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穿越时空
思考增厚人生
售业是一门非常“辛苦”的行业,行业内龙头的净利润率普遍在2%左右,沃尔玛和costco都在2%左右。
刘强东曾经自信的表示:京东的运营成本更低,比竞争对手低到50%以上。所以有一天京东如果真正赚钱,赚的一定比所有企业都多,净利润可以达到五个点、七个点。
可现实是,京东的净利率仍旧没有摆脱零售业的特性,仅有1%-2%。
即使做到了行业龙头,利润率仍旧如此之低,可见这个生意的辛苦程度,只有卷王之王才能生存。
卷王才能生存的零售业
零售业售卖的产品,基本上来自上游的供应商和品牌商,自己并不负责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够出现在沃尔玛的商品一样可以出现在永辉、永旺等。因此,对消费者来说,零售业的差异化很低,价格便宜是王道。
如果把业务的客户体验分成三要素 —— 价格、品质和服务,低价是 “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 “0”,失去了低价优势,其它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
山姆沃尔顿在自己的书里就说出了沃尔玛成功的秘诀:只要我的东西便宜,人们就会来买。
零售企业即使获得了成功,也需要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分秒不能放松,极力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榨取出微薄的利润。
许多零售企业开始做的很成功,规模扩大后就开始陷入亏损,就是因为管理能力跟不上规模的扩张,无法控制住成本的上升,可能一家店选址的失败就抵得过五家店的成功。
最近有朋友去许昌胖东来研学,胖东来的高管介绍说,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都有意引进胖东来,有些地方政府甚至给出了非常优厚的土地、税收条件,但胖东来一概拒绝。
胖东来的克制,来自对零售行业残酷竞争的认知,来自对企业能力边际的了解。
企业和投资人一样,都要在能力圈内行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克制自己的欲望,坚持理性的选择。
在零售这样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管理效率可能随着地域扩张而降低,这也就是于东来说的:成本打不平。
反过来讲,若要投资零售类/餐饮类企业,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就是单位盈利,这个单位可以单店盈利或者每平方米盈利。
这类指标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企业扩张中,运营效率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如果一个零售类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坪效始终保持高昂甚至上升,说明其扩张是成功的,可能已经找到了异地扩张的方法论,企业会迎来一段比较快速的发展期。。
所有成功的零售企业,都必然是成本控制大师,能够无情地压缩运营环节上的各种成本,这是个卷王才能生存的行业。
Costco的竞争优势
芒格的爱股Costco,把行业过去15%~20%的成本压到了仅有10%,而且还能够获取不错的利润,这正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Costco的做法是:
1.精简SKU,大件出售:一家Costco店大约有3800~4000个库存单元,而一家典型的超级市场有3万个,一家折扣百货店有4万~6万个,一家超级中心则有2万个。
由于Costco的库存单元少,客户就可在每个单元上花较长时间去寻找更有价值的商品。较少的库存单元意味着较少的商品重复和较少的品种。
这样货架空间使用效率高,周转更快,存货搬运成本更低,同时减少了挑选,简化了购买。
2.源头采购,自建物流:减少了SKU的种类,每一类商品都精选行业内头部厂家,严格品控,采购量行业内数一数二,能够拿到最优价格
3.会员费盈利:企业利润几乎全部来自会员费,商品加价仅覆盖企业运营费用,充分让利消费者,会员费叠加低价,让消费者产生买的越多越值的感觉。
4.店址成本低,门店面积大,远离市区,降低租金成本。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最有竞争力的价格,Costco甚至还有一条规定:任何供应商给到其他零售商的价格若低于Costco,将被取消供应商资格。
依赖于Costco高质低价的形象,它还推出了自营品牌 Kirkland,这个自营品牌竟然占据了Costco营收的1/3,提升了企业的利润。
目前国内零售行业推出自营品牌最成功的,应该是京东京造。
我个人是京东京造的粉丝,其产品的质价比非常高。
零售业的生态多元性
虽然零售业很卷,但它又是一个刚需行业,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无论其处于何种社会阶层,都离不开零售业。
由于社会人群的收入层次分布,零售也必然有分层。
山姆超市永远摩肩擦踵,菜市场也会人头攒动,小区零售店的生意也红红火火。
对应到网络零售也是一样,京东、天猫、淘宝、拼多多、抖音,都有对应的客户需求,谁也不可能一统天下。
京东有京东的铁盘,淘宝有淘宝的粉丝,拼多多有拼多多的拥趸。
淘天变阵,吴泳铭上台以后,开始对淘宝进行改变,不再跟随拼多多的低价流量打法
吴认为,阿里应该坚持 “万能的淘宝” 的市场定位,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变成竞争对手的样子。
淘宝不再试图去对照着拼多多改,开始扬长避短,拼多多基于低价分发流量的方法不适合淘宝,淘宝无法用拼多多的方法打败拼多多。
淘宝更改了流量规则,以体验为先,将流量倾斜到“高评分”店铺,在仅退款方面平台也全面后撤,高评分店铺自己可以和用户协商退款。
各家企业最终会放下一统天下的梦,在服务上做出差异化,做出自己的特色服务好用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实现长期共存。
有个朋友说得好:
拼多多刚上市仅有7000-8000亿GMV时以平台格调不高否定这个公司的投资者其实不太理解零售的本质;
同样现在认为拼多多可以靠极致组织效率横扫天下的投资者也是没有理解零售的本质。
不太可能有独大的零售商,独大对消费需求、供应链效率、不同层面的性价比这些都是互相冲突的,即使在算法推送的移动互联平台上。
什么是零售业的本质?
基于极致的管理效率带来的最优价格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客户不同,对产品的品质、价格的需求自然不同。
坐在BBA里拎着LV爱马仕的人群,和骑着小电动上班的人,对“性价比”的理解可以有天壤之别。
黄峥曾说,五环内的人看不懂拼多多。
同样的,乡镇农村的人也看不懂山姆、Costco甚至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