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基于逻辑实证的地理试题讲评策略

教育   教育   2024-11-20 17:04   吉林  


金富增,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地理一级教师,昆明市呈贡区骨干教师。关于科研论文,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教学考试》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在云南省的教育科研论文竞赛中,连续多年获奖。关于教学竞赛,曾获昆明市教学竞赛一等奖。对外影响方面,曾多次负责昆明市呈贡区初中地理期末考试、学科水平模拟考试的命题工作;曾担任过呈贡区七年级地理教材培训的主讲教师;此外,金富增老师还以专题分享形式展开多次对外交流,比如,2020年,在中国地理学会云南分会,做《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的设计》的专题讲座。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地理)2024年6期

高考试题作为测评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具有引导教学、选拔人才的作用。研究高考地理试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上好试题讲评课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必修课。传统地理试题讲评普遍存在就题论题、思维欠缺、无法举一反三等问题。新课改回应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此外,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可知,高考试题对逻辑实证思维的考查比重很大,且逻辑实证作为现代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逻辑实证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以试题讲评课为契机,以逻辑实证为思维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重构试题讲评课。

逻辑实证的内涵


逻辑实证是高考普遍考查的能力,是现代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包括逻辑和实证两部分。逻辑等同于推理,推理是指由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实证是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在高考试题中,主要指材料信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综上,逻辑实证是指用论据证明结论的思维方式。从结构上看,逻辑实证包含三个部分,分别是论据、推理形式和结论。

基本逻辑实证的试题讲评实践


现行高考地理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由材料、设问、选项三部分构成,综合题由材料、设问两部分构成。从试题解答过程可知,设置选择题依循选项设问组结论、材料原理证真伪、答案对比选最优的思路。设置综合题遵循材料原理推结论的思维。虽然选择题与综合题的解答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是相同的———用证据证明结论。下面以2024年湖北省选考第16题为例,利用逻辑实证思想高效解答高考地理试题。


2.1 原题呈现


【例1】(2024年湖北省选考,1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昭通市平均海拔1950米,有汉、彝、回、苗等25个民族630万人,是一个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散杂区”为一体的农业大市,辖9县1市1区。当地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条件,创新发展模式,精心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苹果、竹、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近年来,昭通市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着力打造“云中苗寨”“坝上花海”等致富示范工程。如图示意昭通市不同县域特色产业分布。

(1)说明昭通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归纳昭通市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并简述采用该模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好处。

(3)请你为昭通市基于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新业态提出合理化建议。


2.2 解题思路


2.3 参考答案


(1)地处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有机质的积累;地处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海拔较高,垂直差异显著,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生态环境优良,农产品品质高。


(2)发展模式:一县一品。

好处:有利于特色农业专业化生产;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化效益;充分利用各地区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保障农产品品质;避免各地区间的恶性竞争。


(3)立足当地优势气候、地形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利用高原地区气候优势,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结合当地特色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基于逻辑实证的试题讲评策略


基于逻辑实证分析高考设问可知,高考地理试题设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已知条件,推测结果;已知结果,探寻成因;已知条件或结论,分析形成过程。三种设问思路内涵一致——清晰阐释条件、推理、结论(或论据、论证、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题难度取决于三者是否清晰呈现。例如,本文例题第一问属于结论明确、条件模糊类的设问;第二问乍看属于条件结论均模糊类的设问,但条件通过问中问(归纳昭通市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已明确,因此第二问属于条件清晰、结论模糊类的设问;第三问属于条件结论均模糊类的设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组试题难度体现在条件结论是否模糊两个方面,相对来说,本组试题的推理难度较小。鉴于此,笔者从逻辑实证角度出发,从条件、结论、推理三个方面提出试卷的讲评策略。


3.1 加强材料解读,关联知识原理,呈现有力论据


精准解答高考地理试题的前提条件在于厘清试题用意,找准逻辑推理的起点和终点。高考试题推理的起点通常源于试题材料、试题设问及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就是逻辑实证中的条件。全面掌握试题条件是试题得到有效解答的关键,涉及材料解读、知识原理的回顾、地理概念的分析等。因此,有意识地区分材料信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教师在讲评地理试题时,应该强化对试题材料的解读,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类呈现。一般信息属于就题论题类的信息,迁移价值较小;相对来说,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知识迁移价值较大。例如,本文解答例题时,以表格形式将材料信息、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进行了清晰呈现,有利于学生把握试题讲评的重难点。此外,试卷讲评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形成素养。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是素养形成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围绕试题材料凸显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提升知识迁移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 明确逻辑关系,强化逻辑推理,形成逻辑思路


常见逻辑关系有对比、类比、归纳、演绎、三段论等。从逻辑关系考查角度看,目前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逻辑关系有对比概括、归纳演绎。针对设问选取恰当的逻辑推理方式可以提高试题解答的效率和准确率。地理特征类问题通常采用对比归纳概括的思维方式解答,如本文例题第二问中的第一小问(归纳昭通市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地理过程类问题通常采用逆向思维解答,如河口三角洲的成因(三角洲→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作用为主→流速减慢→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海水顶托);地理联系类问题通常采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式解答,本文例题采用的解题思维多属于这一类。因此,教师在讲评试题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试题的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关于概念教学,依循逻辑思路,形成地理结论


结论的完整性、正确性取决于条件的充分性和推理的正确性。以上分别针对条件的充分性、推理的正确性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虽然已经解决了结论正确性与完整性的问题,但不能忘了,考试时,我们需要将推理结论落实在卷面上,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影响结论完整性与正确性的因素之一。


地理结论与数学结论有本质上的差异。数学结论通常由数学符号、逻辑关系符号通过逻辑推理构成。简言之,数学结论使用数学语言书写。同理,地理结论也应用地理术语书写。掌握重要的地理术语(如本文例题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因地制宜、区域分工、区域协作、农文旅结合等)是呈现优秀地理结论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讲评试卷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地理专业术语,并设法让学生厘清地理术语(地理概念)的含义。总之,教师在试卷讲评时应重视概念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学科的本质,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结论


逻辑实证作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逻辑实证由条件、结论、推理三部分构成。因此,本文基于逻辑实证重构2024年全国高考湖北卷第16题的解答过程,针对高中地理试题讲评课提出以下三点建议:加强材料解读,关联知识原理,呈现有力论据;明确逻辑关系,强化逻辑推理,形成逻辑思路;关注概念教学,依循逻辑思路,形成地理结论。如果我们将这些建议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可实现对学生逻辑实证思维的长效培养,从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者:金富增,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

来源:本文已刊发于2024年《教学考试》高考地理6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540858691@qq.com


教学考试杂志
提高一线教师教学实战能力(“感谢恩师·你我同行”大型公益活动承办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