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不吃包子争口气||谢志明

文摘   文化   2024-11-07 07:26   江苏  

作者:谢志明

有一天,我和我那个书法家的兄弟二蝈蝈,晚上喝酒回来,步行在路上,二哥哥抬眼看到前面路边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小亭子,亭子上方有四个红彤彤的大字:周三包子!

二蝈蝈醉眼朦胧,用手指点着这四个字说:这四个字我认得的。这是漆老写的字!但,但是,漆老怎么能把一个报亭的报纸写成包子呢?

他认为漆老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我说:二哥,这你就不知道了,人家这个就是卖包子的小亭子,不是卖报纸的。卖包子的主人叫周三,所以叫周三包子。

二哥哥不相信,非跟我争说,你刚才还讲周三是卖报纸的,明明是报纸,非要写成了包子。他浑身上下摸电话非要打12345,要向有关部门举报错别字,说是影响了我市的文明创建,在碍市容。

我说二哥啊,你就算了吧,你先找找你书法作品中的错别字,你就别烦人家神了,你先回家吧。

他还嚷嚷着明天再说。

一夜无话,第二天二哥一天也没话,憋屁不大吱声。他把昨晚的言语早已忘了,都是酒拿的。

实际上,这个周三包子我是晓得的,不仅晓得,而且略知一二。

周三一听名字你就知道,他是在家排行老三的。

他为什么做包子?

为什么能够出小亭子来卖包子?

这些都是有渊源的,什么事情都要从头说起,才可以沿着事情发展的脉络,完全彻底的知道事情的真面目。

周三本名周万顺,老家在石码头街,周三为什么要做包子生意,还得从他的奶奶,还有爸爸妈妈说起。

周三的爸爸妈妈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在我们清江浦大闸口东边的搬运工会上班,说好听的是搬运工会,实际上就是拉平车的。搬运工会的西边就是当时清江市的老客运轮船码头。

所以,张继的那首《夜泊枫桥》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到了我们清江市人的嘴里就是:大闸口外慈云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了。

白天到客船的时候还好,客人们肚子饿了,可以买到搬运工会食堂的面食;可以买到花街的回民饭店的油大头;更可以走几步吃到淮园饭店的馄饨;还可以吃到丁老饭店的辣汤油条等等。

但是,在我们清江市最有名的,是搬运工会食堂的面点,主打出名的就是三样东西:卷子,馒头和包子。

后来在我们清江浦出名的,清港酒家创始人,邵云贵邵四爷的白案手艺就是跟搬运工会食堂的面点师傅学的。

搬运工会的卷子馒头,真的是又大又鲜,一口咬下去陷到鼻子。吃的香,吃着劲道,吃的还让人惊艳。这馒头卷子的外皮怎么摸着这样美好的,温润如脂,光洁似肤,嫩滑细腻,有温度有弹性,让人舍不得吃,却有要亲一亲的冲动。

搬运工会食堂的包子,皮薄馅多味美,就是拉了一天平车的壮劳力,再能吃,几个大包子也打到家了,吃的鼻塌嘴歪的。所以,搬运工会食堂的好名声在我们清江市,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

可是,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时候,那些饿着的,馋着的,空着肚子的,流着口水的旅客们,可就没有这些馒头卷子包子的好口福了,半夜三更的,不管是饭店还是食堂人家全部下班了。

什么叫近水楼台先得月啊,周三的爸妈就在搬运工会上班,每天点卯的时候,他们走来得去的经过清江市的轮船码头,知道旅客的需求。不是因为家庭贫困,他们是看不到这一个商机的。没有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有一个念头就在他们夫妻两个人的心头嘀咕开了。

他们想包包子卖。他们不会像工会食堂的师傅那样,做的好包子,但是自己总会琢磨着弄面点吧,何况家里还有一个会做家庭面食的老奶呢,老奶的包包子的手艺不是盖的,她爸爸是小时候就学徒的面点厨师,专门到苏州去学艺拜过师的,三年萝卜干吃的不是玩的。再说半夜三更拎着小篮子,装着点包子到客运码头上售卖,是比较安全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里,不至于被人以投机倒把的名义抓到了处罚,弄不好还来个剪花头批斗游街,还没有熟人看到,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啊。

什么样的好主意都是人想出来的,都是被逼出来的。

老周家夫妻二人,生了好几个孩子,那一张张嘴都是无底的洞啊,一天天的都要吃啊,不能把嘴都吊起来是不是。于是,他们就悄悄地在家包包子了。

为什么要包包子?那也很简单,包子一是有面有菜,二是可荤可素,三是好计账,多少钱一个包子好算。那能像单位的那个长条卷子出笼就一米多长呢,卖的时候还要带把刀,还要搭个台子最好,一段一段的剁着卖。包子方便,小篮子一提就行了。一边走还可以学着李铁梅的样子提篮小卖。

主意打定,他们两口子就在家忙活开了。在老奶的帮助下,发面,和馅,包包,烧火,上笼,装篮,售卖。那都是在夜幕下悄悄地干着的。

淮阴人那话,鱼头上有火,无利不起早。

当一个雪夜的时候,周家夫妻出动了。他们用大巴斗改成了一个饭焐子,还用一条棉被当做了饭焐的盖子,装了一下蒸好的包子,用他们的专用劳动工具——平车,拉到了轮船码头上。

先把平车隐藏在离码头远一点东粮库的路桥下,周妈妈用一个书包装了几只包子去到码头上,试探观察一下情况。

可怜那天夜里,这夫妻二人等到了大半夜,竖着耳朵就想听到那一声长长的客船到港靠码头的桅声,或者听不到桅声能听到轮船由远到近的马达嘟嘟声也好啊。要知道包子卖了没有,请关注下集。




作者简介

谢志明,男,清江浦区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描写清江浦戏曲美食散文集《习习浦楼风》。
往期作品荐读:
上下滑动可读更多文章

爸爸教我弹秦琴

漆指导细说跳大闸

跳大桥的董教练

省里来了个沈教练

人民剧场前那个卖猪头肉的

一个吃货的尴尬

会吃会做淮安人

五哥的故事

《红灯记》 戏外又有戏

品味清港大酒店的红烧鳗鱼

听妈妈话做好人 听党的话做革命好同志

多姿善变淮安菜

从相识相知到相依相恋

下乡归来话小魏

操场约会

小公鸡终于开窍了

我爸是个万能匠

魏洪波谈对象啦

接过红旗肩上扛

从小铁豆到小坦克

心有汹涌洪 深藏不扬波

一道有意境的淮安菜

老交警与“小泥猴”

【有声音的美食系列】三、 平地一声雷

【有声音的美食系列】二、 舀辣汤

【有声音的美食系列】一、打烧饼

那一年 我在新兴中学上初一(下)

那一年 我在新兴中学上初一(上)

吃鸡人的春天。不能局限于淮安人。

敬鸡爱鸡的淮安人

剃头不哭好匣子

狗爷的故事(四) 

狗爷的故事(三) 

“杀猪”吃西瓜

狗爷的故事(二)

狗爷的故事 

差点栽在了张公馆

跳面师傅的屁股功 

油炒饭 

面馆也是是非地 

陈二跳面店 早酒天天见

白玫瑰理发店

傣味楼里好羊肉

清港洒家的邵四爷

小厨师的大情怀

面香不怕巷子深

荀艺长荣,源远流长

小警昌大河的面条情缘(下)


小警昌大河的面条情缘(中)

小警昌大河的面条情缘(上)

“红灯记”的戏外戏

“神仙哥哥”的“神仙歌”

小和尚他将我来看守 

京淮两门抱

送香茶 小妹来着

九九那个艳阳天

老天爷又睁开了三分眼||谢志明

康氏悲声哭灵堂,作者漫谈“反二黄”

张县令跪堂前听母亲教训 康老太奔西厅为儿子哭灵

张义魂出窍跑到城隍庙 康氏走断腿半夜遇见鬼

小叔子见嫂嫂 喝顿酒命没了

行行走,走行行,孟津祥符走不停

妈妈对儿子都公平吗

你可知道信仰是什么?

唱不尽的老天爷 教训不完的小张义

张义钓了个小乌龟

戏说京剧唱段《大雪飘》

可知贵妃缘何醉酒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3.投稿务必原创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设置为星标

喜欢就点个在看
你会更好看哦

清江浦人家
闲煮时光,漫炖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