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五子朱橚:在大明是个笑话,在全世界却广受赞誉,贡献巨大

文摘   2024-11-07 07:00   安徽  

说起古代皇子,他们性格各异,有的正直无私,有的沉迷享乐,而多数则忙于争夺太子之位。

然而,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橚却与众不同,堪称皇子中的一股清流。

他痴迷于植物研究,尽管人生历经坎坷,但其研究成果,对后世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

subtitle
朱橚生于1361年,与哥哥朱棣是同母兄弟。    
朱元璋非常注重儿子的教育,登基前便聘请名儒教导他们,称帝后又在皇宫中设立“大本堂”,供太子和诸王学习。
朱橚虽非天资卓越,但求知若渴,刻苦钻研,因此学到了丰富的知识。
1370年,朱元璋将几位皇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9岁的朱橚被封为吴王,前往杭州。
八年后,朱橚已长大成人,朱元璋考虑到杭州是国家赋税重地,且离南京较近,认为在此建藩不妥,于是将朱橚改封为周王,派往他的故乡凤阳。
三年后,朱橚又被命令前往河南开封就藩。
朱元璋的皇位来之不易,他通过起义从乞丐身份登上皇位,因此对皇权特别敏感,对儿子们严防死守。    
当时有一条规定,藩王不得擅自离开封地。
然而,朱橚却违反规定,偷偷离开开封前往凤阳,此事被开封官员上报给朱元璋。
这一行为触怒了皇帝,尽管朱橚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但为防其他藩王效仿,朱元璋不得不严惩。
更糟糕的是,随着调查的深入, 当时,名将冯胜手握重兵,恰在凤阳,而朱橚的妻子是冯胜的女儿。
这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朱橚偷偷去见岳父,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建立军事联盟,还是密谋对付兄长,甚至是对付自己?
愤怒之下,朱元璋将朱橚流放至偏远的云南。
同时,他也开始对冯胜的一举一动持怀疑态度。
五年后,尽管冯胜立下赫赫战功,但多次因小事违背朱元璋的心意,被朱元璋猜忌,最终无罪赐死。
朱橚当年从开封前往凤阳的行为,间接为岳父冯胜埋下了祸根。
那么,他为何要去凤阳呢?有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开封当时旱涝灾害频发,朱橚不愿吃苦,且认为父亲不会严惩,便擅自前往凤阳。
另一种说法是,朱橚当时已在研究植物与医学,因缺少凤阳的植物样本而前往。
当然,也有可能他只是单纯想去见岳父。

#2

subtitle
到达云南后,朱橚目睹了当地的艰苦生活。
云南当时尚未开发,百姓生活困苦,缺医少药,许多人饱受病痛折磨。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朱橚,他本就对医药感兴趣,认为医药能救人于水火。
于是,朱橚组织府中的良医编写了《袖珍方》。
这本书小巧便携,记录了能缓解或治愈特定病症的药物及医学常识,语言通俗易懂。    
它的出现,让云南百姓在生病后能迅速对症下药,对朱橚感激不已。
朱橚,宛如“救世主”般的存在。
一年后,朱元璋将他召回南京,亲自为其授课。
1391年,朱橚获准重返封地开封。
时隔两年,故地重游,他经历了诸多变迁。
在云南的一年里,朱橚目睹了不同的世界。
他在《袖珍方》中简短的记载,甚至能挽救整个家庭。
因此,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拯救更多的人。
他的目标,不仅仅是指导他人如何用药。
明朝时期,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发展。
百姓的耕田和庄稼常遭破坏,饥荒频发,导致“禾苗尽槁,菽麦无收”,人们只能以草充饥。
然而,百姓难以分辨哪些野菜无毒,每年都有不少人因误食而中毒,甚至丧命。
为解决这一问题,朱橚开始研究植物:
1. 他组织学者作为研究核心,大量收集、查阅资料。    
2. 根据资料,前往民间调查相关植物。
3. 招募技艺精湛的画工,为书籍绘制插画。
4. 设立实验植物园,种植调查所得的野生可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
在中国历史上,朱橚无疑是一位极具科研精神的人物。

#3

subtitle

对于朱元璋而言,儿子分为两类:朱标和其他。
他对朱标的爱,深沉无比。
朱标英年早逝后,朱元璋在选继位者时,直接忽略了其他儿子,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
1398年,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继位,尽管他还年幼。
论及对皇权的警惕,朱家后代尤为显著。
朱允炆在登基前便已预见,年长一辈的叔叔们可能因手握兵权而不尊重自己,构成巨大威胁。
因此,他一即位便开始筹划削藩。
在宫中,朱允炆分析道:大叔早逝,二叔遭人毒杀,三叔病逝,接下来便是四叔朱棣。但朱棣威望高、实力强,难以直接动手。于是,他决定先削弱五叔朱橚的力量,因朱橚与朱棣为同母兄弟,削弱朱橚可间接影响朱棣。
然而,如何找到削藩的名义成了难题。
朱允炆苦思冥想之际,朱橚的次子朱有爋意外地为他解决了这一难题。  
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朱橚与兄长朱有炖意图谋反。
朱允炆闻讯惊讶,但随即利用此事,下令逮捕朱橚。
朱橚最终被贬为庶人,流放至云南蒙化。
此事迅速传开,成为笑柄。
实际上,朱有爋此举并非无脑,而是觊觎世子之位。
至于朱橚,史料记载他“本身蓄有异谋”
流放至云南蒙化后,朱橚感慨万分,这已是他第二次来云南。
他回忆起首次来此时,目睹穷苦百姓被病痛折磨的眼神,以及回开封后被人嘲笑为“草包王爷”的往事。
然而,朱橚并未因此放弃。
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认为研究植物已超越其本身的意义。
在这一刻,他似乎明白了植物对他的重要性。它更像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即使生活在贫困之中,他的内心依然富足。
远离朝堂,他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这同样是一种幸福。
想到这里,朱橚擦干了眼泪,拿起毛笔,紧握笔杆,仿佛将命运的怨恨都倾注其上。    
他在书的封面上,有力地写下了四个大字——“救荒本草”
150多年后,李时珍翻开了《救荒本草》,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其“颇为详明可据”
他借鉴了书中的材料和方法,最终写成了《本草纲目》。
到了清代,百姓吃野菜不再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满足食欲。
野菜甚至登上了帝王的餐桌,据说雍正每日必食野菜,他的儿子乾隆也是野菜爱好者。
《救荒本草》共收录了414种植物,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之前本草书中未记录的。
与传统本草书籍不同,朱橚通过直接观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植物,并配以插图。
这本书,在普及植物学知识和帮助民众寻找食物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救荒本草》还记载了一些消除食用植物毒性的新方法,如朱橚提出的用豆叶与有毒植物商陆同蒸以去毒。
《救荒本草》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
17世纪末,它传至日本,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极大兴趣。
朱橚“在植物园种植植物以观察记录”的方法,对日本植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高度评价了朱橚,认为他的植物园是中世纪的杰出成就,《救荒本草》几乎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认为,朱橚等人的工作,是中国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大贡献。
他既是杰出的开拓者,也是卓越的人道主义者。
在云南的第三年,朱橚得知了一个消息:他的兄长朱棣攻占了南京,推翻了朱允炆的统治,自立为帝
朱棣即位后,立即召回弟弟朱橚,恢复其原有爵位,并增加俸禄五千石。
回河南途中,朱橚感慨地说:“看来,兄长待我比儿子待我更好。”
上天眷顾好人,朱橚的命运因朱棣而改变,否则他可能终身留在蒙化。
然而,朱家似乎有猜忌的传统。
经历两次云南流放后,朱橚变得识时务,主动提出将三卫兵马交给朝廷。
从此,他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朱棣的儿子继位后,将朱橚的俸禄增至每年二万石。
1425年,朱橚去世,享年64岁。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 

山水文史
每日跟新不一样的文化潮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