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古代诗歌阅读(11)

文摘   2024-04-18 23:04   辽宁  

目录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联考模拟

四川省雅安市、遂宁市、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

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语文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 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石家庄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

一、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联考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郡斋书事寄子履[注]

欧阳修

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

雨过紫苔唯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

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

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注]此诗于治平四年知亳州时作。子履,即陆子履,欧阳修的朋友,此时在亳州的临郡颍州为官,两人多有诗歌唱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使君”是自指,“空”与“似山中”相照应,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通过描绘紫苔上的鸟迹和夜晚苍桧在风中的声响,以有衬无,传达出诗人对安然闲暇时光的喜爱。

C. “瀛洲未归客”指陆子履,照应标题,同时又有赞美朋友落拓不羁、仙风道骨、潇洒出世的意味。

D.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赠答之作,词句寻常平易,朴实恬淡,给人以亲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

16. 颈联中“白醪”与“红枣”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5. A (“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首联是通过使君居住环境的幽静,展现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16. 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

二、四川省雅安市、遂宁市、眉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宰嚭①

[宋]王安石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嚭,不愁宫里有西施。

【注】①宰嚭:即太宰嚭,本名伯嚭,吴王夫差时任太宰,故称太宰嚭。他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国在吴越争雄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诗和王诗都是咏史诗,两者吟咏的历史人物不同,但都是为了给西施正名。

B.两首诗都对历史人物做出了评价,王诗还显示了诗人作为政治家的治国思考。

C.罗诗“何苦”和王诗“何能”分别增强了两首诗的情感表达,两者看法一致。

D.罗诗用问句作结,留有余味;王诗用“但愿”来表达希望,语言简洁、明了。

15.两首诗都否定西施是亡国祸水,但给出的理由各不相同,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4.A(“但都是为了给西施正名”错误,借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表达诗人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的否定。)

15.①罗诗是站在家国兴亡自有其时的角度,运用假设推理,如果是西施倾覆吴国,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灭亡又能怪罪谁,从而否定西施误国的观点;②王诗首先提出关系国家安危的是谋臣,而不是身份卑贱的女子,然后由此指出,只要诛杀了误国的宰嚭,是不用愁宫里有西施的。

三、临汾市2024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语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江村道中   

范成大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注】南宋时,川蜀为沿边重镇,与金国接壤,常须戒备。这首词大概是词人担任四川制置使期间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远处着笔,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写出十里稻田一片金灿灿的丰收景象,风拂平野,稻谷飘香。

B.诗人移步换景,看到村后山坡上挂满了黄中带青的山果,“垂垂”突出果实的硕大饱满,如在眼前。

C.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把秋日农村的美景作了极其形象的概括,突出江南农家山清水秀的风貌。

D.下片作者通过“晨气润”和“午阴凉”渲染秋日江村道中的凉爽,即便着戎装巡行也无需车盖遮阳。

16.有人评价这首词纯由景见情,无一赘语。请结合诗句分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5.C (“山清水秀”错。上片通过三个典型意象群突出的是丰收的景象,而非山清水秀的风貌。)

16.①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稻谷飘香,山果青黄,词人眼中一派丰收的景象。②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词的上片充分调动视觉和嗅觉,色彩层次感强,景物错落有致。③对质朴田园生活的向往。词人奔走驱驰间能沉下心欣赏江村丰收景象,“不须”一句写出对战事的厌恶。④表达保家卫国的信心和力量。词人作为负有守土重任的封疆大吏,看到防区内一派美丽丰饶的景象,自然增添了守家护国的责任感。

四、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 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幽居偶题①四首 其三

陆游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②脱骇机。

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

安居不恨蜗庐迮③,得食宁论鹤料④微?

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⑤。

【注】①选自《剑南诗稿》,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时作四首《初夏幽居偶题》,此为其三。②骞翔:飞翔。③迮:通“窄”。④鹤料:泛指官府给的俸禄。⑤缣衣:双层丝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诗人追忆了往昔抗击金兵的军旅生涯,曾经多方转战却都陷入重重的包围。

B.“骇机”原指猝发的祸难,诗中实指危机四伏的官场,“骇”字传达出诗人当时的心理。

C.颔联运用多个意象渲染初夏特有景色,既勾勒了幽居之所,又景中寓情,点题可谓巧妙。

D.颈联中诗人用“蜗庐”的比喻极言居室窄小,“宁论”表示反问, 意思是“难道要说”。

16.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务观(陆游的字) 此诗乍读是‘喜’ ,深读皆‘悲’……”你能从诗中解读出哪些“悲”? 


【答案】

15.A (“追忆”以下理解错误,首联起句并非追忆,而是以多方转战陷入重围为比喻暗示了自身曾经的政治遭遇。注意句中“如”字的准确理解。)

16.①官场上屡遭围攻排挤,无奈被迫离开官场;②初夏幽居美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苦闷;③自己居食无忧,却心忧百姓不能安居和得食;④暮年身体强健却沦落幽村,“看刀尺制缣衣”而已,恢复河山之志到老都未实现。 

五、石家庄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语 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

欧阳詹

羸马出都门,修途指江东。

关河昨夜雨,草木非春风。

矢舍虽未中,璞全终待攻。

层霄秋可翔,岂不随高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起兴,“羸”字写出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表现其郁郁不平之意。

B.作者认为袁秀才这块“璞”要“全”,还需要“攻”,这是提醒其继续奋斗。

C.末句是作者对袁秀才的勉励,认为他必将像鸿飞九天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D.本诗层次分明,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语言饱含深情,有动人的力量。

1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本诗颔联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5. A(首联直言其事,不是起兴;“羸”写马之态,不是袁秀才。)

16 ①颔联描绘送别之景:昨夜下了一场雨,吹拂草木的不是春风。②这一联以景衬情(以哀景衬哀情),③以自然环境中草木遭受风吹雨打,暗指袁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失利受到了沉重打击,表达了对袁秀才下第的同情之意。

声明: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星光不问赶考人
这是一个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