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写于23年6月,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半,东关街也在历经了多年的阵痛之后与大家再次见面,就着台湾茶行的话题再次把这个文字放出来。
把台湾的某个旧茶行的保护再利用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台湾茶业兴起原本是英国人引进到台湾,后来不断有更多的福建人到台湾岛闯荡的成果,后来到了1932年就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悍然占领了东三省之后,和内地也就是山海关以南的物资流通出现了一定困难,在伪满洲国任职的谢介石和台湾同乡沟通时提出来能不能把台湾茶卖到东北地区呢?于是从台北迪化街茶叶聚集区的茶商开始了东北之旅,带着样品走到东京,再到大连,沿着旧南满铁路线路一直到长春,后来这一业务的增长十分迅猛,带动了比如大连文山茶行等等都是落户在东北各地。
下面这种当时从台湾向东北地区运输茶叶用的大包装箱其原物也在日本的古物旧货市场上出现过。
----------------------------------------------------------
我是在去年开始就零零散散写起来大连旧交电商场地块也就是日本殖民地时期的连锁街,关注和观察这个地块也是大概十二三年前,或者独行或者和建筑师老师一起多次走过旧连锁街地块,比较喜欢的就是在小胡同里仰起脖子看那些外立面丰富的变化,这个地区的街道感觉和东关街基本一致,道路宽度的尺度在一辆车和行人都可以并排通过,商户对门而开,彼此声音可闻,实在是舒服的逛街设计,是难得的商业内街设计的典范。
而我在过往中第一次对于这片地块印象深刻的是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案件(具体时间,案件经过我想应该在当时的报纸上查得到。)就是某位顾客从交电商场买了洗衣机还是冰箱,委托了三轮车给送货,然后他就是自己乘坐无轨电车从长江路黄河路回家了,他是到家了但是送货的三轮车却是半道拐弯溜了。报道中人民警察是沿途从长江路黄河路的路边各个商店,住家不断走访,询问,最终是还原了这个拐走大件电器的三轮车夫的行踪,人赃并获。
在物资还不丰富的八十年代,大连自己能生产各种家用电器了,从洗衣机到电视机等等,这是那个时代多少家庭的期盼,那是全家的希望啊。而利用日本殖民地时期的商业建筑连锁街的交电商场则是市民购物的第一选择。这个生活小插曲在当时是很轰动的,多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点特征。
如果把从建国以来从旅大市到大连市的曾经的各种工业,轻工业产品再加上各个厂矿的工厂历史,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等为主题,做成一个主题展览馆来放到交电商场地块,把城市建国以来七十多年的英雄创业历程都浓缩到这里,带动整个地块的文旅建设,会是什么样呢?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个小设想。但大连有几百万市民有成千近万的设计大师和民间收藏家,如果集思广益起来会有更多更多实际可行的方案来进行旧交电连锁街地块的保护和再利用吧?
下面简介的一个文保和再利用案例是台北的新芳春茶行,在各个旅游网站乃至B站上都是有各种各样的介绍,这是一个时间上从2000年开始讨论,不断协商,各种设计施工到完成经历了十五年的一个项目。 下面会用2个部分介绍,一个是转发一段简介,第二个是再次以多图无文字形式展示整个项目。
提前说明的是这个项目里我认为的关键点是,法制,和以立法并执行的形式确保了文化财产和商业权益,再就是建筑物保护的专业性,在过程中延请学者专家考核论证,后期布展也是由专业团队进行。
(目前改造进行中的东关街地块也有过往的中国福建茶商,台湾茶商的旧日遗址,仍在努力的天津街老天百也是新时代茶商的再次奉献,这种直接的案例不就是极佳的参考吗? 请点击 台湾人的“闯关东”之大连文山茶行)
王连河,1896年出生,福建安溪人,16岁时随着父亲王芳群渡海来台,其父本与王珍春合资经营「芳春茶行」出口茶叶到南洋,後来因为家乡盗贼横行,王家屡遭勒索,於是决定在1918年举家移民到日本政府统治下的台湾,隔年因合夥关系结束,芳春茶行解散,王连河衔父命买下台北市日新町贰丁目拾壹番地(今民生西路309号)两块地皮与房产,独资经营「新芳春茶行」。
台湾茶的兴起
台湾茶叶之种植乃英人约翰. 陶德(John Dodd,1838~1907),他於1860年首次登陆台湾,4年後再度来台,考察环境後认为台湾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宜种茶,1865年,陶德乃引进福建安溪茶在台北丘陵地试种,这时候原在厦门英商怡记洋行的李春生经由推荐从厦门入台,担任陶德的买办,两人齐心齐力将台湾乌龙茶行销全世界,堪称「台湾乌龙茶之父」。
1881年从泉州府同安县来的茶商吴福老,开始种起了另一种包种茶,品质甚佳,日後茶商来台定居经营者日多。但包种茶起初是从大稻埕茶馆集散再出口到清国的福建厦门,然後由厦门配销到新加坡、爪哇等地。日治以後,起初仍维持这个模式,那是因为厦门的「妈振馆」(Merchant)提供了茶商与制茶工厂放款与汇兑的金融服务,进而掌握通路。到了1907年,情势丕变,日本政府以台湾银行为起点,建立起现代金融模式,布局流通网路,乃取代了妈振馆,连李春生的儿孙辈李景盛、李延禧都开起「新高银行」来了。
另一方面,中国内部局势动荡不安,茶叶品质也因此参差不齐,所以台湾包种茶乃趁虚而入,「新芳春茶行」成立之初,适逢局面大好,市场扩张到南洋、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井里汶(印尼爪哇)等地,1929年王连河继承家业,1934年自建洋楼。
老茶行迎接新时代
得空来到现在已经修复的新芳春茶行,不但一砖一瓦复原了,而且钜细靡遗地以图解及现代科技重现昔日热闹的茶行生活。这一栋3楼高的店屋,系连续三开间的街屋,纵深三进,因为量体大而有穿心廊及日月双井的设计,在空间分配上,有别於一般长屋设计,1楼前方为店面,後方为茶叶烘焙与加工厂及仓库等,2楼系办公与会客大厅,3楼则是公妈厅及家族起居空间,其中家具、木雕与楼梯扶手皆属技艺精湛之作品。
▲新芳春茶行以精细的图解重现当年茶行生活样貌。(摄影/鱼夫)
中央立面上方有三角楣山墙,勳章饰之外以忍冬草花纹围绕,这是出自大稻埕名匠郭三川之手,其下为连绵不断之几何图形线脚;山头上方两侧均有女儿墙,有制作精美的小剑形栏杆,为了使山墙突出,又将中间牌楼退缩,形成观景阳台,台之下缘以托座撑起;边柱与间柱以方形柱头收束;外墙为浅褐色面砖。
新芳春茶行在讨论是否列入市定古蹟时,我正在攻读建筑博士,当时外选李乾朗老师的课程,李老师又正在进行勘察,有一回特地去现场学习,获益良多,後来在修复中也去了几趟拍摄记录,如今已经修复。我在现场买到一本报告书,总结李乾朗教授对茶行建筑的珍贵性评语如下:
新芳春的特殊之处,在於它把商店建筑与住宅合而为一。一般台北市的房子,比如迪化街、延平北路、万华等地都是单开间,大概6到7公尺,也就是1丈8的宽度。但是新芳春是三个单间并连在一起,非常气派,虽然台北的确存在这种三间相连的大宅,但并不多见,可以想见当年王家到台湾经营茶叶生意时,规模定相当可观,是台北数一数二的茶庄。
以上为引用文字。
以下也是引用主要是项目从开始到进行的过程,主要关注点在于立法和地块的商业置换,可以作为参考。
2000年代初期,新芳春茶行的所有权人计划连同隔邻房屋改建,受文史工作者呼吁保存。2005年3月8日,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将新芳春茶行、草山行馆登录为台北市历史建筑。5月26日,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管制审议委员会开会讨论新芳春茶行改建案,本身兼任台北市古迹审查委员会委员的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丘如华表示,迪化街有许多条件比新芳春差的建筑都已列为台北市历史建筑,若新芳春拆掉,迪化街的历史建筑也可比照申请拆除重建,事态严重,因此最后再协商出各方都能同意的办法。8月31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会同都审和古迹委员联席会勘新芳春茶行,做出希望能多保留建筑历史空间的决议。次月9日,台北市都市设计及土地管制审议委员会与台北市古迹审查委员会联合会勘新芳春茶行,仍不愿同意所有权人拆除,希望能保留大部分建物。
台北市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于2009年6月通过将新芳春茶行全栋建筑列为市定古迹后,9月台北市政府市政会议通过此案。为鼓励民间保存古迹,《文化资产保存法》第三十六条之一规定,私有产权古迹土地容积移入商业建筑地以作奖助金。像是新芳春茶行所在属于商业区,法定建蔽率为六十五%,容积奖励达为五百六十%。兴富发建设先在2010年10月向新芳春茶行以新台币八千三百三十七万元购买一百二十四点四一坪容积,再于2011年9月30日以新台币九千四百九十四万元将容积卖给润隆建设,因不在奢侈税课征范围,差价获利新台币一千多万元。
兴富发经台北市政府城市规划变更程序要求,保留新芳春茶行的309号,改建多次的303、305、307号则拆除,以新建每坪开价新台币八十八万元、一户售价约三千三百万元到四千七百万元的十七层楼大厦。兴富发请来专业修复团队,凭旧日照片、地方耆老与王家口述以四年时间修复,以水刀与隔邻旧建物切割,并运用托基工程将上百支微型桩打到八米的地底灌浆加固地基。309号占地约两百坪,2015年底修复后出借提供叶天伦执导的《紫色大稻埕》剧组拍摄。
2015年12月18日举行古迹修复工程落成典礼时,市长柯文哲揭牌[2]。修改后,内部规划成茶业历史展示,次年9月20日开放民众参观,由副市长陈景峻代表市府致谢原屋主王国忠[16]。原有约三千件文物,由工地主任林志阳全数整理列册[3]。2018年底,由台湾文创发展基金会取得此OT案营运权,五个月时间投入自筹款三百万元、补助款五百万元、修缮作为茶叶故事馆,2019年5月31日开幕。
再往下还是无文字三十图片的项目全景,图片来源依旧是爱建筑的小姐姐。
最后附一个也是台湾的礼盒包装,送给做东关街形象设计的设计师一个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