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肺移植康复团队:探索肺康复,助力术后患者迈向健康新阶段

学术   健康   2025-01-23 16:40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肺移植康复团队



| 李欣燃


对话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肺移植康复团队:探索肺康复,助力术后患者迈向健康新阶段


在终末期肺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肺移植手术宛如一座桥梁,为患者架起了通往新生活的道路。然而,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帮助患者术后顺利回归正常生活,成为医学界面临的下一个重要挑战。在这一背景下,肺康复作为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扮演着促进患者恢复活力和运动功能的关键角色。

为了评估肺康复对成年肺移植患者的疗效,中日友好医院多学科团队开展了一项Meta分析研究。该研究系统检索了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和CINAHL等数据库,并通过严格的筛选、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最终纳入了21项研究。汇总分析结果显示,肺康复在改善患者术后的6分钟步行距离、最大耗氧量、握力和股四头肌力量等运动能力指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9月发表在了《胸部疾病杂志》(JTD)杂志上,题目为“Effectiveness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n exercise capacit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lung transplan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ingle-arm meta-analysis”。

基于此,我们与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思远和高蓓瑶进行了深度对话,旨在深入了解这项研究背后的故事,探索科学发现背后的艰辛历程,以及这一研究对未来肺移植术后康复治疗的实践意义。

图1. 团队发表在JTD杂志上的研究(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探索康复之道:构建肺移植患者新生活桥梁

AME:怎么会想到开展“肺康复对接受肺移植的成年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这一研究的?

王思远:我们之所以开展这个研究,主要是基于肺移植患者术后常常面临运动能力下降的问题。尽管肺移植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通过引入肺康复训练,能够帮助这些患者更好地恢复运动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系统地探索肺康复对接受肺移植的患者运动能力的实际影响。

AME:肺康复通常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和组成部分?

王思远:肺康复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1.评估:我们会全面评估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能力和整体健康状况,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运动训练: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来增强患者的体力和心肺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3.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呼吸技巧,帮助他们减轻呼吸困难的症状,改善呼吸效率。

4.教育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疾病管理和自我康复的知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提升信心和积极性。

5.营养支持: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AME:在您的临床实践中,是否有具体的病例显示肺康复方案显著改善了肺移植患者的运动能力?

王思远:有一例肺移植患者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这位患者在术前接受了将近2个月的预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如骑行训练)、力量训练(上肢和下肢抗阻训练)、呼吸训练等,目标是改善心肺功能和增强体力,为手术做好准备。他之前是军人,身体素质较好,所以康复进展得也非常顺利。

术后,我们遵循标准的肺康复方案,让其早期便进行床旁活动,随后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的强度。在整个康复过程中,结合呼吸训练和心理支持,患者恢复效果非常显著,术后三年,不仅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功能,甚至还能够完成侧手空翻!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体现了肺康复方案的有效性,也证明了个体化康复计划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我至今还保留着他的侧手空翻视频,每次看都会很感动。

AME:您认为这项研究对于改善肺移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有何重要意义?

王思远:这项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肺康复对肺移植患者的作用,尤其是在提高运动能力、改善呼吸功能、减轻并发症等方面。通过系统化的肺康复训练,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运动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此外,肺康复还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状态,增强他们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AME:团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王思远:我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干预和结果的异质性,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不同,如何统筹不同研究间的干预方案和评估数据是一大难题。

后来,在康复医学科江山主任和肺移植科陈文慧主任的指导下,我们详细回溯了不同文献中的训练时间,并分析了训练动作的效果,重新定义并总结出适合患者的标准训练动作。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确保了干预方案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从而显著提高了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

AME:在进行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您在团队中的角色是什么?是如何与其他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的?

王思远:我主要负责确定研究的题目和方向,并带领团队制定研究框架和计划。同时,我也会与各个学科的团队成员紧密合作,确保研究纳入、收集和讨论过程顺利进行。

因为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所以我们会通过明确分工和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保证研究的顺利推进。例如,在筛选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文献质量不一致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组织了跨学科的小组讨论,邀请了临床专家、统计学家和文献筛选人员一起审查纳入标准和数据提取过程。

我们还共同制定了严格的纳入标准,明确了数据提取的细节,确保每篇文献的质量和数据的可靠性。这种团队合作不仅确保了Meta分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为最终结果的可信度提供了坚实保障。

深化临床实践:开启个性化康复治疗新篇章

AME: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肺康复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高蓓瑶: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个性化和多学科的干预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是关键。然而,我们面临的难点在于许多患者对康复治疗长期价值的认知不足,这导致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较低。而之所以这样,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患者更倾向于药物治疗而拒绝肺康复训练,对肺康复的信息及其益处了解有限。

二、肺康复训练周期较长,使得患者的实际康复效果未能满足其较高期望。

三、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降低了患者的参与度。

四、经济负担、药物管理,以及时间安排等方面的环境和社会因素。

AME:从个人角度来看,这项研究对您的临床工作带来哪些实际帮助?

高蓓瑶:通过探讨肺康复对移植患者术后运动能力的提升,我们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我们可以确定哪些肺移植患者适合进行肺康复训练,以及最佳的介入时机。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肺移植阶段实施肺康复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肌肉力量有积极影响,而且越早开始,干预周期越长,效果似乎越显著。此外,我们还发现,对于术后超过一年的患者,肺康复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或许是因为这部分患者的运动能力显著高于早期肺移植患者,而受限于“6分钟步行试验(6MWT)”的天花板效应,所以并未显示出优势。

这些研究数据可以为制定标准化康复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提升患者教育的质量和干预效果。

AME:最终的研究结果是否符合团队预期?

高蓓瑶:这个研究结果基本上符合了我们团队的预期,即:肺康复在改善成年肺移植患者的运动能力、肌肉力量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不过尽管当前证据支持肺康复作为肺移植患者的有效辅助策略,但仍需进行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确认其在实际临床环境中的长期益处。

AME:您在团队中承担了哪些主要职责?能否谈谈团队协作对研究的成功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高蓓瑶:我的主要职责包括基于过往经验提供参考意见,并在稿件送交编辑部进行同行评议之前,协助团队进行文字修改工作。

我认为,团队协作对于研究成功所起到的作用则体现在多个方面。在研究分析过程中,不同研究的定义和方法可能不一致,团队需要根据文献综合制定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例如“肺康复”这一概念,在康复医学科江山主任和肺移植科陈文慧主任指导下,团队经过多次讨论,才在研究中对其做出了准确的定义。在定义某个概念的时候,我们也要考虑不同层面(广义或狭义)、不同语境、不同的文化环境(国内外的),以及不同领域(如呼吸科与康复科等)。

此外,肺康复的研究需要康复、呼吸、营养、心理等多学科的参与,团队经验的整合能够提升Meta分析的临床指导意义。

AME:团队认为这项研究还有哪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有何启示?

高蓓瑶:首先,纳入的部分研究质量较低,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或排除低质量的研究;

其次,纳入的不同研究采用的肺康复干预方式(如运动训练、心理支持、营养干预等)差异较大,这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分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

此外,该研究仅纳入了英文文献,可能导致语言偏倚,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包含的研究设计也较为多样,其中部分为准实验设计,这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适用性;研究的异质性相对有点高,这可能与原发疾病、样本量及肺康复方案的特征(如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因此在解读结果时需谨慎。

这些局限性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所提供的启示是,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肺康复对肺移植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AME:您之前的科研经验对这项研究有什么帮助?这些经验是如何具体应用于本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中的?

高蓓瑶:我之前参与过关于运动康复和神经调控的基础研究,也参与过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这些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研究问题:聚焦肺移植后肺康复的具体效果指标,如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

二、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严格界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研究间的可比性,例如是否排除双肺移植与单肺移植的差异。

三、数据来源质量:尽量选择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高水平的回顾性研究,避免低质量文献对结果的干扰。

AME:通过这项研究,您个人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见解和成长?

高蓓瑶:在研究过程中,有一名相对“高龄”且重症的女性肺移植患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患者69岁,因终末期间质性肺疾病及Ⅰ型呼吸衰竭紧急入院寻求肺移植手术。患者术前体外膜肺氧合(ECMO)桥接时间长达16天,围术期,患者还出现了急性体液排异、移植肺多重耐药菌感染、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伪膜性肠炎和胃全瘫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由于上述种种波折,患者出现了严重的ICU获得性虚弱,四肢肌力仅有1~2级,生活无法自理;咳嗽咳痰无力,移植肺感染尚未完全控制,急性排异仍需维持较高的抗排强度。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也出现了严重障碍,体重由术前的52.5 kg骤降至术后的45 kg。这些临床问题带来了大量的康复需求。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为该例患者找到并制定了一套标准化、切实可行的肺移植术后康复诊疗方案。该方案综合了呼吸功能训练、体力活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评估训练、营养支持和精神心理等多个维度,为肺移植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目前,该研究由医科院创新工程支持,已成功申请了计算机软著,并入组了约100例患者。通过这项研究,我对个体化康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患者差异性对干预方案设计的显著影响;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如何指导临床实践,以及临床问题如何转化为研究课题;此外,通过协调多部门的合作和推进研究进程,我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并且,我对新型康复评估工具(如膈肌超声、运动监测设备)的使用也更加熟练,进一步为未来研究拓宽了视野。


专家简介


共同第一作者:王思远




 

王思远,副主任技师,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心肺物理治疗组长。主要研究慢性肺病、重症及肺移植围手术期的物理治疗。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委会康复治疗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心肺物理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委会心肺康复学组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指南与共识STAR专家组康复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优秀青年治疗师。主持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课题1项,院级及横向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7篇,核心期刊11篇。


共同第一作者:高蓓瑶



 

高蓓瑶,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委员会委员。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中日友好医院“菁英计划”人才培育工程一项;荣获中日友好医院优秀住院医师等奖励。长期从事神经可塑性的研究,发表一作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2篇(4篇论文为JCR1区)。


通讯作者:江山



 

江山,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远程康复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青年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常委,北京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14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主编及参编专著8部,发表40余篇论文,其中SCI收录20余篇。2021“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康复医学专科精英奖获得者,原解放军总医院“十大杰出青年”,中日友好医院“拔尖人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通讯作者:陈文慧



 

陈文慧,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科常务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国家卫健委肺移植专业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肺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专注于肺移植术后综合管理,擅长感染、肿瘤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主要研究领域为肺移植感染及排异反应的临床、基础研究。参与制定中国首批包括供肺获取技术、肺移植术后感染防控等多个肺移植相关技术规范及专家共识,实体器官移植受者新冠病毒感染诊疗及他克莫司个体化治疗专家共识,囊性纤维化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主持北京市卫健委“建立终末期肺病肺移植队列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全息库”、中国医学科学院“肺移植微生物平台建设”和“重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精准评估与全程综合干预研究”课题及研究。中日友好医院第三届辛育龄青年奖获得者,2020年当选《医师报》十大医学新锐。近5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李欣燃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5.01.23.01
点击
阅读原文

JTD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