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针对性考试语文试题
2024届考生湘豫名校联考高三模拟
2024届深圳第二次调研
一、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针对性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①将杀奚齐②,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孤,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③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夫“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④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⑤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穀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迂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幸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不顺B而多败C百姓之不蒙福D兄弟E为豺狼F以相避于天下G由偃之策H失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陈情表》“愍臣孤弱”中的“孤”含义相同。
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4分)
(2)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4分)
14.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CDG
11.D(A.正确。两个“孤”都是指年幼而无父亲的人;句意:我们的国君刚过世就要杀他的儿子。/怜悯我从小丧父成了孤儿。B.正确。养生:奉养继位的国君/保养生命;句意:礼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保养生命的道理了。C.正确。D.错误。幸:“庆幸、高兴”错,应是希望/指皇帝来临:句意:并且希望自己的弟弟死。/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12.B(“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错,根据“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可知,里克和丕郑没有去,是他们派使者屠岸夷去的。)
13.(1)当年献公向我咨询臣子应该如何侍奉国君的事情,我用“忠贞”二字回答他。
(“问臣事君于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我问臣事君”:“事”,侍奉;“对”,回答。)
(2)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欺骗已死的君主。或许他确实有这种品质,你为什么要非议他呢?
(“爱”,吝惜:“欺”,欺骗;“抑其”,或许。)
14.①听信大臣狐偃的迂腐观点,未能把握正确的回国时机;②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祸福;③没有尽到兄长的职责,未能保全兄弟情谊。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去世。里克打算杀掉奚齐,事先告诉荀息说:“三位公子的党徒将要杀死奚齐,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我们的国君刚过世就要杀他的儿子,我只有一死了之!”里克说:“如果因为你的死,奚齐依然得以立为国君,不也是很值得吗?但可惜的是即使你死了,奚齐照样会被废黜,那么你的死又有什么用处呢?”荀息说:“先君以前曾问过我事奉国君的态度,我回答他忠贞二字。先君问:‘什么叫忠贞?’我回答说:‘凡可以有利于国家,力所能及而没有不努力去做的,就可以称作忠了。礼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相对于死去的人,即使他复生也不会让他觉得后悔,对活着的人也不感到惭愧,这就可以称作贞了。’我的话已经说出口了,怎么能既要实践诺言而又吝惜我的生命呢?奚齐被杀以后,荀息曾打算随奚齐而死。
有人劝他说:“不如立奚齐的弟弟为君主并辅佐他。”因此荀息就立了卓子为君。结果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最终为卓子而死。君子都说:“荀息言而有信,这也算是没有食言了。”
杀了奚齐和卓子以后,里克和丕郑派遣屠岸夷去狄国告诉公子重耳说:“你何不现在回国来继位呢?请让我们为你引导。”重耳告诉舅舅子犯说:“里克想迎接我回国继承君位。”舅舅子犯说:“不行。因为国丧而得到君位,就会视国丧为乐事,以国丧为乐事必定会导致生命的哀伤。因为动乱而得以回国,就会把动乱当作喜事,把动乱当作喜事必定会懈怠于道德的修养。这些很明显都与喜怒哀乐的节度相违背了,还怎么来训导民众呢?如果民众不听从训导,你还能当谁的国君呢?”于是公子重耳出来接见使者,说:“承蒙你的好意,来看望我这个逃亡在外的人。父君在世时,我不能尽洒扫的义务。父君去世后,又不能回去亲身前去操办丧事而加重了我的罪过,而且唯恐玷辱了大夫们的期望,所以斗胆辞谢你们的建议。”
材料二:
“忠”的意思是,把握好时机;“贞”的意思是,合于法则、道理。荀息的所做的事情中有这些含义吗?(荀息)利用君主的疑惑,排除长兄继承王位却拥立非正统的弟弟继位,他的做法离“中正”之道太远了。有人说:“(荀息)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欺骗已死的君主。或许他确实有这种品质,你为什么要非议他呢?”我说:“你认为在沟渠里自杀的举动是忠贞的行为吗?”或者说:“左丘明、榖梁子都是不说谎的人,这样就可以认为事件可信了,可以吗?我说:“这样认为又是不可以的。不理解“中正”的意思却重复别人的话语,这是乱说,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狐偃给重耳出的计谋,也太迂腐了。国家空虚却不知道回国,来放任夷吾身处于昏聩危险之中,致使国家几乎要灭亡。并且重耳,是兄长;夷吾,是弟弟。重耳,是贤能的;夷吾,是愚昧的。夷吾是弟弟并且又愚昧,重耳回国之后他还可以善终;重耳是兄长并且又贤能,又为什么害怕回晋国呢?”让晋国发展不顺利并且有很多失败,百姓不能受到上天的福瑞,弟弟变成像豺狼一样的人,兄长不得不在天下间躲避他,是因为狐偃计谋的失误啊。可重耳竟然开始悄悄地在诸侯间游历,暗中给自己积蓄有利条件,并且希望自己的弟弟死,难道他的心软吗?只能做到回到晋国,并且晋国在诸侯之中称霸,这些福气都是偶然得到的啊,不是通过计谋得到的。如果重耳早早听从里克、秦伯的话回到晋国,那么晋国就可以没有以前的灾祸,并且兄弟之间的爱也可以保全,并且晋国也有了君主,道理就是这样啊。如果重耳这样做,把它当作诸侯的孝道,又怎么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呢?
二、2024届考生湘豫名校联考高三模拟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有老妪居金母桥之东、埂巷之北,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其地即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基也。屋西数武,瓦砾堆成土山,登其巅可远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妪偶言及,芸【注】神往不置,谓余曰:“自别沧浪,梦魂常绕。今不得已而思其次,其老妪之居乎?”余曰:“连朝秋暑灼人,正思得一清凉地以消长昼。卿若愿往,我先观其家可居,即襆被而往,作一月盘桓,何如?”芸曰:“恐堂上不许。”余曰:“我自请之。”越日,至其地,屋仅二间,前后隔而为四,纸窗竹榻,颇有幽趣。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四壁糊以白纸,顿觉改观。于是禀知吾母,挈芸居焉。邻仅老夫妇二人灌园为业知余夫妇避暑于此先来通殷勤,并钓池鱼、摘园蔬为馈。偿其价,不受,芸作鞋报之,始谢而受。篱边倩邻老购菊,遍植之。九月花开,又与芸居十日。吾母亦欣然来观,持螯对菊,赏玩竟日。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余深然之。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
材料二: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有删改)
【注】芸:指陈芸,沈复之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邻仅老夫妇A二人B灌园C为业D知余夫妇E避暑F于此G先来H通殷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指才,与《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中的“始”词义相同。
B.然,指认为……对,与“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和用法相同。
C.易,指改变,与“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中的“易”词义不相同。
D.经营,指筹划、谋划,与“韩魏之经营”中的“经营”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复在了解妻子陈芸打算到老妪处居住的意愿之后,先去实地查看情况,与老妪谈成之后再禀告母亲,最后才带着妻子搬过去居住。
B.邻居老夫妇把钓来的池鱼和摘来的蔬菜馈赠给沈复夫妇,沈复夫妇按市价付给他们钱,他们也不要,陈芸就以做的新鞋来报答他们。
C.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这个大云庵就是从前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前,多次请求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D.归有光先简述了由“园”到“亭”、由“亭”到“庵”、再由“庵”到“亭”的演变,最后结合自己所见抒发了对世事变化的无限感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妪知余意,欣然出其卧室为赁,四壁糊以白纸,顿觉改观。
(2)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14.材料一中,“余”和“芸”为何选择租赁老妪的房子居住一段时间?(3分)
【答案】
10.BDG
11.B(“与‘不以为然’中的‘然’词义和用法相同”错误。“不以为然”中的“然”意思是“对”,不是意动用法。)
12.C(“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前”错误,从原文“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和“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可以看出,文瑛和尚在修复沧浪亭之后请求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13.(1)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欣然腾出她的卧室租赁给我们,四壁用白纸粘糊,顿然觉得比之前好多了。(4分,“意”,“出”,“四壁糊以白纸”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
(2)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4分,“胜”“子”“所以”各1分,句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
14.①老妪的房子环境优美,颇有野趣;②陈云听老妪提过这房子,又怀念曾经的沧浪亭;③“余”想找一地方避暑,再加上关爱妻子。(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有一个老太太居住在金母桥以东、埂巷以北,围绕她的房子都是菜园,编成篱笆作为门。门外有约一亩大的水池,花的色彩树的影子,交错于篱笆边,这块地是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弃的地基。房屋西边数步远处,瓦砾堆成土山,登上山顶可以远眺,地旷人稀,颇有野趣。老太太偶尔说起这些事,芸都神往不已,对我说:“自从离开沧浪亭,魂牵梦绕,如今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我们搬到老太太那里去住吧?”我说:“连日秋暑炎热灼人,正想着找一块清凉地来消遣酷热白天。你若愿意前往,我先去看看她家是否可以居住,行的话我们就收拾行装过去,暂住一个月试试看,如何?”芸说:“恐怕婆婆不同意。”我说:“我自会去请示,”过了一天,我到那个地方一看,屋子仅有两间,前后隔开分成四个房间,纸窗竹榻,特别有雅趣。老太太知道我的来意,欣然腾出她的卧室租赁给我们,四壁用白纸粘贴,顿然觉得比之前好多了。于是,我禀告了我母亲,带着芸搬过去住了。邻居仅有老夫妇二人,他们以种菜为业,知道我夫妇在此避暑,先跑过来表示友好情义,并钓来池鱼、摘来蔬菜送给我们。我们按照市价给他们钱,他们不肯接受,芸就做了新鞋来报答他们,他们才感谢着接受。我请邻居老人购得一些菊花,在篱笆墙边遍地栽种。九月菊花开了,我与茶又居住了十日。我母亲也欣然来观看,大家吃着螃蟹观赏菊花,玩了一整天。芸高兴地说:“将来应当与郎君在这里建造房屋,买下围绕房子的十亩菜园,招来仆人仆妇种植瓜果蔬菜,以供日用开销。你作画我绣花,以备诗酒之用。布衣粗食,也可快乐终身,不必作远游的打算了。”我深深同意。
材料二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就是从前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请您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南国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等到吴越国被宋朝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又有僧人住在这里,这样沧浪亭就变成了大云庵。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在残破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了苏子美的沧浪亭,这样大云庵又变成了沧浪亭。古今不断变迁,朝廷和市容也随之改变面貌。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三、2024届深圳第二次调研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 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 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 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 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 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 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14. 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 _______________;
(3)即便如此, _______________。
推断: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 BEF
11. A(A.错误。施加、施以;更。句意:所以用兵的目的。/声音并没有更强,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B.正确,都是被动用法。被宠幸;被诛杀。句意:都受到宠幸。/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C.正确。句意: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D.正确。抵挡;面对。句意: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故选A。)
12. D (“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故选D。)
13. (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兵”,名词作动词,用兵;“所以”,表目的,是用来……的。)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称”,称赞;“贬”,被贬低;“少”,被小看。)
14. ①. 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 ②. 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 ③. 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错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别人的父兄,掠夺别人的财物,奴役别人的子女,这都是强盗行径。所以用兵的目的,是用来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的。军队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官府,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兵器不用沾染鲜血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武王讨伐商纣,军队在盟津渡河,指挥三百敢死之士,三万士兵。商纣陈兵亿万,又有蜚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军队绵延百里。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没有什么吉凶灾祥预兆,只是有没有修明德行的结果。
材料二:
社会上流传的话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蜚廉、恶来这类人,都受到宠幸。”这是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这类人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上百个人。如今说武王“不血刃”,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而是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 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商的多。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它的实际情况。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兵不血刃”,就过分夸大了。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 而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社会上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 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声明: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