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母亲的心愿||王琨

文摘   文化   2024-09-18 00:01   江苏  


作者:王琨


“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有一个文化人,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你可要争口气。”这是我记事时母亲跟我说的话。

父亲、母亲出生于30年代末,从未读过书。爷爷奶奶也没上过学堂,因不识字还闹出一些笑话。我家祖籍泗阳王集老家,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主屋上贴、锅屋上贴、灶台上贴、大型农具上贴,甚至连猪圈上都贴。爷爷经常贴错,倒着贴都有。一次大过年的,爷爷推大车(木质独轮车)外出做事,就不断有人朝他笑。开始他以为是衣服破旧引人讥笑,后来才知道他将应贴在灶台上供奉灶老(灶神)的对子贴到了大车上。“灶老推大车”的笑话便在泗阳王集老家传开了。奶奶不认识钱币面值,一次上集市买盆,错将5元当2元使用,幸亏邻居发现没有吃亏。有一年,奶奶带着我到生产队会计家了解年终结算的事,奶奶问这问那,会计很不耐烦,那不屑一顾的神情,我至今印象深刻。

长大了,带着母亲的心愿,我踏上了求学之路。我第一次上学大约是在6、7岁时,调皮贪玩,蠢得不行,恰巧又碰上了一个比较厉害的女老师,她时不时拧住我的耳朵朝桌面上磕,疼得我龇牙咧嘴,不敢再进教室。母亲没有骂我,按她的想法,等大一点懂事了,才知道读书是好的。就这样一直等我10岁那年,母亲再次将我送进校门,还专门请邻村的亲戚王业章大爷给我打了一张课桌,就和现在的电脑桌一般大小,桌面用桐油漆得油光发亮,桌边三面用三角型的木条钉成一个围栏。我的课桌被老师安排在中间第一排靠黑板的位置,老师上课的用具就放在我的课桌上。这回母亲让我做文化人的叮嘱我记住了,铭记心上。老师上课我认真听、仔细想、用心记,新书里的内容像磁铁一样吸引我,激发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的学习成绩与第一次上学时相比判若两人。一年级学期结束,泗阳王集红桥小学举行了隆重的总结会,学生家长应邀参会。当时,父母亲已调到国营青伊湖农场工作,爷爷参加了总结会,我作为一甲班的学习标兵受到了表彰。散会了就放假了,爷爷笑眯眯地扛着我的课桌,一只手扶着,另一只手拿着我的奖状,遇到熟人就显摆一下。

1973年夏天,母亲将我接到沭阳县国营青伊湖农场场部小学上学,我学习劲头不减,在班级依旧名列前茅。1974年,学校开展学习小靳庄活动,我上台讲“图穷匕见”的故事,自己为班级演出编写快板。在场部小学,我遇到了南京知青李绍文校长,教语文的南京知青陈发智老师,教数学的无锡知青高根生老师,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我还在老师们那里借读了《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李自成》、《鲁迅全集》、《唐诗三百首》等书籍。我家就住在学校边上,便经常与老师交流学习和读书心得。此外,场部小学青年教师曹登霞、徐心亮、刘增宝、孙英、冷德荣、阙惠平等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有老师的用心培育,加上自己有极强的上进心,我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良。一次考试不理想,连最爱看的电影都放弃了,在家分析试卷,查找原因,及时订正。五年级一次语文考试,老师觉得我一个造句不妥扣了我的分,我没有得到班级第一。一时懊恼性急,我竟当着老师的面把试卷撕坏了。母亲知道了,教育我说:“学习好,做人也要好。”她带着我专门向老师赔礼道歉。初一上学期,青伊湖农场开展全场语文竞赛,我荣获第一名,初一学期结束,我被评为年级学习标兵。场部小学李绍文校长组织了一次敲锣打鼓送喜报的活动。快到我家时,我跑到磷肥厂告诉母亲,李校长送喜报来了。母亲撂下铁锹就朝家里跑,红扑扑的脸上淌着汗水,她笑盈盈地捧着我的喜报,嘴里一个劲地要留李校长一行人在家里吃饭。此后几天,母亲高兴地叫我大妹必珍读了好几遍喜报内容。

1978年7月,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考上了沭阳县重点中学——华冲中学,场部小学考上了周良文、李长忠和我3人。1979年10月,高二上学期,学校举行了一次作文竞赛,题目叫“×××的故事”。我写的是在报纸上看到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李成文烈士,荣获一等奖,奖品是一本长篇小说《抗日烽火》。在校期间,每次回家母亲总要想方设法改善伙食,让我吃饱吃好,临走时再忙也要烙醩面饼和炒面让我带着。母亲做的炒面叫三合炒,除了面粉外,还有油和糖,色香味俱全,现在想起还想吃。一次小妹妹小芹悄悄告诉我,我不在家时,母亲有时炒盐豆下饭。高一下学期,母亲带着小芹到华冲赶会,买了朝牌和馓子到学校看我,我拿上一点给小妹妹,母亲拦住说篮子里留着呢,其实篮子里并没有。

1980年7月,我首次参加高考,因物理、化学两门拖后腿没有考中。令我没想到的是,因我的语文、数学、政治三门考得不错,被沭阳县中学招入高三(4)班文科班复读。教语文的班主任董绪明老师选我做班长,他经常鼓励我,指导我刻苦学、专心记、全力冲。他认为我语文和数学基础好,历史和地理可以突击,有希望,我也感觉文科很适合我。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冷,父亲将母亲做好的棉袄、棉裤和棉鞋送到学校,站在教室外的一棵树下,一直等到我下课。

1981年7月,我再次参加高考,最终达线。那年,全农场考上我和周良文两人。填志愿时,母亲认为在供销社站柜台就相当体面,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因此,我报了淮阴供销学校计划统计专业。临行前,母亲为我准备生活用品,她从附近工地上提来细沙,将家里用过的脸盆、磁碗、饭盒打磨得干干净净,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裳。她还换来通用粮票给我带着,叮嘱我不要受饿。在校时,语文老师严守平曾将我的一篇作文《如何学好语文》在班级课堂上朗读,表扬我写得不错。

1983年7月,我从淮阴供销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沭阳县供销社工作。在改革开放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的写作爱好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经过前几年学习实践,自1988年开始,每年上稿件约150篇以上,通讯、消息、杂文、市场调查、商品信息等不同形式的文章,曾被《中国商报》、《新华日报》、《江苏经济报》、《江苏统计》、《淮阴日报》、《宿迁日报》、《沭阳报》等报刊采用。1998年3月,由于写作上的特长,我被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8年时间的磨炼,我的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12月,我从政府办副主任任上调到乡镇任党委书记。在抓工业经济、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的同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抓。通过举办每年一届运动会、歌咏比赛、“蔷薇河之夏”纳凉晚会、邀请县淮海剧团来演出、巡回放电影等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此外,还通过打击歪风邪气、破除封建迷信等规范化手段,有效扭转了农村赌博成风等不良风气。

走上领导岗位后,母亲高兴之余,开始为我担心,她担心我经不住诱惑,忘了过去,走歪了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国家反腐力度加大,不断有人犯事栽倒。母亲希望我做一个文化人的同时,做一个老实人。一次我回青伊湖农场看望母亲,母亲一直用专注的眼神盯着我看,我知道母亲有话要说。母亲果然开口了,她说道:“踩子(我小名),前天晚上我做了一个不好的梦,梦见你收受人家钱财,被警察带走了,你隔着车窗,张开两手,拼命喊叫:‘妈妈救我!妈妈救我!’我在车后追呀追呀,始终够不到你的手。我又喊你大大(父亲)来追,嘴里呼唤着:‘我儿没有犯罪,我儿……’”母亲尚未说完,我早已泪流满面。我想起了岳母刺字的故事,岳母将“精忠报国”刺在岳飞的后背,母亲将做老实人的嘱托刻在我的心坎上。此后十多年,尽管工作几度调整,但是我始终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实事求是,坚守初心,努力向上,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2022年10月,我从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光荣退休。在此之前,母亲已被我们兄弟姊妹接到县城生活。与母亲一起,我发现母亲爱看电视,她最爱看《海峡两岸》节目。那几个妄图分裂国家的台独分子陈水扁、蔡英文、赖清德的名字她都能说上来,她说这几个人翻不起什么大浪,她说国家强大了,什么事都能办成。她说她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祖国大家庭。母亲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作者简介


王琨,沭阳县人,1962年出生,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退休干部,偶有散文见诸报刊网络。

    相关作品荐读

夺冠

骄子来自平凡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公号唯一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不再接受个人微信投稿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3.投稿务必原创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设置为星标



喜欢就点个在看
你会更好看哦


清江浦人家
闲煮时光,漫炖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