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穿越时空
思考增厚人生
标题开了个玩笑,借用1945年8月《大公报》:“日本投降矣” 的标题,莫当真。
牛市的号角?
上周,受到相关政策影响,A股上演了绝地反击。
连续四天逼空式上涨,沪指直接从2750点一路强势突破3087点,创业板在周五更是直接拉升10%。
常言道:三根阳线改变信仰。
这一次,给了四根大阳线。
是否改变信仰了不好说,直观的观察是各类投资群突然变得活跃起来,颇有点“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的意思。
人心思涨已经太久了。
已经有人问我:是不是牛市要来了,要不要进场。
我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最好不要碰这东西,你很难从你不懂的东西上赚到钱,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的韭菜。
不过,如果市场能够景气几个月,天王老子恐怕也挡不住群众入场的决心。
央行下场:show me the money!
关注本号的,基本上都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投资者了,咱们就聊聊这一次逆转的原因及其展望。
这次绝地反击的催化剂是9月24日早晨开盘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都出席并介绍了有关情况,其中重磅信息可以总结如下:
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且年底再降低0.25~0.5个百分点;
二是下调利率0.25%,同步下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保持银行净利差的稳定;
三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平均降幅为0.5%;
四是下调二套房首付比例,从25%降至15%;
五是央行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这里面,其中第一到第四条,都是和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也显示出我们今天工作的重点仍旧是房地产,其中第三条调整存量房贷利率,大幅超出了社会的预期。
第五条直接和资本上市场相关,潘行长解释:
这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
其中一项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使用自身拥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
机构通过这个工具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将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和股票增持。
首期互换便利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
。
潘行长并且表示:只要这个事情做得好,未来可以再来5000亿元,或者第三个5000亿元,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
不仅针对金融机构,针对上市公司的回购或增持还有专项贷款:
人民银行将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的资金支持比例是服务再贷款利率1.75%,商业银行给客户办贷款的时候利率会加0.5个百分点,也就是2.25%。
首期是3000亿,如果这项工作做得好,后续可以追加。
白话解释这两个史无前例的政策,就是给金融机构加杠杆,给上市公司加杠杆。
金融机构拿着手里的资产抵押到央行拿钱,继续去买资产。
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资产的购买方力量,另一方面锁定了一些筹码成本长期资本。
这个办法巧妙在,既给了金融机构更多资本杠杆,又保证了这个杠杆产品的不被复杂化,否则很容易搞成各种衍生品。
只能一次抵押,抵押的底层资产清清楚楚,央行作为出资人,资金来源方单一且超级稳定。
央行成为出资方,即使遇到风吹草动,央行的控盘能力要远胜过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的时候,其实很多机构不该死,但是市场恐慌之下,挤兑+杠杆让众多机构迅速死亡,而央行出资,可以保证不会出现挤兑的情形。
这个政策说到底,就是央行开始下场购买股票,人家也说了,首期5000亿,搞得好再追加,首期3000亿,搞的好再追加。
一句话:给你近乎无限的资金,去干吧。
这让我想起打《星际争霸》的一个秘籍:show me the money
这在中国资本历史上可是第一次央行直接出手发钱买股票,有投资人调侃:
从业三十年,只听说过不允许资金流入股市,今天央行说这些钱只能买股票,热泪盈眶。
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欲知后事如何?
投资人现在可能更关心的是,后续市场会怎么走。
很可惜,我也不知道。
有可能股市走强恰好又赶上了经济走强,携手共进走出一个长期牛市,不过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也有可能走一波快速牛市后迅速转熊;
也可能连牛市都没有,节后不久就哪来的回哪儿去,这也不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会踏着相同的韵脚而来。
其实资金推动的牛市,我们经历过,2014-2015年的快牛,就是在资金推动下形成的。
2014年牛市的背景是自2013年以来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甚至在2013年底出现了“钱荒”,2014年以定向降准为起点,开启了货币宽松政策周期,此为牛市的重要源动力。
2014年5月9日晚,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国九条,受此提振,周一上证指数上涨2.1%,拉开了牛市的帷幕。
当年7-8月,证监会、新华社多次发声力挺股市,提振了市场信心,资本市场开始快速上涨。
当年11月底的意外降息,更是直接引爆市场,短短一个月指数涨幅竟然超过30%。
2014年这轮牛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杠杆。
2014年11月到2015年5月,两融余额从0.75亿激增到了2.26万亿,增幅200%,与此同时上证与深证上涨幅度均超过110%。
这还仅仅是两融余额,还不包括场外高达万亿规模的配资。
2015年的疯牛,杠杆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后来的历史我们大概都知道了,连续三轮股灾,千股跌停接着千股跌停接着千股跌停。
杠杆这东西,你用的时候有多爽,去杠杆的时候则有加倍的痛苦。
最理想的市场是业绩推着估值走,甚至越涨越便宜,比如年初到年中的腾讯,股价涨了40%,但是业绩涨了50%,估值反而还便宜了。
而没有基本面配合的牛市,如果仅仅是情绪和资金的推动,则走的越高,摔得会越惨。
所以但凡是过去几年不在场内且没有押下大量资产的人来问:可不可以入市?
我的建议都是:远离。
作为新手,要尽量避免卷入老狼们的游戏,老老实实的呆在自己的能力圈,现金虽然增值慢,但起码不亏钱。
以不变应万变
还有一些身在场内的老朋友问:哎呀呀,没买够就起飞了,咋办?
凉拌。
长期投资,必然也必须面对两种情形:没买够,涨了;买够了,又跌了。
怎么办?
没办法,只能淡然接受。
投资里,谁都做不到一百分,持续做到80分就是股神了,这两类情况,老巴都拍大腿,何况你我。
真正重要的是,事前有个计划。
计划不是用来完美执行的,是用不变来应对变化的。
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跌,我是这个计划,涨,我还是这个计划。
用长期性、系统性来对抗偶然性随机性。
就像我在头几天茅台的文章里写的那样,你手里有百万,那还说啥呢,就应该买够相当的仓位,这样涨跌你都不后悔,进可攻,退可守。
你手里就13万,那就掂量掂量,你觉得是愿意等一个更高收益率的价格,还是说10%就可以了,再跌我当没看着。
这两条路,你怎么选,都对。
但是做出了选择,就不要后悔。
这俩选择,长期一以贯之的如此做,结果都不会差的。
所有的选择,都是基于你自身条件的选择,不能既要又要。
选了,就别纠结,每一个选择之前,都是已经考量过各种机会成本了。
达到收益率就开始买,达不到就等,未来收益率低于机会成本了卖。
后市如何,我们谁也不知道,要按我的期望,我希望熊市再来五年,可他也不听我的呀。
对我们价值投资人来说,都行,什么样的市场都能接受。
低谷时不抱怨不纠结,高峰时不张狂不轻佻。
做好自己能决定的事,对不能决定的事,淡然处之。
风雪是你,平淡是你,清贫也是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