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问孔子曰:“今之人臣孰为贤?”孔子曰:“吾未识也,往者,齐有鲍叔,郑有子皮,贤者也。”子贡曰:“然则齐无管仲,郑无子产乎?”子曰:“赐,汝徒知其一,不知其二。汝闻进贤为贤耶?用力为贤耶?”子贡曰:“进贤为贤。”子曰:“然吾闻鲍叔之进管仲也闻子皮之进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进也。”
材料二: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以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再拜曰:“璜,鄙人也。愿卒为弟子。”
(《史记·魏世家》)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吾闻B鲍叔之进C管仲也D闻子皮之进E子产也F未闻管仲子产G有所进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只是、仅仅,与《孔雀东南飞》“徒留无所施”中的“徒”意思相同。
B.非,表否定,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非之心”中的“非”意思不同。
C.让,谦让、推辞,与《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中的“让”意思不相同。
D.“君之子无傅”的“之”,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子贡的问题,而是援引先贤运用启发式教育让子贡明白了“贤人”的标准。
B.李克没有明示魏成和翟瓒哪个更适合担任宰相,但他的一番话让魏文侯心中有了宰相的人选。
C.听了魏文侯的决定,李克很不开心地快步离开,经过翟璜家时主动告知魏成将为宰相的消息。
D.在魏国宰相职位的竞争上,翟璜自认为不比魏成差,但经过李克的一番解释,翟璜心悦诚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
(2)翟璜再拜曰:“璜,鄙人也,愿卒为弟子。”
14.李克认为魏成适合为相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ADF
11.A (A.错误。只是、仅仅/白白地,徒然。句意:你只是知道其一;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B.正确。表否定/错误。句意:如今要安排(相位),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辨别正确与错误的心。C.正确。谦让、推辞/责备。句意:先生遇到事情不要推辞/行大礼不回避小的责备。D.正确。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句意:您的儿子没有老师/不通晓句读。故选A。)
12.C (“很不开心”“主动告知”错误。根据原文“李克趋而出”和“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可知,“很不开心”于文无据,李克不是主动告知。)
13.(1)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预测宰相人选,结果谁将做宰相呢?(“闻”,听说;“卜”,预测;“果”,结果。)
(2)翟璜拜了两次说:“我翟璜真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希望终身成为您的弟子!” (“再”,两次;“鄙”,目光短浅;“卒”,终身。)
14.①魏成符合李克所说的五条察人标准;②魏成具有独特的延揽人才方式;③魏成所推荐贤才被君王视为老师。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贡问孔子说:“如今的臣子中谁是贤人?”孔子说:“我不知道。从前,齐国有鲍叔,郑国有子皮,他俩是贤人。”子贡说:“那么齐国管仲就不算贤人,郑国子产就不算贤人吗?”孔子说:“赐啊,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听说是引进贤人的为贤呢,还是出力的为贤呢?”子贡说:“引进贤人的为贤。”孔子说:“对。我听说鲍叔引进了管仲,子皮引进了子产,没有听说管仲子产引进过什么贤人。”
材料二: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教我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我听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内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承担这个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面对事情就推辞!”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预测宰相人选,结果谁将做宰相呢?”李克说:“魏成将要做宰相。”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为什么输给魏成!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攻克中山国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我为什么输给魏成!”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我回答:‘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呢!’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况且你怎能和魏成相比呢?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以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把他们作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拜了两次说:“我翟璜真是个目光短浅之人,希望终身成为您的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聂以道宰江右一邑,日有村人早出卖菜,拾得至元钞①十五锭,归以奉母。母怒曰:“得非盗来而欺我乎?纵有遗失,亦不过三两张耳,宁有一束之理?况我家未尝有此,立当祸至。可急速送还,毋累我为也。”言之再,子弗从。母曰:“必如是,我须诉之官。”子曰:“拾得之物,送还何人?”母曰:“但于原拾处俟候,定有失主来矣。”子遂依命携往。顷间,果见寻钞者。村人本朴质,竟不诘其数,便以付还。傍观之人皆令分取为赏,失主靳曰:“我原三十锭,方才一半,安可赏之?”争闹不已。相持至厅事下。聂推问村人,其辞实。又密唤其母审之,合,乃俾二人各具“失者实三十锭,得者实十五锭”文状在官,后却谓失主曰:“此非汝钞,必天赐贤母以养老者。若三十锭,则汝钞也。可自别寻去。”遂给付母子,闻者称快。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一·贤母辞拾遗钞》)
材料二:
君秉正直而济以刚柔,罔有败事,尤尊礼贤士大夫,如宗令尹道传,张太常图南,以风厉四方。罪状常宁、安化诸豪,根株痛断,屏之远方,豪党为绝。掾史湖广时,湖广盐法②废坏已久,从参政海南,以上命榷牢盆,尽除老奸宿蠹,拔塞本源无遗余者。
授承务郎道州路江永县兼劝农事,以兴学校劝农桑为急先,归流民三百余,户垦良田十余顷,豪民自归其诡寄,奸民自绝其讼狱。奉使入境,遣骑邀迎,议谳疑狱,所平反皆允当。废黄泥渡,别通道使民运米盐。水潦至,不为民病。夺豪民三百年占民水利,还溉良田数万顷。岁旱,民不为忧。去之日父老童稚涕泣邀遮塞道请必无弃我。
(节选自刘岳申《元故中顺大夫广东道宣慰副使聂以道墓志铭》)
材料三:
聂以道,吉水人。少倜傥,耻为污行,尝录永丰儒学,弃之去。为吏从参政,整治海南盐法,尽除宿弊。天历中,中书奏以为武昌推官③,上惊曰:“是非不要钱聂以道耶?向者使岭南廉能吏也,今始为推官耶?”其所扬历,无不可书者。
(节选自《万历吉安府志④·卷之十八 列传一》)
【注】①至元钞:元代纸币。②盐法:国家对食盐生产和销售进行管理的各种制度。③推官:即元代路总管府推官,掌管地方刑狱,到元代中后期还参与地方建设及军事活动。④府志:一般是指府的历史、人文、地理、民俗、田赋等基本介绍的总集,人物列传部分多记录当地名士。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去之A日B父C老童D稚涕E泣F邀遮G塞道H请必I无弃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竟,竟然、居然,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意思不同。
B.罔,无、没有,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罔民而可为也”的“罔”意思相同。
C.潦,通“涝”,指积水成灾,与杜甫《登高》中“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潦”意思不同。
D.弊,弊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中的“弊”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以道在断“遗钞案”时重视多方调查,并注意保留书面证据,最后以巧妙的说辞成功断案并获得好评,让奸猾之人自行停止了诉讼,他对其他疑难案件的处理也很适当。
B.在聂以道做江右县令的时候,一个村民外出捡到十五锭纸币,后来这位村民在母亲的坚持下把钱送了回去,却和失主发生了纠纷,这宗案件最终由聂以道亲自裁断。
C.聂以道为人正直且刚柔并济,他特别尊重和厚待有才能的士大夫,并以此激励四方,但在面对侵犯百姓权益的地方豪强时绝不心慈手软,通过多种方式削弱他们的势力。
D.聂以道是吉水县人,他在岭南为官时,廉洁和能力强的名声都传到了皇帝耳中,以至于皇帝在中书省奏请任命他为武昌推官时十分诧异,以为聂以道早就升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于原拾处俟候,定有失主来矣。
(2)少倜傥,耻为污行,尝录永丰儒学,弃之去。
14.材料一为什么不像后两则材料一样,对聂以道有誉美之辞?
10.BFH
11.B (A.正确。竟然,居然/整,终。句意:竟然也不查问钱的数目。/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B.错误。意思不同,无,没有/通“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句意:做事从没有失败过。/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C.正确。通“涝”,指积水成灾/颓丧,失意。句意:积水成灾时。/颓丧满心偏又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D.正确。都是“弊病”的意思。句意:全部清除了旧有的弊病。/用它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故选B。)
12.A (“让奸猾之人自行停止了诉讼”错误,材料二原文“奸民自绝其讼狱”是聂以道在做江永县县令时的成果,并非材料一叙述的“遗钞案”的结果。)
13.(1)只要在原来捡到钱的地方等候,一定会有失主前来。(“但”,只要;“俟候”,等候。)
(2)(聂以道)年少时就卓尔不凡,以做不道德的行为为耻,曾经被永丰儒学录取,后来放弃这个机会离开了。 (“倜傥”,卓尔不凡;“耻”,以……为耻;“尝录永丰儒学”被动句,“录”,被录取;“去”,离开。)
14.①材料一主要是讲述“贤母辞拾遗钞”这个故事,重点是贤母。②材料二是聂以道的墓志铭,其中应当会有许多对亡者的赞美之词。③材料三是吉安当地的府志,记录当地名士,自然会有赞美之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聂以道在江西某县任县令时,一天有个村民早晨出去卖菜,捡到至元钞十五锭,回家后交给母亲。母亲生气地说:“难道不是偷来的却欺骗我吗?就算有遗失的,也不过两三张罢了,哪有这么大一捆的道理?况且咱家从来没有过这种钱,马上就会有灾祸降临。你得赶快送还,不要连累我。”说了两次,儿子不听。母亲说:“一定要这样的话,我就去告诉官府。”儿子说:“捡到的东西,送还给谁呢?”母亲说:“只要在原来捡到的地方等候,肯定会有失主来的。”儿子于是依照母亲的吩咐带着钱前往。不一会儿,果然看见寻找钱钞的人。村民本来质朴,竟然也不查问钱的数目,就把钱还给了他。旁边围观的人都让失主分出一些给村民作为酬谢,失主吝啬地说:“我原来有三十锭,现在才一半,怎么能赏给他呢?”于是争吵个不停。两人相持不下来到县衙公堂。聂以道审问村民,村民的陈述属实。又暗中叫来他的母亲询问,情况相符,于是让两人各自写了“失主确实丢了三十锭,捡到的人确实捡到十五锭”的书面陈述交在官府,然后却对失主说:“这不是你的钱钞,必定是上天赐给这位贤母用来养老的。如果是三十锭,那才是你的钱钞。你可以到别处去寻找吧。”于是把钱判给了那对母子,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拍手称快。
材料二:
您秉持正直又刚柔相济,做事从没有失败过,尤其尊重礼遇贤士大夫,像宗令尹道传、张太常图南等人,以此来劝勉四方之人。您给常宁、安化那些豪强定罪,彻底铲除他们,把他们流放到远方,豪强的党羽因此绝迹。在湖广做属官时,湖广的盐法已经败坏很久了,跟随参政到海南后,奉皇上的命令管理盐务,全部清除那些老奸巨猾的人和长期存在的弊病,彻底清除根源没有遗漏。
被授予承务郎道州路江永县兼劝农事一职后,把兴办学校、鼓励农桑当作最要紧的事,使三百多户流民回归,开垦了十多顷良田,豪强自动归还他们所诡寄的田产,奸民自动不再打官司。奉命出使到某地,派人骑马迎接,审议判定疑难案件,所平反的案件都很恰当。废除黄泥渡,另外开辟道路方便百姓运输米盐。积水成灾时,也不给百姓造成灾害。剥夺豪强霸占了三百年的民用水利,归还后灌溉了数万顷良田。遇到旱灾,百姓也不忧愁。离开的时候,父老孩童哭泣着拦住道路,请求他一定不要抛弃他们。
材料三:
聂以道,是吉水人。年轻时风流倜傥,以做不光彩的事为耻,曾经在永丰儒学任职,后来弃官离去。做小吏时跟随参政,整治海南的盐法,全部清除了旧有的弊病。天历年间,中书省上奏让他担任武昌推官,皇上惊讶地说:“这不是那个不要钱的聂以道吗?以前是出使岭南的廉洁能干的官吏,现在才做推官呀?”他所经历的事情,没有不值得记载的。
三、湖北省T8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民者,在上①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深②。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⑧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深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改)
材料二: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有删改)
【注】①上:这里指君主。②深(xiè):流通。③车骑马:战马。④复卒:免除兵役。复,免除。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可以周海A内而无饥寒之惠B此C令臣轻D背其主E而民易去F其乡G盗贼有所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所以”意思相同。
B.择,选择,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意思不同。
C.而,表承接,与《种树郭橐驼传》“旦视而暮抚”中的“而”用法不同。
D.贼,祸害,与《兼爱》“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有关材料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认为,人们之所以普遍重视金银珠宝这类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的物品,原因是人主对它们有需求并喜欢使用它们。
B.晁错提出要实行一经颁布就能使老百姓获利的法令,如直接减损贫苦百姓应当缴纳的那部分赋税,用富人的钱财来补充国库不足的部分。
C.贾谊认为,生产东西本来就有时节的限制,但如果人们使用的时候不知道节制,没有丝毫限度,那么社会财富必定会因此出现匮乏。
D.贾谊指出,弃农经商和过度奢侈的风气会导致从事生产的人减少而进行消费的人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国家财富会因此而逐渐变得枯竭。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
(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14.晁错和贾谊都提到了粮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他们所提出的有关粮食的政策却有所不同,试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0.BEG
11.D(D项,“是天下之大贼也”中的“贼”是名词,意为“祸患”,“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贼”是动词,意为“残害”。A项,表述正确。B项,“河海不择细流”中的“择”是“舍弃”的意思。C项,“旦视而暮抚”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12.B(此处对“损有余、补不足”的理解不准确。原文“损有余、补不足”中的“有余”指的是“有余”者,也就是富有的人,全句意思是从富有的人(“有余”者)那里得到财物来供给官府,并非直接减少贫苦百姓的赋税。)
13.(1)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因而)也不会被奸邪之人贪图。(中人:一般人,普通人。为……所……:表被动。)
(2)百姓缺吃少穿却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种事。(不足:缺衣少穿。未之尝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尝闻之”,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评分标准】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中人”“为……所……”,每译对一处给1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不足”“未之尝闻”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晁错主张让百姓交纳粮食以获取爵位或免除罪行,以此激励百姓积极务农(或以此损有余而补不足)。②他还建议让百姓把粮食送到边疆,以此加强边疆防御力量。③贾谊强调国家要实行粮食储备制度。他认为,如果粮食充足,就能保持国家的安定和强大。
【评分标准】每点2分,三点都答对得满分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办法来管理他们,他们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管东南西北。珠玉金银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然而人们还是看重它,这是君主需要它的缘故。珠玉金银这些物品,轻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国而无饥寒的威胁。这就会使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随便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了鼓励,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携带的财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节里成长,收获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时间内可以成事。几石重的粮食,一般人拿不动它,(因而)也不会被奸邪之人贪图;可是这些东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饿受冻。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围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作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按现行法令,民间能输遇一匹战马的,就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战备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由此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现在让百姓交粮买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一匹战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远了。赐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有时有军役,抑或遭遇洪水干早,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材料二: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却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种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声明: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