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康宁 | 做个好教师真难!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06-16 20:45   江苏  

情感、智慧、意志

综合、反思、超越

原点、魅力、秘诀

开放、多样、思想


做个好教师,真难!

   —— 忽然想到之188 ——   

情感、智慧、意志


……


到徐州来过好多次,但到沛县来是第一次。每次到徐州来,都会有人问我:“到徐州来过没有?”我都说没有。没到过沛县怎么能说到过徐州呢?(笑声)沛县一直是我魂之所系的一个地方。对徐州的教育以前有不少了解,心里也有不少感佩。来到这里后,张(振华)老师以及他所在学校的教育,让我很感动。刚才他们三位(崔允漷教授、顾泠沅教授、陆建隆教授)讲得太实在了,太具体了,而且有直接指导作用。我真的没有更多的好讲的了,只能讲点虚头巴脑的东西。我觉得,从张老师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他身上的一些优良的东西。


第一,一种情感、一种真诚


现在确实还有这么一些教师 —— 比方说在我们徐州,在我们沛县,以张振华老师为代表 —— 他们对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有一种挚爱,对故乡有一种挚爱。


我们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渐渐地已经把故乡抛掉了,我们其实已经“离乡背井”了。而张老师的探索恰恰体现了一种“回家”的努力,它告诉我们教育也必须帮助我们“回家”。我想,再过几十年,我们恐怕会更加深刻地感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多么的无聊。张老师的探索正是对这种无聊的一种逆动,他把“布老虎”(“封侯虎”。见文末“注释”)的制作与研究渗透到教育实践中。“布老虎”实际上已成为张老师的精神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充满了情感、充满了真诚在做这件事。


第二,一种智慧、一种实践


为什么这么说呢?张老师看上去好像很憨,但我看张振华其实是挺精明的。他的整个探索过程一直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尽管刚开始时有点自然而成的味道,因为他要把他的“家传”继承下来。但你看他慢慢地就并不是仅仅顺其自然地作为一个民间艺人而存在了,他渐渐地实际上是在朝着民间传统艺术教育家的方向发展了。


于是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事项,比方说讲座,比方说小小的制作,然后到开发课程,从教学到研究,从单干到也算有一个小小的团队,然后七搭八搭就进到“体制”里来申请课题、申报项目了。他努力向体制靠拢,争取政府的支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支持。显然,他已经达到目的了。我发现张老师其实是蛮有智慧的,他如果始终只是一个人单干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做一个民间艺人,他就不会比他的母亲、比他的奶奶高明多少。


第三,一种意志、一种执着


二十多年了,张老师从一开始他自己买照相机,到后来买电脑,然后搞网站等等。其实,前面在参加江苏省特级教师评审时,他已经和我说了很多。我才了解到他这么多年是怎么艰辛地一步步走过来的,领导是怎么一步步给予支持的。


总之,在张振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情感、一种智慧、一种意志。我觉得这三种东西真的很重要。


综合、反思、超越


那么,从“类型”的角度看,张振华是一个怎样的教师呢?


第一,综合型教师


“综合型教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能讲,会设计,会自己动手制作,同时在理论上也有所提升。


理论上有所提升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提升,那就始终只能停留在纯经验的层面上,很难散发开去。我们有不少教师,只要走进课堂,那整个课堂就是他的天下,这不用说了。但是他讲出来的东西仅仅局限于个人经验。结果呢,他没法带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崔允漷:“是的。”顾泠沅教授:“这是教师的遗憾。”)这是教师的最大遗憾。


还有些教师很会写,很能发表文章。我们现在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真是奇葩,要求中小学教师发表多少多少文章。而你从张老师的文字和口头表达来看,尽管还有可以进一步推敲的地方,但他显然比一般教师要高明,(崔允漷:“对!”)他能在理论与经验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表达。他是一个综合型的教师。


第二,反思型教师


张老师在刚才的ppt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么多年来,他实际上在不断提问。在国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反思型教师”成为西方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我们国家,自本世纪初的“新课改”开始之后,也开始倡导教师不断反思,成为反思型教师也开始成为一种潮流。没有反思,教师就不可能真正有创造性。不管张振华在探索过程中怎样具体展开他的反思,他是不断对自己提问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三,超越型教师


正因为张振华是综合型的、反思型的教师,所以也就成了超越型的教师,他是一直在努力追求超越的,尽管在超越这一点上,我下面会提出一些问题。


原点、魅力、秘诀  


来到徐州,来到沛县,受张老师的启发,我对教育本身也有三点感悟。


第一,教育的原点在于育人


这一点呢,好像张老师是后来才开始逐渐明晰起来的。一开始你是仅仅对你的“家传”有感情。我注意到他的PPT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开始并不凸显,到了后面的部分中渐渐凸显起来。这句话是“让孩子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人。”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对于我们教育来讲,把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下来其实不是主要目的。即使要传承,传承的过程本身也应当具有教育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观发生变化了,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增强了;然后,学生要创造、要超越,要不断创新,这些能力增强了,这样他就成为了主人;然后,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相互批评。这样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在育人。

所以,教育的原点在于育人。


当然,你说教育是为了社会,这也没有错,但社会说到底也还是个工具。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社会再怎么好它都是工具。因为,一个好社会的目的也还是要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人都快乐、幸福。


同样的道理,我们常常讲要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但建设班集体不是根本目的,班集体本身也只是个工具,建设班集体也是为了使得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得愉快、生活得幸福。所以说,教育的原点是育人。


第二,教育的魅力在于“回家”


我也在想,因为徐州、沛县毕竟不是浙江、上海。那么,尤其对于相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还比较靠后一点的地方来讲,对于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来讲,“地区自尊”非常重要,故乡、故里的独特的文化资本非常重要。也就是刚才崔教授讲的,“人无我有”。你上海没有的,我徐州有,我沛县有。这些东西是徐州的孩子、沛县的孩子们的一种资本。你让上海的学校弄个“封侯虎”试试!它怎么弄法?它弄不起来。


在刚才播放的PPT中,我注意省教研室另外一位董(洪亮)主任讲的一句话:“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如果作为不是沛县人、徐州人的董主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的话,我觉得我们沛县的孩子、扩大一点来讲徐州的孩子吧,就会有一种“在家”的感觉。


我不是说这些孩子就只能呆在沛县、徐州,不出去了,而是说要让沛县的孩子、徐州的孩子知道他们有可以为之骄傲的东西,有别的地方没有的东西。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沛县的孩子、徐州的孩子就有了一点上海的孩子、浙江的孩子所没有的资本,否则怎么和他们比。当然,也可以比,比智商,比成绩,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比的是共通的东西。但另一方面,虽然你上海同学有的我没有,但我有的你上海同学也没有。因此,在这方面也体现出教育的魅力。


第三,教育的秘诀在于创新


我们常常讲传承与创新,这毫无疑问没有错。但是我现在越来越感到,传承本身应当是创新性的传承。你这个“布老虎”做来做去,如果你一直拿针线缝来缝去,你试试!你想“绣”个“布老虎”,绣得起来吗?这些都已跟不上现代的节奏。所以,你们采取了“贴”的方式,贴上去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虽然看上去很简单。


现在学生自身已经有了创新需求,他们用电脑设计,然后用动漫电影的形式来表现。后面肯定还会有一系列新的东西出来。你们通过引进新的技术,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新技术来传承、创新“布老虎”这个民间传统艺术,并使它得到更大弘扬。时代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容忍原来的只是“固守”意义上的传承了,而应当是创新性传承。


这是我来这里之后的三点感悟。因为我这个智商是属于比较低的(笑声),所以虽然来这里之前看了一些相关材料,但琢磨来琢磨去效率不高。昨天晚上在李(运生)局长的忽悠下(笑声)好像有一点悟性了,有一点徐州和沛县的“地方性”进入到我的脑子里来的感觉。刚才又听了崔教授、顾教授、陆教授三大教授的高论之后,就想说点什么了。崔教授是课程大专家(笑声),顾教授、陆教授是中国的什么斯基、(笑声)中国的什么鲁姆(笑声),让他们见笑了。


开放、多样、思想 


最后,我还是从大的方面来讲三个问题。我只能是概念性地讲一讲,因为时间快到了。


第一,坚守与开放


坚守没有错。我想,这在张老师的思想里也是非常执着的。他通过开发和实施“布老虎(“封侯虎”)”课程这个途径,来传承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来培育学生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


但我也有一种感觉 —— 反正我们是自家人,讲得不对也没有关系 —— 我觉得“布老虎”是你这里的一个基地,但是它不能变成一个“堡垒”。你说把“布老虎”开发成一套课程体系也好,或者说通过它来进行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教育也好,都可以更加开放一点。关于这一点,我也没有完全想好。从刚才崔教授和顾教授所讲的想到的一点就是:学生在你的“封侯虎”课堂教学里有没有提出过质疑?有没有提出过问题?有没有产生过“我现在对‘封侯虎’已经了解了,已经会做了,我想做点其他的东西”之类的想法?有没有?……


什么时候你这里成为一个基地,从你这里走出一批批的学生,他们能开发出除了“封侯虎”、除了“布老虎”之外的东西。那你现在开发与实施“侯虎”课程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学生开发出与“封侯虎”、与老虎不同的另外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他“背叛”了你的“封侯虎”,恰恰表明你的“封侯虎”探索在其它地方得到了生长,结出了新的果实。因此,要鼓励学生、支持学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来。(顾泠沅:“这就像我刚才提到的,从所谓的‘差生’中后来走出了编剧,走出了谱曲的专家”。)


也就是说,“封侯虎”课程本身不能变成一种“意识形态”。这样说可能不一定容易理解。换句话来讲,“封侯虎”不是一切,“封侯虎”是你的一个基点。从这个基点开始生长,生长之后它会发育,发育之后它会有新的品种出来。而这些新品种又是学生提出来的,学生有了想法,你又和学生一起创作。这样,你也变了,你也丰富了。(张:“关于‘布老虎’的设计,我的很多专利、原型,都是学生的。”)


我想进一步说的是,你现在做到了“封侯虎”本身的丰富、本身的多样。我说的是在虎之外还有非虎的东西,因为如果“封侯虎”是沛县的所有学生乃至徐州的许多学生的一种共同的东西的话,那并不是你最后的成功。(李运生:“我理解你的话,是不是说的“能力的迁移”?从这个学科迁移到其它学科,甚至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李局长的境界就更高了,他已经上升到能力的迁移了。”


我的意思是,就“种类”来说,那就不光是制作“封侯虎”了。学生也能萌发出一种开发意识,他也想开发出另外的东西来。(顾泠沅:“在首届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就提出过类似的问题。你想开发“封侯虎”课程,你要让所有学生都制作‘封侯虎’吗?”)对,你让学生开发好了。


我觉得这里可以允许多样化。张老师实际上已经在鼓励学生做课程开发的主人。现在开发的是什么?(张振华:“‘封侯虎’背后的故事)应当更加开放(张振华:“现在只是初级阶段的尝试)。对对对!可以有一个更远的设想。也许设想的不只是三五年,但你必须把握住方向。如果这样,我相信,教育局会给你更大支持。你就可以像刚才顾教授讲的,从“封侯虎”制作走向艺术创作,它可真正成为学校更有用的一张名片。(顾泠沅:这样,你这所体育学校就可以变成两翼:“体”和“艺”)对,这样你也就改造了学校。


第二,独特与多样的问题


这是在刚才已经谈到的基础上说开去的。“封侯虎”是独特的,但也一定得是多样的。因为没有更多地看你的教学过程,也没有更多地看学生的东西,所以我讲的可能不对。我想,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像刚才崔教授讲的那样,关注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创作。而且,还有学生能力的不同以及倾向、兴趣、爱好本身的不同等问题。


第三,经验与思想的问题


刚才我说到你是个综合型教师,综合型教师就意味着不仅仅能动手做,不仅仅能上课,而且你能概括。我们从你的申报材料也能看出,你的概括能力应该说比其他同类教师要强得多,但我还是认为,需要像刚才两位教授讲的那样,定位要更加凝练一点。


凝练也还得有思想,我是始终强调思想的重要性的。在接下来的继续探索“封侯虎”的过程中,在开放性的再出发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把你的魂灵性、思想性的东西表达出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你把许多观点全都拢在一起,像一个大口袋,把什么东西都装进去了。我记得有一次在南通的小组活动中讲过的,珍珠很多,但因为缺少魂灵,缺少一条线索把这些珍珠串起来,所以就没有成为一根项链。珍珠本身并不值钱,但串成项链价值连城。


因此,能不能想点办法,把珍珠串成项链,尽管这可能比较难。但我的直觉是,总归应该有个思想呼之欲出。这个思想不是什么大学课堂里那些教授讲的那些理论化的东西,而是一种很鲜活的、既能抓住眼球也能吸引听力、各方面感觉都很好的、一看就知道是个画龙点睛的东西。用这个东西统领你的整个“封侯虎”的探索,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你不断开放性地开发出来的课程、教学、教育活动。如果这样的话,你想实现的所谓辐射也好、传播也好,它的可能空间就会更大。


这三点我都没有很好地准备、很好地阐发。关于坚守与开放,强调的是开放;独特与多样,强调的是多样;经验与思想,强调的是思想。


我是瞎说说,主要是听了他们几位讲的之后受到启发。


注 :

“封侯虎”(也叫布老虎),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民间吉祥物,是徐州沛县地区传统布制玩具中最具代表性及历史渊源的民间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振华老师为沛县“封侯虎”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封侯虎”纯手工缝制,分单头虎、双头虎、对虎、子母虎、套虎、虎枕、虎鞋、虎帽、虎挂件等多种式样,一般要经过10多道工序才可完成。2007年“封侯虎”曾作为“国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赠送外国使节,被誉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20133月张振华老师的《沛县“封侯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9月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文系本人2013年3月22日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体育中学举行的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办、徐州市教育局承办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人民教育家论坛’•沛县‘封侯虎’课程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由张振华、武名矢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 微信公众号:无索味 ——




无索味
分享关于教育、人生及社会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