性,那么,变化的结果会不会连数字时代本身都将不复存在,而是会更新到、进化到比数字时代更高级的时代呢?
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思维与想象能力。但我想,不管数字时代之后会出现怎样的更高级的时代,甚至在这个更高级的时代之后还会出现怎样更更高级的时代,创新依然会是那些时代的一种时代精神,而且会是更加鲜明、更加凸显、更加强硬的时代精神。理由就在于我刚才所说,人类一旦进入到数字时代,作为整个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创新”、作为学校教育的时代精神的“培养创新人”,便不得不在积极意义上走上一条“不归路”。
于是,顺理成章的问题便是:以“培养创新人”为重要使命的学校教育本身怎么可以因循守旧呢?怎么可以不创新呢?
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学校教育究竟该如何创新呢?或者说,究竟该如何创新性地培养出创新人来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南京师范大学省部共建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的存在价值便可在数字时代中得到进一步表明和彰显。因为 ——
第一,我们这个中心的主题便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树什么人?生存于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毫无疑问要“树创新人”。当然,这里所说的“树创新人”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只是培育第一、造就冠军、培养拔尖,而是指面向所有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品格,鼓励、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己的现在,创造自己的历史。
在这个意义上,本次大会放在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召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这所学校的校训就是从《大学.礼记》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中借用来的两个字:日新。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就把“日新”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校训,首先便是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并且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争取与众不同;如果还有可能,那就争取超越他人。
第二,我们这个中心是要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来探索如何立德树人,如何培养“培养创新人”。
这两点都是同数字时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精神高度吻合的。
我们这个中心创立于2011年,至今已经走过超过十二年一个轮回的历程。一个轮回的协同创新,一个轮回的埋头探索,一个轮回的持续前行,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为旨在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与建构者的学校教育创新提供了具有展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的经验。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刚才华校长已经讲了很多,我不可能讲得更好,我只能代表中心简单表个态:
第一,我们将努力拥抱我们不可能摆脱、不可能回避的数字时代,深刻理解、切实体会、努力体现“培养创新人”这一学校教育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我们将在迄今为止与政府协同、与兄弟高校协同、与中小学幼儿园协同、与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协同范围,尤其是要拓展与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协同,与科技头部企业的协同,使我们的协同体更具丰富性、更具跨界性,并因此而更加具有交叉与整合的力量,更加具有想象与创新的可能。
(第三,我们将一如既往,为协同体成员单位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支持与服务。)
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协同一定会更加紧密、更加顺畅,我们的创新也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加多样!我们这次大会的举行也是我们的更加紧密、更加顺畅的协同的开始,也是我们的创新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开始。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稳妥起见,最后还是要说明两点。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创新、创新,绝不是只要创新,不要继承。毫无疑问,该继承的当然要继承,而且要好好继承。不过,数字时代中的继承是否也应当和非数字时代中的继承有所不同?数字时代中的继承是否也需要含有创新的成分?高水平、高境界的继承是否应当是创新性继承,或者说创造性继承?
第二,我们强调创新、创新、创新,绝不是只要创新行动,只要创新就行,而完全不考虑创新的后果。毫无疑问,创新行动应当是合法、合规、合道德的,不可伤害他人及社会的利益。
就说明这两点。谢谢大家的耐心!
本文系本人2024年9月26日在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举办的“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活动‘数字时代协同推进学校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本次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省部共建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南京师范大学相城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共同承办。
—— 微信公众号:无索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