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璋:乐观是我的行医底色

学术   健康   2025-01-17 17:01   北京  

编者按:科学的海洋中,每一项突破性发现都是对知识边界的勇敢探索。AME旗下杂志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发表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医学领域的发展,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为了深入挖掘这些研究成果背后的故事,我们特别邀请文章作者进行一系列深度访谈,为广大读者呈现科研工作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见,展现他们的学术理念和人文思考。我们相信,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在科研之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期,让我们一同走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何梦璋



| 李欣燃


何梦璋:乐观是我的行医底色


“行医多年,没有遇到烦恼肯定是假的,但我始终以积极、乐观、开心为前进的基调。”身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的何梦璋,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他30年的从医生涯。


从救治无数危急患者,到推进呼吸道疾病的科研攻关,他始终以乐观为底色。对他而言,乐观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行医哲学,贯穿于临床和科研的每个细节中,成为支撑他不断前行的力量。


两次意外的选择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乡村的田野阡陌,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经历深刻变革,个体的命运轨迹也在随之悄然改变。何梦璋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与“医学”悄然结缘的。

“那时候,国家正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工业和信息技术是热门领域。我希望能为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所以第一和第二志愿分别选择了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信息技术。”何梦璋回忆道。

然而,成绩公布后,现实却给何梦璋泼了一盆冷水——他的分数未能达到这两个专业的录取线。面对这样的结果,虽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何梦璋知道不能因此停下脚步。于是他很快调整好心态,开始考虑自己的第三志愿——临床医学。“因为我是理工科出身,本身就对科学和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考虑到医学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而且还能直接服务社会,所以我没怎么犹豫就直接去读了。”

进入广州医学院后,何梦璋勤勉认真地度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就在他以为自己的人生规划会按照既定轨迹展开时,命运又为他安排了另一条道路。“毕业时,按照当时的趋势,多数男生倾向于选择外科作为职业方向,我也不例外。但由于成绩和相关背景不够突出,我未能如愿。”何梦璋坦率地说。

幸运的是,年级辅导主任看到了他的潜力,并大力推荐其前往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简称呼研所,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工作。这所成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研究所,不仅以卓越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治疗水平闻名,还因有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教授的领导而备受瞩目。在这样的背景下,何梦璋得以加入这一顶尖平台,成为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图1 10年前何梦璋和钟院士在呼研所合照


在呼研所工作期间,何梦璋一边潜心积累临床经验,一边也从钟教授身上学到了许多为医之道。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两点,一是钟教授身上那股“一旦认定某件事,就坚持到底”的韧劲。在这股劲的影响下,何梦璋决定进一步深造,最终在1996年顺利考上了钟教授的研究生。同年,钟南山教授也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同事之情延续至师徒之谊,何梦璋除了感谢这份缘分带来的机遇,也很感激钟教授一直以来对他的悉心指导。他说,研究生第二学年,本以为还能像本科时那样,享受一个惬意的暑假,结果“没休几天,钟老就让人安排我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分子生物学,在那个实验室一学就是一年半。”

虽然那段日子比较艰苦,但也为何梦璋在科研实验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基于那段时间的所学,他撰写出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并成功发表了在《中山大学学报》上。“时至今日,我发现有些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都还没过时,背后的科研思路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何梦璋感慨道。

图2 何梦璋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的研究

钟教授的魄力则是令何梦璋印象深刻的第二点,他坦言:“受钟教授的影响,后来成为管理者时,我也努力培养自己的决断力,学会在关键时刻快速决策,带领团队克服困难。”

2017年,经广州市编委及广州医科大学批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简称广医四院)整体并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原本作为呼研所派来支援广医四院呼吸工作的何梦璋,也在这次合并中迎来了新的职业挑战和机遇。“因为之前负责的工作开展得不错,所以合并进二院后,院领导希望我能继续担任科主任。”他说。

考虑到如果当时选择离开,这个科室很可能被合并,失去呼吸内科的独立建制。何梦璋最终决定留下来,成为广医二院番禺院区呼吸内科创始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切换“开关”

谈及管理经验,何梦璋总结出一条黄金法则——“吸入和吸引”。“吸入”指医疗团队的建立和成长,他坦言,由于番禺院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难以吸引高级人才,因此团队选择招聘年轻、有干劲的医生和护理骨干,通过“以老带新”和外派进修的方式加速成长;“吸引”则是希望更多患者能信任并选择广医二院。

何梦璋说,团队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医疗问题为宗旨,不仅用技术为患者解除疾苦,更用心为每一位患者着想。“我们接诊的患者中,有30%来自外省市,平均距离广州100~200公里。对于这类患者,复诊往往非常不便。”为此,何梦璋团队针对出院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推出了一套“亲力亲为式服务”:帮助患者在线挂号、代开药品,并由医护人员取药后寄送至患者手中。一套流程下来,既让患者及时用上了药,也斩获了同事们的一波好评,“院门诊办的主任都夸我们这点做得很好。”

稳扎稳打中,科室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在何梦璋的悉心培育下,枝繁叶茂,日益壮大。“令人欣慰的是,科室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很顺利。”何梦璋说道,“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进展,都是一路向上的状态。”

2024年上半年,番禺院区呼吸内科的门诊量达到15 485人次,出院人数为1 471人,两项数据均较往年增长超过20%。科室的吸引力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医生前来进修学习。科研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不仅何梦璋本人获得了厅级科研项目立项,科室还成功在SCI期刊上发表了3篇文章,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基础上,何梦璋将目光投向了基层医疗服务。2024年3月,在他的牵线和推动下,广医二院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中医院成立了呼吸专科诊疗联盟。“这家医院的人才和技术都很匮乏,但疾病治疗的需求却很大。”何梦璋说道,“我希望为基层医院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就促成了这个联盟。”

图3 何梦璋在新兴县中医院坐诊

通过这一合作,广医二院每月派遣医生轮流到新兴县中医院坐诊,并帮助提升当地的技术水平,例如支气管镜的操作、肺功能的检测等。该联盟不仅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也在提升县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身上的头衔越来越多,何梦璋的工作内容也不断增加,肩上的责任也愈加沉重。

在这些挑战面前,他依然记得那段至今印象深刻的经历——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武汉暴发,随后迅速向全国蔓延。这种新型病毒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给医疗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全国上下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大医院成为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在关键时刻,何梦璋临危受命,接受院党委的委任,担任起番禺院区疫情防控的临床总指挥。“我们院区当时被选为广州市50多家“新冠定点收治医院”之一,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作为总指挥,看到每天不断上升的死亡率,心里都会琢磨,怎么才能把局势控制住。”

疫情初期,整体态势仍不平稳,虽然医院有在为患者积极治疗,但由于患者数一直在增多,有关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作为临床总指挥的何梦璋,除了要面临日益严峻的医疗压力,还要应对来自上级的各种指示与要求。

“面对这些压力,会怎么调节自己?”

“我会在脑子里设一个‘开关’,当然不是物理层面的开关。”何梦璋笑着解释道,“这个‘开关’能让我在需要时迅速切换状态,即便是再不顺心的时候,也能屏蔽掉周围的干扰,继续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他看来,困难和压力只是暂时的,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正是这种心态,帮助他在压力巨大的时刻调整状态,带领团队高效运转,最终克服了这道难关。

2022年8月,海南新冠疫情形势再度严峻,他主动报名参加抗疫工作,并以“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为目标,不断优化治疗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医疗队还组建了“快速康复”微信群,通过面诊、电话和微信等途径,在中医会诊、科学转阴以及心理关怀上提供细心指导。许多患者的症状得到迅速缓解,顺利转阴,部分患者还主动通过微信表达感激之情。

图4 何梦璋参与援琼抗疫后获得的荣誉证书

笑对医路

虽然新冠疫情管控已经全面放开两年之久,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仍在持续,尤其是在秋冬季节。

2023年以来,何梦璋团队注意到,全国范围内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呈现散发流行的趋势,无论是官方发布的数据,还是来自各地医院医护人员的反馈,都显示出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他们发现,与新冠疫情期间的呼吸道感染状况相比,当前的流行态势在多个方面有所不同:首先,发病人群和人数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其次,疾病的传播速度、上升和下降的周期也展现出新的规律;最后,病原体种类也与疫情初期有所不同。

在这一背景下,何梦璋团队决定对广州南部地区(包括番禺区和南沙区)秋冬季节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以分析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感染在人群中的发病状况,进一步探索其传播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目前已发表在《胸部疾病杂志》(JTD)上。
图5 何梦璋团队发表在JTD杂志上的文章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南部地区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和成人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率均有所增加,尤其在儿童中,肺炎支原体肺炎伴随病毒合并感染的情况较为普遍。与此同时,发烧和促降钙素原升高(>5 ng/mL)也与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的病毒合并感染显著相关。何梦璋强调道:“因此,对于促降钙素原升高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开展病毒检测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医生及时识别病毒合并感染,还能为早期的抗病毒干预提供依据。”

对何梦璋来说,科研是解决临床医学难题的首要途径。无论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抽时间思考,这些问题是否值得深入研究。正如他和团队在2024年8月发表的那篇题为“Distinct enterotypes and dysbiosis: unraveling gut microbiota in pulmona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inpatients”的研究。

在日常诊疗中,何梦璋经常遇到患者咨询关于咳嗽的中医辨证问题,例如自己的咳嗽属于“寒咳”还是“热咳”(注:寒咳由风寒之邪或寒饮内伏所导致,热咳由素体火盛或感觉风热外邪所致)。为了更好地解答患者的困惑,并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他会抽空阅读一些中医著作。

有一次,他在《黄帝内经》这部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读到“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引起了他的深思。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一些国外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重症患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而呼吸道,特别是肺部,往往是这些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

基于这两个发现,何梦璋和他的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呼吸道疾病住院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数据,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对呼吸健康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进而为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目前该研究已顺利发表在《呼吸疾病研究》(RESP RES)上。

谈及这项研究的意义,何梦璋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是我们团队首次跳出呼吸道的范畴,从消化道微生态的平衡角度,研究肠肺轴对呼吸健康的影响。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对已有理论的延伸,也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尽管科研带来了新的突破,何梦璋始终认为,回归临床才是最重要的。而在临床中,最重要的始终是患者。从医30年,何梦璋亲自诊治过十余万名病例,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仍是刚踏入工作岗位时的一次急诊经历。

那时,一位中年男子因急性呼吸衰竭被送入医院,何梦璋在看到他时,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在一旁的患者妻子情绪十分焦虑。虽然当时身边没有其他医护人员,但作为主治医生,何梦璋迅速判断,决定为患者实施无创通气,并安排了平喘针,随后亲自帮助清除痰液。经过一系列紧急处理,患者的状况逐渐稳定,家属的焦虑也逐渐缓解。那一刻,何梦璋深刻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责任与成就感。

图6 何梦璋探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于是每当遇到患者时,他都会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甚至有的患者,在就诊时会暴露出其他健康问题,何梦璋也会细心地为他们推荐合适的科室检查和治疗,这种行为他自己有时也笑着调侃为“免费医托”。何梦璋坦言:“我觉得帮助患者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他们从我这里得到了所需的帮助,而我从他们那里也收获到了尊重和感激,所以,能够尽我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我会觉得非常开心!”

这种乐观的心态贯穿了何梦璋30年的行医生涯,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面对刚刚到来的2025年,他深知挑战依然存在,但何梦璋坚信,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提升内部管理、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和加强科普宣传方面的不断改进,他们必定能够应对一切困难,正如他最喜欢的歌曲《爱拼才会赢》中的歌词所表达的: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起有时落
好运歹运 总嘛要照起工来行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


专家简介


 

何梦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药学院兼职教授、全科执业医师、研究生导师;番禺院区呼吸内科创始人、主任;云浮市区呼吸内科柔性人才团队、新兴县中医院呼吸专科联盟、番禺区八院呼吸专科联盟学术带头人。


师从钟南山院士,临床医疗工作30年。原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医疗组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哮喘专业组临床负责人。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罕见病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支气管扩张症专委会副主委、广州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广州抗癌协会番禺分会副主委。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责任编辑:李欣燃  AME Publishing Company
排版编辑:袁   舒  AME Publishing Company


i.02.2025.01.17.01

点击
阅读原文

JTD文章



AME科研时间
欲穷千里目,快乐搞学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