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有多惨烈?大顺军打到只剩7000人,15员大将当场殒命

文摘   2024-11-10 07:00   安徽  

1644年,大明王朝已步入末路,而在山海关之外,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正蓄势待发,准备大展宏图。

然而,他们想要顺利突破山海关,征服中原,还需跨越一道难关——李自成的大顺军。

因此,一场关乎命运的山海关大战势在必行。

#1

subtitle

关于山海关之战的结果,我们早已从历史中得知。

但在这场战役中,还有一位关键人物不容忽视,他便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吴三桂在这场战争中的立场,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李自成与吴三桂关系破裂后,吴三桂转而投向多尔衮一方。    

在多尔衮与吴三桂的联合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遭遇了惨重的失败。

那么,李自成到底败得有多惨呢?

我们先从兵力对比上寻找答案。

关于李自成大顺军的兵力,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存在差异。

《清实录》和《南明史略》均认为其兵力达到“二十余万”,而《明史·李自成传》则记载:“自成怒,亲率贼众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万,列阵于关内,自北山至海。”

参考《山海关志》后,可以认为“二十万人”的说法可能有所夸大,但兵力应在十几万至二十万之间。

再看吴三桂一方,作为山海关总兵,他原本拥有五千关宁铁骑,后来又招募了两万七千兵力,因此总兵力达到三万多人。

至于清军方面,据《南明史略》记载,其八旗兵力约有七八万人,包括满、蒙、汉等多民族士兵,其中蒙古人占多数。

从兵力和兵源素质来看,清军八旗兵的战斗力无疑是最强的,其兵力也足以与大顺军相抗衡。    

而吴三桂的兵力虽然也相当可观,但如果没有清军的加入,胜负或许还难以预料。

击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大顺军不仅人数众多,且由农民武装构成。

然而,除去其精锐部队,与清军相较仍显逊色。

山海关的防御体系极为坚固,其东西两侧筑有两罗城,南北则设有两翼城,加之长城与大海的天然屏障,使得此地易守难攻。

李自成深知山海关的战略重要性,因此在吴三桂反叛后,他多次向吴三桂表达歉意并发送劝降文书,期望其能归顺。

#2

subtitle

劝降未果后,李自成采取了军事行动,他派遣两万兵力阻断吴三桂的退路,同时,六万主力分别向西罗城、北翼城和东罗城发起进攻。

吴三桂的主力部队,则在西罗城布下阵势,抵御大顺军的攻势。

双方在西罗城附近首先展开了激战,大顺军在此战中伤亡惨重,不得不先行撤退。

而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地形优势,配合猛烈的攻击,取得了该区域的一线胜利。    

此时,多尔衮尚未加入战局,他选择静观其变,以探明大顺军的虚实,计划在大顺军与吴三桂部交战疲惫之时,再采取行动,给予李自成致命一击。

然而,经过几场战斗后,表现出疲软态势的并非大顺军,而是吴三桂部,特别是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已向大顺军投降。

尽管大顺军取得了优势,却始终未能突破吴三桂的防线。

此时,清军仍处于隐蔽状态,而大顺军则已暴露无遗。

正当大顺军对清军的意图感到困惑时,多尔衮已暗中策划好行动,他指挥清军兵分三路,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和关中门发起进攻。

大顺军则继续对吴三桂部施压,投入全部兵力,准备进行一场生死决战,与吴三桂部展开了激烈的肉搏。

时至晌午,大顺军与吴三桂部均已损失严重,多尔衮认为时机成熟,决定采取行动。

随即,清军利用有利时机,派遣两万精兵,迅速向大顺军挺进。

大顺军因连日征战已显疲态,对清军的突袭毫无防备,加之从未与清军交锋,顿时陷入混乱,伤亡惨重。    

战斗持续至午后三时左右,大顺军难以抵挡清军凌厉攻势,最终全面溃败。

战后,大顺军仅余骑兵七千,李自成仓皇撤离,刘宗敏负伤,另有十五名将领阵亡。

山海关一战,大顺军一败涂地,彻底丧失了复兴与反击的机会。

此役不仅是双方首次交锋,也成为了最后一次碰撞。

大顺军及李自成之所以在这场战役中失利,关键在于其轻敌心态,尤其是对清军缺乏深入了解,对清军与吴三桂联手的局面准备不足。

同时,对吴三桂的态度也显得轻视,直至其彻底倒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

此后,清军入主中原,开启了对中国长达296年的统治时期。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

山水文史
每日跟新不一样的文化潮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