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不好,其它统统免谈
教育内容完整,才能完整育人
实践需要思想,思想照亮实践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研
—— 忽然想到之183 ——
一、 下 车 伊 始
……
确实,今天上午只是一个启动会。我们这个联盟小组共有16个课题,上午只是五个课题组做了简单分享。我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启动一下,建个联盟,选出盟长、副盟长,(笑声)然后就大概介绍一下课题推进情况,交流一些感受。
因为没有去学校现场,没有听课,没有具体交流,仅仅根据五个课题组的分享文本和PPT,就下车伊始、七搭八搭地说一通,这其实是不太严肃的,不合逻辑的,所以也是不合适的。
但听了五个课题组的报告和她们两位(高水红教授、林岚主任)的发言,还是很有收获的。她们两位都比较谦虚,我不怎么谦虚,但我得承认,刚才几位的课题集中报告是我所听过的同类集中报告中最精彩的一次,综合来看、相对来讲是最精彩的一次。也许迄今为止类似的报告活动还有更精彩的,但我没看到。
因为没有去现场实际接触,没有实际地看一看、听一听、交谈交谈、触摸一下,所以只能谈几点很表浅的感受。
二、 几 点 感 受
感受一:育人情怀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五个课题组的报告都充满了育人情怀。
说一千道一万,你说为人类也好,为国家也好,或者为其它什么也好,首先应当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这是天大的道理。在我来看,是教育的一个“天理”。如果学生的成长发展不健康、不顺畅、不高效的话,什么民族、国家、人类等等,统统免谈。不是这么个道理吗?
我能感受到,不管你们在文本里是怎么写的,在刚才的报告中是怎么说的,你们的首要出发点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人,成为健康的、有道德的、有智慧的人。这首先是对学生个人负责,对他们的家庭负责。然后,只要学生成长好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自然而然就有希望了。我是能感受到你们的这样一种情怀的。有几位老师在报告过程中都比较激动,我想这种激动也是育人情怀的一种体现。
感受二:时代精神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五个课题组的报告都体现了时代精神。
虽然人们现在都在讲要把学生培养成人,但是我们得弄清在当下我们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个时代对教育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到底要求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 刚才我说的是育人(育人情怀),现在说的是育什么样的人 —— 这个时代对我们教育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真实要求?(说的是“真实要求”)
这样来看的话,应当说 —— 我反复强调,我没有到现场去看一看,缺少真切感受,而只能从五个课题刚才的报告来推断 —— 大家的报告是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大家对于时代的挑战、教育的困境、学校面临的问题以及有可能争取实现的突破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
比如,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的课题“公共精神观照下的小学‘泛’·参与式’课堂的微观实践研究”,就体现了对于学校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这一时代要求。我们这个社会太缺乏公共精神了,严重缺乏。你只要上街去走一走,什么时候你都会觉得气不打一处来,因为缺乏公德的现象太多、太普遍了。尽管随地吐痰的现象比过去的年代里不知减少了多少,但其它更多类型的不讲公德的行为几乎随处可见。这就不去多说了。
再比如,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的课题“指向儿童想象力的科创主题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的报告也特别好。“创造”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在他们的报告中体现得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如果所有学校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国家何尝没有未来?我们的儿童何尝没有希望?
总的来看,我们这几个课题都没有仅仅就课题本身来谈课题,而是在以“通”(并不意味着忽视“精”)、“泛”(并不意味着排斥“专”)“大”(并不意味着否定“小”)等理念为标识的时代精神关照下,跳出我们原先的那种基于非常窄小的视角所进行的定义,去看课题、看课程、看课堂。这一点刚才高水红老师也谈到了。这和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综合”、“跨学科学习”等要求也是吻合的。
感受三:基本架构
我的第三个感受是五个课题都已形成基本架构。
看得出来,大家做得很用心、很辛苦,也充满了智慧。为什么说充满了智慧呢?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在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交流时常常很感动,也明确表达了对他们的感佩心情,因为这些校长和老师在戴着镣 铐跳舞,而且跳出了比较精彩的舞。
不用说,我也在戴着镣 铐跳舞。就在今天这个场合,我也在戴着镣 铐跳舞。(笑声)如果不是这样的场合,我讲的内容可能会不太一样,可能会更加放开一点,所谓的“真性”表达可能会更多一点。(笑声)
所以,我一直佩服这个时空中戴着镣 铐跳舞的校长和老师们,因为我们的校长很难真正做到自主办学,我们的教师很难真正做到自主教学。我经常讲,你只要不违法、不缺德,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殚精竭虑、出谋划策、推出各种举措,这有什么不好?但是在实践中就是很难完全做到,无可奈何。尽管如此,这些校长和老师还是努力在做,而且做得相当好。这相当不容易。
总之,几个课题都已形成基本架构。而且在基本框架里,该填充的内容也填得差不多了。但是,也还是有许多可以再琢磨的地方。我还没来得及很好地琢磨,讲到这里,我就要发一点牢骚了。五个课题组也不把报告的文本提前发给我们!好像我们几位都是ChatGPT一样,到了就能讲,什么都能讲。(笑声)哪能这样呢?(笑声)你们就只给了个课题名称。这实际上是对我们的……(听众插话:考验!)(笑声)啊!你言重了!(笑声)你们考验他们两位年轻人也就算了,考验我干嘛呢?(笑声)我已谈不上迭代了,我也不需要迭代了!
如果早点把课题材料发给我们,我们总还是可以花点时间事先琢磨一下、稍微想一想的,也许我们三个人可以通过微信啊什么的方式聊一聊,互相有点启发。今天上午虽说只是启动会,但原本也可以是稍微有点“深度”地启动的,但现在就谈不上深度启动了。
不管怎么说,就这么粗粗地一撇,觉得五个课题的报告还是“干货”满满的。当然,也别高兴得太早,我这里所说的“干货”是打了引号的。
感受四:鲜明特色
第四个感受是五个课题都有自己比较鲜明的特色。五个报告也真是蛮好玩的,有所谓的宏观的,有所谓的微观的,有课堂的,有课外的,还有美育的,呈现出不同类型。五份报告虽然有许多共通之处,甚至有一些共通的“庸俗”的地方,但每一份报告都区别于其他四份,各自的逻辑还真不完全一样,表达也不完全一样。每份报告其实都有自己的一套概念系统,尽管这些概念系统有点参差不齐,但也都还是像模像样的。五个课题组都讲了普通话,这个普通话就是时代精神;同时也都说了自己的句子,这个自己的句子就是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概念系统、自己的表达。
这是几点总的感受。在他们两位的启发下,觉得还有一些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三、 几 点 建 议
建议一:基本概念是否可以再打磨?
虽说课题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而且课程名称也不宜随意更改,但这并不意味着课题的基本概念就是板上钉钉了,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而是可以再琢磨一下的。“好话”在前面都说过了,下面再说一些打引号的“不好的话”。
比如,“以美立人:根植吴地文脉的乡村小学‘大美育’课程实践创生”这个课题。“以美立人”,乍一听不错,很不错。但作为“立人小学”,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立仁义之德,树诚朴之人”,(那“以美立人”与“树诚朴之人”之间是什么关系?以“美”立人所要立、所可立的是否就是“诚朴之人”?)而学校的课程建设理念是“仁义为根,身心为本,科技为用,人文为向,艺术为翼”,这五“为”同“立仁义之德,树诚朴之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就牵涉到刚才林主任所讲的,或者换一个说法就是:现在不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也包括我们高校,进一步来看,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容易“用力过猛”。显然,“立人”不只是美育的事情,不只是智育的事情。(也不只是其它几育的事情)
当然,你们可能会说你们并没有认为仅仅以美就可以立人。毕竟你们的校名是“立人小学”,你们的课题名称是“以美立人”,这就有一个对“以美育人”和其它各育“以X育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问题以及“以美育人”的功能限度问题。在今后的交流中,我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为什么会确立“以美育人”?学校的其它各育有没有相应的“以X立人”的问题?
再比如,“公共精神观照下的小学‘泛.参与式’课堂的微观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有几个“泛”概念:广泛性、宽泛性、活泛性等。我猜想,这些“泛”概念是不是你们和有关高校的老师或科研人员一起琢磨后提出来的?(插话: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那也是可以再琢磨的。
据我所知,我们许多中小学老师最反对的,就是高校的一些所谓的“专家”(笑声)提出一些晦涩难懂、不知所云的概念。但现在也有一种趋向,也是林主任刚才讲到的,就是不少中小学老师提出的一些概念往往连自己的同行也不太容易懂。
这些概念在评审中也是很不受待见的,因为“评审专家”们是很“懒”的,不愿意多费心思的,(笑声)看到那些比较费思量的概念往往就先把申报材料丢到一边。
我这里只是举例说明基本概念需要再打磨,不要让读者费思量,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
啊!我这样讲是不是有点太直接、太绝对了?那就委婉一点吧,改为:基本概念是否可以再打磨?(笑声。林主任:吴老师不用这么保守。笑声)
建议二:文献综述是否可以再细致?
刚才是高老师还是林主任也讲到了文献综述问题,我是相当同意的,我不妨再重复一下。
为什么要重复呢?因为这些年来在参加课题、项目的论证、评审过程中,越来越感到不少课题组、项目组对已有研究了解太少、综述太少。
比如,高老师提出一个“以善立人”的教育主张,呼啦呼啦阐述了许多,仿佛这个主张就是从高老师开始的,是高老师的原创。其实不是的,而是林主任先提出的。高老师是受林主任启发才提出来的,尽管有所改动,甚至没有改动。可是,高老师对受到林主任启发只字不提。
这在高校中是不允许的,因为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其实,知识产权问题不仅存在于高校中,不仅存在于学术论文撰写中,而且也存在于中小学的实践探索中。因为你提出的教育主张的内核其实是我先提出的,你是汲取了我的思维成果、利用了我的实践智慧、借鉴了我的宝贵经验。我还没来得及充分展开、继续深入,你先拿去用了,并且广泛宣传了,而对于我的先有贡献只字不提,给人感觉仿佛是你的原创。这其实是不道德的。(笑声)(在这方面,胆子不能太大,气魄不能太大,口气不能太大)不能像谭维维在那首歌(《给你一点颜色》)里唱的那样:“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毫无顾忌。不能不去了解已有探索,就以为自己的探索是原创;或者明明并非自己原创,而是对别人已有探索的汲取、利用和借鉴,但对别人的先有贡献只字不提。
(有人提醒:时间差不多了)我马上就好,是他们两位刚才讲得太多了。(笑声)也就是说,首先应当检索迄今为止究竟有没有同类研究。如果有,应当提到这些同类研究、相似研究、你从中得到启发的研究,做好综述。不然的话,评审时也会遇到麻烦。
建议三:思想主题是否可以再凝练?
这里不能具体展开。比如,有一个课题名叫“小学班级文化研究”。它就不是一个有思想性的主题,而只是一个范畴性的主题,只是“关于”小学班级文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可以有很多,苏州第一小学可以研究,第二小学也可以研究,在主题上没有区别。如果要有所区别,就得凸显你是从什么视角去研究,你的思想性主题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这几个课题中有思想性主题的不多。
在课题申报阶段,没有思想性主题关系不大,但课题研究最终得形成一定的思想。那是最重要的,因为思想是可以留下来的东西。即使前面已经提到的“指向儿童想象力的科创主题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 —— 我是很佩服这个课题的,做得相当好 —— 也是需要凝练出思想来的。思想照亮实践,思想引领未来。思想可以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简约表达。总之,五个课题都需要再凝练思想,目前还凝练得不够,或者基本上还没有凝练。
建议四:探索内容是否可以再拓展?
(任何课题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每个课题都只重点关注一件事情,这往往会使我们的研究自觉地不自觉地只聚焦于我们想强调的某一方面、某一个点,结果忽视了其它方面或其它点。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探索内容可以再拓展的。
比如我们研究历史,假定我们的任务只是关注、讲述“历史之美”,这不是不可以。但问题是,历史中的假丑恶也太多了,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否就完全不能让小学生接触这些假丑恶?如果不能,那么学生究竟从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接触假丑恶?以我这一代人为例,等到我们长大后才发现,在我们的小学阶段中历史教育给我们灌输或传递的那些“事实”和“观念”有好多都是不成立的,甚至和历史的真实是相反的。这让我觉得很委屈,在内心里感到一种文化上的紧张。历史原本是丰富的,是有张力的,历史绝不仅仅是那些“优美”的故事。
当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很有限,他的心理发展还比较脆弱,我们不可能像对成人那样,把全部的历史事实、历史真相马上都告诉他们,这个很难做到。我们当然需要从正面去引导小学生学习历史,但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让他知道他们现在所学习的历史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呢?如果不告诉他们,那不仅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也是对学生的成长不负责。因此,历史教学是需要智慧的,这里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我们不是说要完整育人吗?完整育人也就是不要片面地、肢解式地、分裂式地育人,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内容应当相对完整。这也是我在今天这样的场合第一次提出的关于完整育人的又一个观点。当然,内容完整并不说一定要面面俱到,要包括所有的枝枝节节,而是说不能遗漏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尤其是那些我们迄今一直忽视、一直有意无意不让学生接触的那些方面。
在这方面到底怎么弄?到底如何拓展探索内容?标准只能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国家切实进步,有利于人类文明前行。否则我们的教育在许多方面很可能永远是片面的,那是很可怕的事情。一讲到这样的问题,大家的表情马上就变得严肃了。(笑声)我是笑着讲的,不用这么严肃啊!(笑声)
受他们两位启发,就讲这么多。今天上午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启动会,但还是挺感动的。还没到学校现场去,就已经被感动了。(笑声)我本身就是……(林主任:容易被感动的人!) 我原本就容易被感动,这也相当不好。但问题是,如果教育人不能自己感动自己,又不能被别人所感动,那还搞什么教育呢?
本文系本人2023年4月12日在“第六批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联盟研讨活动”(南京)中的发言,由武名矢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本文有删改)。特此致谢!!
—— 微信公众号:无索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