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广泛传播了东汉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使之家喻户晓,但书中的艺术加工和主观情感,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模糊与误解。
例如,书中将曹操刻画为多疑、奸诈的奸雄形象,这一描绘在我看来有所偏颇。
对于那些秉持“尊刘抑曹”观点的人来说,曹操身上的确存在诸多难以抹去的负面标签。
如政治上擅权自重,道德上滥杀名士,情感上喜好他人之妻。
这些行为,确实在曹操的历史记录中有所体现。
然而,要深入理解历史,我们必须穿透表象,把握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
#1
subtitle
曹操作为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他在董卓之乱后迎奉汉献帝,实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掌控朝政长达二十多年。
他积极扩充军备,四处征战,足迹遍布东临沧海、南涉江汉、西入汉中、北征乌桓,是当时武功最为显赫的人物。
同时,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堪称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武双全之才。
若仅因一些演义小说,或影视剧的片面描绘,将其视为一个仅有好色浅薄之态的人物,无疑是历史的遗憾与损失。
曹操在三十岁左右起兵,拥有众多妻妾和子女,同时还收养了多位养子,其中一些养子如秦朗、何晏,是在曹操娶了他们的母亲后,出于爱屋及乌的情感而收养的。
这些表面现象,可能让人认为曹操私生活不检点,从而将其视为好色之徒。
然而,曹操娶他人之妻的行为,真的仅仅出于好色吗?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据统计,曹操一生共有妻妾15人,这一数字在相关史籍中均有记载。
此外,曹操的宠姬数量亦不在少数。
对于一个古代君王级别的人物而言,这个数字既不算多,也不算少。
曹操因娶妻之事备受争议,其十五位妻妾中,竟有十位为再嫁之妇,占比颇高,难免引人非议,被部分人不解地贴上“重口味”的标签。
遗憾的是,刘夫人在诞下长子曹昂与清河公主后不幸离世。
临终前,她预感自己时日无多,虑及曹操忙于争霸天下,难以兼顾子女,遂将曹昂与清河公主托付给无子的丁夫人。
丁夫人视如己出,对曹昂的培育尤为尽心竭力,曹昂长大后成为曹操麾下的得力助手,足见丁夫人的教养之功。
宛城之战中,曹操虽成功招降张绣,却因纳其美貌婶婶为妾而触怒张绣。
在张绣谋士贾诩的策划下,张绣突然反击,令曹操军队措手不及。
此役中,曹操痛失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此事也成为曹操因好色而遭人讥笑的把柄。
丁夫人得知曹昂噩耗,悲痛欲绝,愤而返回娘家。
曹操随后前往探望并劝其归家,却遭丁夫人拒绝。
最终,两人分道扬镳,丁夫人在数年后病逝。
卞夫人与曹操共生四子,除曹丕外,其子曹植亦名垂青史,可见卞夫人为曹操所生的子女成才率甚高。
卞夫人是在丁夫人离开后才成为曹操的正妻。
曹丕称帝后,追封曹操为武皇帝,尊母亲卞夫人为皇太后。
卞夫人逝世后,与曹操合葬于高陵。
#2
subtitle
曹操妻妾众多,本文难以一一赘述。
除上述几位主要夫人外,其余妻妾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在曹操征服天下的征途上,他纳入了多位美貌女子,其中几位尤为引人注目:
1.何晏之母尹氏,原为何进儿媳,携子何晏归入曹营。
曹操收何晏为养子,后者终成曹魏重臣。
然而,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将何晏视为曹氏宗族成员,予以残酷清除。
2. 张济遗孀,亦是张绣之婶,因她的美貌,曹操付出了长子曹昂、猛将典韦及侄子曹安民的沉重代价,使她名垂青史。
3. 秦宜禄之妻杜氏,同时吸引了关羽与曹操的目光。
最终,实力更胜一筹的曹操占有了她,关羽则未能如愿。
杜氏与前夫之子秦朗,亦被曹操收为养子,并得到精心培养,后险些成为曹叡的托孤大臣。
4.甄宓,因影视作品而广为人知,原为袁绍儿媳,后成为曹丕之妻。
民间流传着甄宓与曹氏三兄弟之间的纠葛故事,广为传颂。
当然,曹操的妻妾远不止上述几位,但关于他私生活的讨论往往聚焦于这几人。
这不禁让人思考,曹操是否仅仅因为好色?还是这种讨论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历史逻辑?
此外,关于曹操“好人妻”的传言,还伴随着一些疑点。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虚构情节:
曹操为稳定军心,密令王垕前来,声称要借其头颅一用。
王垕惊恐万分,表示自己无罪。
曹操则坦言,虽知王垕无罪,但为大局着想,不得不牺牲他。
同时,曹操承诺会照顾王垕的家人,以减轻自己的愧疚。
这虽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但曹操的这番话,却常被误解为他“好人妻”的又一例证。
然而,这不过是政治斗争中的常见手段,不应被简单归结为个人好恶。
“汝妻吾养,汝勿忧”这句话被误解,并被断章取义地简化为“汝妻吾养”,作为曹操的标签。
实际上,曹操被贴上“汝妻吾养”的好色标签,在源头上就缺乏说服力。
此外,从第一部分的内容中,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几个引人注目的疑点,概括如下:
1.假设曹操真的是一个喜新厌旧、沉迷于声色的好色之人,那么他为何能与多位夫人保持良好的感情?
无论是刘夫人、丁夫人还是卞夫人,都与他情深意重。
2.如果曹操与这些女性的关系仅限于男女之情、争风吃醋,为何他的家庭氛围却如此和谐?
刘夫人甚至能将子女托付给情敌丁夫人,而丁夫人也视这些孩子如己出。
3.倘若曹操真的是一个“喜欢收养他人之妻”的色鬼,那么他为何还要承担替他人抚养儿子的“责任”?
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掉,不是更符合他霸占女性的目的吗?
4.我们是否注意到,曹操所“收养”的他人之妻有何共同点?
她们的身份,是否都非同小可?
难道普通女子中,就没有能让曹操心动的吗?
5.值得注意的是,让曹操“名声大噪”的几位女性,她们身上都带有争议点。
张绣的婶婶因导致曹操失去曹昂、典韦、曹安民而闻名;
秦宜禄的妻子,则因关羽的介入而备受关注;
甄宓更是引发了“一女乱三曹”的离奇故事(这一情节出自《世说新语》,一部以猎奇为特点的小说集)。
因此,我虽不否认,曹操相比我们这些“一夫一妻”的普通人更为好色,但仅仅基于表面的现象,而忽略背后的复杂历史背景,显然是对历史和曹操本人的不尊重。
#3
subtitle
曹操在历史上堪称“背锅侠”,许多人仅根据野史、演义甚至恶搞影视剧来评判他,而没有深入了解他的政治理想、历史功绩和个人魅力,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逻辑。
关于前述故事,广泛流传着一种观点,认为曹操因贪恋美色,导致了长子曹昂、勇将典韦及侄子曹安民的丧生,从而留下了“色是刮骨钢刀”的讽刺。
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不禁要问,张绣突然反叛的真正动因,是否仅仅因为曹操接纳了他的婶母?
在那个动荡的局势下,即便曹操没有与婶母共处,曹军就能确保无虞吗?
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欲加之罪,何愁无词”的逻辑陷阱?
总而言之,曹操纳娶他人之妻的行为背后,其复杂性远超我们的简单想象。
同时,那些流传于演义故事中的低俗情节,也多有“片面解读,歪曲原意”之嫌。
曹操偏爱美艳寡妇的缘由,复杂多样。
首要因素之一,无疑是曹操同样拥有凡人的爱美天性。
作为一位正常的男性,他对美丽女性抱有天然的向往与占有欲,且当时他具备实现这种占有的能力。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道德观念中也被视为常理。
然而,单纯的占有欲绝非主导因素。
若一个男人仅因贪恋美色,而不断追求并占有美貌女子,他往往会表现出喜新厌旧的本性,这是人性使然。
此类男性通常将女性视为可替换的附属品,追求的是刺激、新鲜与成就感,正如“衣不如新”,他们往往见异思迁。
但曹操对待这些寡妇及其他夫人,包括收养的继子,均表现出相当的关爱与责任。
刘夫人早逝后,曹操将情感倾注于与刘夫人的子女身上;
丁夫人因曹昂之事与他决裂,这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极为罕见,而曹操默默承受了这一变故。
他与卞夫人相敬如宾,共度一生。
此外,曹操对收养的何晏、秦朗等继子也极为重视,展现了出色的继父形象。
这些行为表明,曹操并非一个薄情寡义的“花花公子”。
那么他偏爱寡妇并收养继子的背后,究竟有何深层次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曹操的出身背景对此有重要影响。
对于男性而言,收养寡妇或许并不罕见,但收养继子则显得非同寻常。
在封建社会的“家天下”观念中,血统至关重要。
在上层社会,即便是“私生子”也难以被接纳,更不用说继子,尤其是敌人的孩子了。
然而,曹操的出身与追求使他拥有宽广的胸襟,并不在意血统问题。
毕竟,曹操本身就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之子,他本身就是养子出身。
因此,他们对于养子及血统问题并不介意,甚至对他们抱有一定的同情与理解。
此外,这些养子本身也是人才济济,对曹操这种重视才能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扩充势力的有效途径。
#4
subtitle
再者,曹操的政治立场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宦官和外戚专权。
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似乎并无不妥。
然而,深入探究,宦官和外戚为何能专权?
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哪些人的利益?
又是谁,在幕后操纵着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激烈斗争?
东汉末年乱局的真正推手是谁?
其实,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刘秀建立东汉时形成的“豪强(士族)集团”,它引发了一系列恶性循环。
皇帝为了削弱豪强势力,刻意扶植外戚。
然而,外戚专权后,皇帝(尤其是年幼的皇帝)又感到失控,只能转而依靠宦官。
但宦官和外戚都是围绕皇帝身边的权力集团,社会基础薄弱,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共同压制着士族集团。
士族集团一直隐忍等待时机,终于在东汉末年利用大将军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戚宦矛盾”,使他们两败俱伤。
然而,士族集团并未能摘取胜利果实,反而被董卓这个地方军阀所吞并。
于是,袁绍等士族代表纷纷返回故乡,号召天下共讨董卓。
东汉,因此陷入了彻底的混乱。
曹操虽然出身于高官家庭,但同时也是宦官后裔。
尽管他从小与袁绍等世家子弟交往密切,但士族阶级的傲慢与偏见,决定了他们不会真正接纳曹操。
曹操曾天真地认为,只要长时间与士族阶级相处,自己就能融入其中。
然而,他逐渐发现,自己只是被当作工具利用而已。
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只有曹操是真心为国,勇往直前,却最终一败涂地。
而袁绍等士族代表,不仅未给予他帮助和支持,反而将他视为笑柄。
经历深刻反思后,曹操意识到,自己与士族阶层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此,他决定另辟蹊径。
然而,当时的社会资源几乎全部被士族集团所掌控。
面对这一困境,曹操不得不竭力争取那些可争取的士族代表的支持。
例如,他对荀彧这位士族精英的加入表现出了极大的喜悦,尽管他清楚荀彧是来帮助他征服天下的,而非共享江山。
与此同时,作为“非纯正士族”的曹操,力量相对薄弱,所以他广泛招揽出身寒微的人才,大量任用那些有才华却无处施展的士人。
因此,历史上的曹操展现出了多面性:他既重视才能,又不惜杀害名士;既仇视士族,又依赖他们。
谈及曹操频繁娶妻的行为,其目的主要有二:
一是通过多娶多生,增加自己的亲信力量;
二是通过娶那些有身份地位的寡妇,实现一种强制性的联姻,以此减弱这些寡妇背后家族势力的抵抗。
曹操对这些寡妇始终善待,既是为了赢得她们家族的支持,也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宽容与仁德。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性格果敢坚毅、霸气十足。
用现代的话说,他是一位杰出的创业者,敢于挑战传统,打破士族垄断,改变政治秩序。
他释放出了男性的权力欲和占有欲,这在封建社会尤为显著,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常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许多权贵通过占有女性,来彰显自己的地位,而曹操也不例外,他通过娶多位美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尽管当时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但世家大族仍然注重“颜面”,不愿娶寡妇为妻。
曹操的行为,透露出一种明显的反叛心态,仿佛在回应外界的轻视:既然你们不瞧得上我曹操,那我便做些让你们不悦之事,你们又能如何?
总而言之,曹操偏好娶他人之妻的动机复杂多样,虽难逃“男性本能”的普遍认知,但他绝非浅薄之人。
其行为背后,蕴含多重目的与缘由,核心在于追求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古语云:“见微知著”,历史亦常通过小事折射大道理,否则,历史将变得刻板无趣、肤浅无味。
以曹操娶他人之妻为例,多数人仅将其视为风流韵事,却未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缘由与结果,从而误将曹操视为放荡不羁的莽夫。
这实则反映了,我们在面对历史时缺乏深刻的洞察。
历史上,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如隋唐时期的萧皇后,被六位皇帝竞相追求数十年,难道仅凭其不老容颜便能倾倒众生,令无数帝王为之倾倒?
再如唐朝时,达官贵人以娶“五姓女”为荣,甚至轻视皇室公主,这背后难道仅是唐朝公主的不堪或“五姓女”的才貌双全?
因此,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名人拥有奇特爱好的例子。
如北齐宫廷的混乱、赵光义对小周后的痴迷等。
但这些都是个别现象,需特殊对待。
曹操偏爱寡妇同样是个例,但当我们特别且细致地思考时,会发现更多不同寻常之处。
即便未能发现异常,也能使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加客观,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历史观。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