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冬季,山西省稷山县的马村,因一场大雪而名声大噪。
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落,因雪后出现的奇异景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村中有一处被老一辈人称为百墓坡的土堆,在短短两日内,周围积雪已深,唯独百墓坡上的雪迅速消融。
这一现象虽由来已久,但今年大雪的壮观,使得附近居民纷纷注意到了这一奇观。
#1
subtitle
关于百墓坡的传言四起,有人称此地有不祥之物,也有人坚信地下埋藏着神秘宝物。
这些传说在周边地区迅速传播,愈发离奇。
一个深夜,一名黑影在百墓坡悄悄挖掘,随后悄然消失在夜色中。
次日清晨,村民们准备劳作时,突然听到百墓坡方向传来呼喊声。
众人闻声而动,纷纷向百墓坡跑去。
呼喊声来自一名男子,他手中抱着一个陶瓷人像,惊恐地喊着有鬼。
男子满身泥土,显然刚从土中挖出此物。
在村民的帮助下,他被带到了村支书段玉宝面前。
他心中疑惑,难道百墓坡下真的隐藏着古墓?
经过深思熟虑,段玉宝决定向县里报告此事,并将盗墓贼移交县里处理。
与此同时,马村的其他村民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带着锄头涌向百墓坡,在这片土地上大肆挖掘。
他们坚信,地下埋藏着能够带来财富的宝藏。
然而,老一辈村民却认为,这里是鬼神栖息之地,警告他们不要冒犯神灵,否则整个村子都会遭受惩罚。
一群年轻村民,在长辈们的劝阻与驱赶下,最终离开了百墓坡,唯余几位被贪婪驱使的人,仍执着地挥锄挖掘。
突然,一声“挖到了!”响彻现场,一名村民兴奋地呼唤同伴。
众人丢下工具,围拢过来,只见土壤中隐约露出陶瓷的一角。
他们合力用手挖掘,很快,一尊与人形相仿的陶瓷器皿显露真容,与之前所见颇为相似。
一日之内,他们从地下陆续发掘出众多大小不一的陶瓷制品。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将这些陶瓷直接运往集市出售。
然而,这些沾满泥土的陶瓷,被随意摆放在集市的地毯上,直至市集结束,也未能售出一件。
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几人开始怀疑这些陶瓷的价值,最终有人心灰意冷,直接返回家中,其余人也纷纷散去,将挖出的陶瓷遗弃在河沟里。
得知村民对百墓坡采取行动的消息后,段玉宝迅速组织村民前往该地,以防其继续遭受破坏。
同时,他也担忧百墓坡的秘密,已被不法盗墓贼盯上,村民的守护能有效阻止盗墓贼的侵扰。
此外,他还专程前往县城,希望催促相关部门采取行动。
事实上,自盗墓贼被捕后,稷山县已将此情况上报至省里,引起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高度重视。
#2
subtitle
考古队迅速响应,由刘永生带队赶赴稷山县。
刘永生一到,便迫不及待地查看了盗墓贼带回的人形陶瓷。
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陶瓷,经过仔细鉴定,确认这是一尊宋金时期的陶俑。
随后,刘永生在警察局会见了盗墓贼李某。
据李某交代,他得知百墓坡积雪快速融化的消息后,推测下方可能藏有古墓,于是携带装备,趁夜对百墓坡进行了挖掘。
在精心挑选了盗洞位置后,他开始了非法的寻宝之旅。
他奋力挖掘,不久,一个小洞显现,随后逐渐扩大,刚好可供他进入古墓。
进入墓室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壁画,继续深入,借助手电筒的光亮,他发现了一堆陶俑。
正当他抱起一个陶俑准备离开时,突然,上方似乎出现了一张女鬼的脸庞,吓得他立刻抱着陶俑往外奔逃,边跑边呼喊有鬼。
听完他的叙述,刘永生对百墓坡有了初步的了解。
恰好此时,段玉宝也抵达县城,刘永生便让他带领众人前往马村。
很快,刘永生一行人抵达百墓坡,望着眼前的山丘,考察队员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
简单用餐后,他们携带设备开始在百墓坡进行挖掘与考察。
与盗墓贼随意挖洞、破坏墓室的行为不同,考察队员们在挖掘过程中极为谨慎,每一处动土前都会进行精密测量,以确保不损坏墓室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墓坡地下的景象逐渐显露。
当考察队的专家们踏入墓室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震惊不已,随后这种震惊,转化为了难以抑制的喜悦。
百墓坡下隐藏着一座砖雕墓葬群,这种墓葬在河南、陕西等地较为常见,尤其在宋金时期盛行于中原地区。
两汉时期,墓穴多以石刻画像为主,但经过唐朝的演变,祖先的审美逐渐转向内敛与精细。
到了宋朝,这种精细体现在了墓穴的砖雕上,砖被雕刻成各种形状,墙面也饰以壁画。
考察队员们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们发现的马村砖雕墓保存完好且规模宏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从整体来看,这座墓葬,无疑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
墓主人似乎将地面上的四合院,完整复刻至地下世界,墓穴的墙壁与内部家具,均饰以精细雕刻的花纹。
这座砖雕墓,生动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其墓门设计,宛如人间宅邸的正门,轻轻一推,便开启了通往地下的秘密通道。
考察队员们在昏暗的地下点亮了灯光,逐渐照亮了四周,各式各样的建筑构件逐一显现:飞檐翘角、斗拱繁复、椽子排列有序、额枋雕龙画凤,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墓室内,宛如壮观的建筑瀑布倾泻而下。
目睹此景,刘永生由衷赞叹,九百多年前的砖雕技艺,竟已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
深入探索,专家们又发现了一座砖雕大舞台,台上陈列着形态各异的“演员”陶俑,它们面前摆放着腰鼓、大鼓、横笛等多种乐器。
这些陶俑演员面部妆容浓艳,如此场景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
越过戏台,便是正屋的砖雕,其上描绘了一幅夫妻和谐恩爱的画面,这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正统道德的典范。
当刘永生注意到另一幅“妇人半掩门”砖雕时,他终于理解了盗墓贼口中所述女鬼的真相。
画面中,一扇朱红大门微敞,一位陶俑妇人半掩门扉向外窥视,似乎对门外世界充满好奇。
在古代,这体现了女子恪守妇德,即便好奇外界,也要保持矜持,半掩门扉以防人窥视。
“妇人半掩门”砖雕两侧,则是描绘行军凯旋的壮丽图景,旌旗飘扬,百姓夹道欢迎,场面热闹非凡。
这幅砖雕,无疑是整个墓穴的艺术瑰宝,后来更被誉为国内砖雕艺术的精品。
有专家将这两幅画面联系起来,构想出一幅动人的场景:女子的丈夫或许正凯旋归来,而她听闻街上传来的锣鼓声,便半开门扉,满怀期待地望向门外,渴望见到归来的夫君。
这一幕,不仅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珍贵的砖雕作品,依旧静静地诉说着那段遥远的历史。
在百墓坡区域,考古队伍发掘出十五座金代古墓,其中九座已被全面清理,并处于妥善保护之下。
马村砖雕墓的消息,迅速在考古界引起轰动,吸引了一连串的考古专家前来,渴望亲眼目睹这一古代工艺的杰作。
#3
subtitle
尽管古墓已被彻底发掘,墓主人的身份,却成了考察团队面临的难题。
正室内,缺乏墓志铭来揭示墓主人的信息,但从墓室宏大的规模推测,墓主人生前应出身显赫。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显赫的家庭,其陪葬品却显得相对朴素。
正当专家们为此困惑时,一名队员,在墓室内壁上意外发现了一块墓碣。
该墓碣详细记录了墓室建造过程,全文共十九行,每行十五字,被专家们命名为《段楫预修墓记》。
墓碣揭示墓主人姓段,名先,并载有其生卒年份及家族脉络。
关于“段氏刻铭砖”的传说流传开来,考察队随后找到段玉宝,询问其家族谱系中是否有段先之名,但段玉宝表示未曾听闻。
他透露,马村近九成居民姓段,但家族关系错综复杂,鲜有人追溯祖先。
考察队据此推测,这些段姓居民或许是段先的后裔,段先葬于此地后,其后代便定居于此,既守护砖雕墓,也形成了独特的家族聚居方式。
基于这一推测,考察队继续深入探索马村砖雕墓。
某日,段登科造访百墓坡,向考察队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
据他讲述,其祖先曾迁出马村,并带走了两块方砖,这些方砖在家族中被称作“段氏刻铭砖”,世代相传。
此外,砖块上还铭刻着段氏家族一脉相承的信息,指出其始祖为段先。
随后,段登科从背后取出一个包裹,缓缓揭开覆盖的布料,两块方形铭砖展现在专家们的视线中,这是段登科家族世代相传的段氏刻铭砖。
这些铭砖上,详细记录了段家先祖段先在金代时期以药膳为生,在当地行医救人,不仅拯救了众多生命,还成为了当地显赫的富豪。
段氏家族秉持着“孝以养家、食以养生、戏以养神”的三“善”理念。
因此,在砖雕墓中出现大量戏曲元素的砖雕,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墓室主人的身份已经明确,考察队的下一步任务,是细致地将这一古代工艺品发掘出来,并确保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为了便于游客参观,考察队利用地下通道,将原本孤立的各个墓室连接起来,并在墓室入口处建造了一座仿古建筑。
步入墓室,可见前厅后堂,左右厢房排列有序,这确实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结构。
根据推测,该墓穴的建造时间可追溯到宋政和八年至金大定二十一年之间。
2001年,马村砖雕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但这些古人遗留下的精美艺术品依然历久弥新。
大墓因冰雪覆盖而得以显露,仿佛连大自然都不愿让它被遗忘,人们又怎能轻易忽视它的存在呢?
投稿 | 笔友
编辑 | 徽米工作室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点亮“ ”和徽米君说晚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