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学习的目的
关于“跨文化学习”
关于“唱响中国声音”
跨 文 化 学 习:怎 么 跨 ?
—— 忽然想到之201 ——
01 定位问题很重要
……
他们两位都讲得很到位了,把一些技术性的乃至原则性的要求都讲到了,我没什么好讲的了。外语倒是学过几门,初中时学的是俄语,高中时学的是英语,研究生时学的是日语。俄语早就连字母都不认识了,英语和日语也都一塌糊涂。
我想到的是定位问题。最近有好几个月了,没怎么去学校。但从迄今为止所去的学校来看,感到在做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成果凝练这一类事情时,首先有一个定位问题,因为定位问题具有根本意义。几乎每所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定位问题。定位一旦不清楚,许多东西就很难准确把握。比如,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架构?到底怎么来清晰表达?
我想,我就针对你们的这个标题本身,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分解,看看到底怎么理解比较好。标题里有几个关键词。
02 学英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关键词是“英语”。
我在你们面前谈英语不是班门弄斧吗?这里首先牵涉到一个问题:学英语,或者学俄语、学日语、学法语等等,不管怎么说,学外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凤翔实验学校老师:)我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学习这门语言的词汇,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些词汇去看到这个国家的文化,以及他们和我们中国不一样的东西,让学生和我们具有一种国际视野。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只要学习古汉语就可以了,学习《论语》就可以了,学习《四书》《五经》就可以了,只要阅读我们中国的一系列小说啊、诗歌啊、苏东坡啊、李白啊不就行了嘛?为什么还要学外语呢?
事实上,对于外语,过去就要学的,从近代以来就要学的,现在更要学了。不是要建设现代化嘛,而在现代化方面西方国家已经走在了前面,怎么能不学习、不了解、不借鉴呢?(当然,这并不是说西方国家的一切都需要学习,都需要借鉴)让儿童学习英语,实际上是要让世界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世界(这里所讲的“世界”主要指中国之外的世界)。用你们小学界喜欢的表达来讲,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而对于这种双向奔赴来讲,可以说外语、英语在所有学科中实际上承担了最重要的作用。
当然,其它学科比如语文,也会有介绍外国的东西,但它毕竟是翻译过来的。而如果从小学开始就学习英语,一直往上学,到最后掌握了这门语言,那么他就可以自己直接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就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尤其是在强调建设所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不学英语怎么行呢?
人们常常讲要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实,严格来讲,只是就“做中国人”来讲“做中国人”,这个格局是不够的。应当放在整个世界的框架中来认识“做中国人”。所以,为什么不少人在讲“做中国人”时往往要在前面加上“世界眼光”这个定语呢?道理就在这里。一般来讲,世界眼光是很难仅仅通过学习汉语就可完全获得的。你一旦和世界打交道时就会知道,管你通过翻译作品对世界了解多少,都不行。原因就在于不懂外国语言,对外国文化没有直感,没有直觉。
这样来看,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刚才这位老师讲的,不只是学习语言本身,而且要形成一种世界眼光,形成一种国际视野,形成一种人类情怀。这种人类情怀包括爱国情怀,你不爱国,谈什么人类情怀!但爱国情怀也是要放到整个人类、整个世界的格局中去理解、去形成的。要不然会很麻烦,就容易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德国那样的现象。
03 什么叫“跨文化学习”
第二个关键词是“跨文化学习”。
现在常常讲“XX学科育人”,“语文学科育人”“数学学科育人”、“英语学科育人”等等,已经有点讲“烂”了。(对于“英语学科育人”来说,一项很重要的目标是要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里有明确规定。)学生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跨文化学习,我们需要的是跨文化学习的英语学科育人。事实上,如果说我们的“育人”也包括培养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建设者的话,那么,这种建设者就得有跨文化的视野、跨文化的能力。
问题在于,刚才他们两位也提出来了:跨文化学习,到底跨什么?怎么跨?英语学习之所以强调跨文化,就在于英语学习不只是学习他国的语言,而且是学习他国的文化。我理解,通过英语学习来取得“跨”的意义上的成长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跨文化”,第二是“跨学科”。
首先是“跨文化”。“文化”是“跨”的基础,没有文化怎么跨?刚才这位王老师已经讲到,我们学英语不仅仅是学它的语言。确实如此,语言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语言,语言是承载着文化的,语言是表达文化的工具。学习一门语言,就是要了解、理解、借鉴使用这门语言来生存、生活的那些国家的人们的文化,不是这样吗?
这样来看的话,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我们的不一样,那就很容易与我们有矛盾、有冲突。当然,我们和他们之间有共通的地方,因为都是人类嘛。有矛盾、有冲突,怎么办?那就要努力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考虑:他们究竟为什么会这么想的?他们的这种风俗习惯为什么会这样来表现的?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种种文化特征的?
用大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话来讲,得有“了解之同情”或“同情之了解”。这里的同情也有共情的意思。英国人为什么会这样来过节日呢?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习惯呢?英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确实不一样啊,他们对于除了自己的父母之外的其他长辈,可以直呼其名的呀。而在我们这里,你对这些长辈如果不使用大爷大妈叔叔伯伯之类的称呼,好像就不礼貌。这就涉及到对异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这是跨文化学习的一个题中应有之义。
正是先有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然后才能达到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所谓对“异文化”的批判,那是要慎而又慎的。除非涉及到社会制度、涉及到政治方面的事情。小学生要进行那么多的政治批判干嘛呢?首先是要了解。对于真正属于文化的东西,要了解,要理解,看看与我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跨。你在小微课程里、在课堂里就可以设计啊。比如讲美国的风俗习惯时,就可以关联到我们的风俗习惯,这时就可以有比较了。有了比较,“跨”就产生了,没有比较是不可能有“跨”的。
不过,我们这里作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中的比较和比较学者们专门的比较研究又不一样。我们的比较是为了理解异文化的生活,并借此理解我们的生活,基于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比较的基础上产生“跨”。
但要注意的是,即使我们超出语言本身的范畴来学习文化的话,也不是要无条件地接受异文化。我们理解了异文化,但不一定接受它。无条件地接受异文化不叫跨文化,无条件地批判异文化更不是跨文化。对于异文化,我们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包容、借鉴、摒弃等等,用以理解、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才是跨文化。
这样一种跨文化的学习,怎么来进行呢?新课标里强调的是跨学科。其实,跨文化学习并不是因为我们今天强调它才有的。在过去的英语教学里,只要不是仅仅教语言,教发音、教语法、教单词本身,只要涉及到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涉及到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比较,都是跨文化的。对不对?跨学科也一样,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现在强调跨学科学习、跨文化学习,只不过是要还学习一个本来的面目,还英语学习一个本来的面目。英语学习本来就应当是跨文化的。学习英语并不是说就要去当翻译,而是要了解这个国家,了解别的国家最终是为了解我们自己。
04 进行创新性、实验性的实践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践”。
仅仅讲实践,就有点平了。应当注重创新,注重创新性实践。这就逼得你的标题本身、框架本身以及内容本身都需要和迄今为止人们已经进行的探索有所不同,得有一些打引号的“新名堂”才好。
当然,这绝不是说为了搞新名堂而搞新名堂,而是要使我们的跨文化学习的实践确实带有一点实验的性质,带有一点尝试的性质。要有这个胆量,否则没有搞头。既然课标里都已明确说了,那么大家都会在英语教学里进行跨文化学习的探索的,何况英语学习本来就应当是跨文化的,大家都会在这方面用心的。既然大家都在探索,那你怎么才能在遵守英语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区别于他人呢?怎么才能做得有点新意、有点与众不同呢?怎么才能避免“平平”呢?这是需要考虑的。
05 进行九年一贯的英语跨文化学习整体设计
第四个关键词是“中小学”。
所谓中小学,是包括高中的。而我们学校是义务教育9年一贯制的,只有小学和初中,没有高中,所以不能称为“中小学……”。其实,区别于其它大部分学校,我们学校进行英语跨文化学习探索的一个优势,正在于我们学校是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它可以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完整系统。这样,我们就可以将整个九年的英语教学打通,进行整体设计。这种整体设计就比较有意思了,就可以形成具有我们自身特点的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一张双维组合总表(结构表)。一个维度是纵向的,包括小学和初中。小学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初中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分段。另一个维度是横向的,包括跨文化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
凡事有利有弊。九年看起来有点麻烦,又有小学、又有初中,增加了复杂性。但也正因为是九年一贯制,既有小学,又有初中,所以恰恰可以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跨文化学习进行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
06 小学生能“唱响”什么?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唱响中国声音”。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唱响中国声音”是需要慎重琢磨的。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的任务是要唱响中国声音吗?小学生是谁啊?你以为小学生是谁呀?他们能唱响什么?
当然,他们和外国小朋友交往时,可以向外国小朋友介绍中国的情况,但也仅此而已。除此之外,还能唱响什么呢?他们学习英语,能做到了解、理解外国文化,就已经比较难了。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没有一定的其他方面的人文知识,要想真正理解外国文化,谈何容易!在中国,江苏人要理解甘肃人都不太容易;在江苏,苏北人要理解苏南人也不太容易。你要一个中国小孩理解美国,谈何容易!你要我们的小学生对美国人唱响中国,可小学生不了解美国,不理解美国,没有比较,你叫他唱什么?怎么唱?那不等于让中国小学生对美国小学生进行灌输吗?
因此,我们的小学生和外国小学生在一起时,应当是平等交流。而现在又有多少交流活动呢?要知道,小学生主要不是一个宣讲者。如果把小学生当成一个宣讲者,天哪,那可真麻烦了。你总得遵循育人规律吧?还是涉及到我最初讲的一点,即英语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首先是要让他们形成跨文化素养,而不是要他们去宣传。当然,他可以试着去讲一讲,在他已经学习了英语、已经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试着用英语表达的方式讲一些中国的故事。这是可以的,但不是英语学习的重心。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的话,那就本末倒置了。
刚才漏了讲了,我们中国文化本身就比较复杂,英语国家的文化也一样。讲英语的国家有多少?英国是英国,美国是美国,澳大利亚是不一样的,加拿大又不一样。在一些北欧国家,英语虽说也是一种官方语言,但那里的文化同样不一样。所谓跨文化学习,在这方面也有思考的空间。如果看不到这一点,所谓的英语国家就变成不是英国就是美国了。
所以,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本身的差异性,我想可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想过。也就是说,英语文化本身是有它的异质性的。英语文化作为一个大的文化,它是总体性的,但由于不同的英语国家这么多年的分离的生活长期累积下来,他们相互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因而,英语文化,或者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内涵上也是比较丰富的。其实,说到英语国家,还有印度呢,还有英联邦的其他国家呢,都不一样的。我们在讲英语国家时,往往会自觉地不自觉地把发达的所谓主流国家作为英语国家的代表,而他们的文化并不是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全部。
我觉得,如果对以上几个方面有明确的定位的话,是可以做不少文章的。我们可以稍微比较一下,看看哪一方面的文章更好做些。准确地讲,是看看哪一方面的文章最容易凸显我们自己,最容易做出一点名堂来。以此形成一个主题词,用以替代“唱响中国声音”。
这个主题词其实是最重要的。主题词确定了,就可以围绕它来探索了。不要指望我们的探索无所不包,不要指望面面俱到,而是要聚焦到一个最值得聚焦的东西扎扎实实去做,才能做出名堂来,才能在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英语跨文化学习的探索方面真正打响,真正与众不同。
......
本文系本人2024年3月12日在关于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小学部)“:唱响中国声音:九年一贯制中小学英语跨文化学习的实践探索”课题论证活动中的发言。由武名矢根据录音整理而成,特此致谢!本文有删节。
—— 微信公众号:无索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