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胸科医院王保明团队
荧光成像技术对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贡献:一项来自多中心倾向匹配分析的研究(Contribution of fluorescence imaging to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segmentectomy: a multicenter propensity matching analysis)
内容亮点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三家区域医疗中心总共402例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荧光法手术患者191例,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患者211例。再以肺段手术切除难易程度分为简单肺段组130例,复杂肺段组272例,比较两组中荧光法和改良膨胀-萎陷法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
本研究选择肺段切除时长作为主要比较项目,即对靶肺段动、静脉解剖开始到靶肺段切除为终点,较之既往研究中的总手术时长,更能精确反映两种段间平面显示方式对手术时长的影响。同时纳入更多的围手术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倾向性匹配(PSM)分析法校正基线数据,减少了非手术因素的干扰,获得了更加真实客观的比较数据。
在简单肺段组中,采用荧光法和改良膨胀-萎陷法的患者在肺段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天引流量、术后3天疼痛感、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全费用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复杂肺段组中,采用荧光法的患者不仅在肺段切除时间上较改良膨胀-萎陷法患者明显缩短(P=0.03),同时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第1天的VAS疼痛值上较后者明显减少(P=0.046, P=0.006)。展示了荧光法在复杂肺段手术中的便捷和术后快速康复上的优势。在术后短期并发症上,采用荧光法的患者在不考虑手术难易程度时,其在术后持续大量胸水的总发生率上较改良膨胀-萎陷法组患者表现更好。而在术后长期随访中,远期并发症上并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均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荧光法的优势更多表现在胸腔镜复杂肺段切除手术上,能够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实现快速康复。(论著中文信息由第一作者整理提供,欲览英文原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第一作者:吴峰
吴峰,安徽省胸科医院,副主任医师,胸外科硕士研究生。安徽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会员。长期从事胸部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专攻胸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擅长术前三维重建规划复杂肺段手术。曾获2024年中国胸外科肺癌综合治疗新锐秀腔镜肺叶组全国四强,安徽省第三届胸外“最强音”胸腔镜手术大赛三等奖,第七、八届大中华胸腔镜手术菁英赛(安徽赛区)腔镜肺段组三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在SCI、北大核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通讯作者:王保明
王保明,安徽省胸科医院胸外一科行政主任,胸外科副主任医师。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纵隔学组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
安徽省胸部肿瘤外科专委会委员
获得荣誉:
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个人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安徽省总工会“金牌职工”
安徽省第四届胸腔镜手术技能竞赛一等奖
第六届、第七届菁英杯胸腔镜手术技术大赛安徽赛区肺叶组冠军;
2022年中国胸部肿瘤联盟(CATO)胸外科手术大赛华中赛区冠军
专业特长:
擅长肺部结节的微创精准诊治及气管肿瘤、纵隔肿瘤、食管肿瘤、手汗症、胸部结核病变的微创外科手术,致力于早期肺癌精准一体化诊治及快速康复外科体系研究。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市级课题5项、(GCP)药物临床试验十余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北大核心等论文十余篇。
资讯
j.01.2025.01.18.01
前往作者面对面中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