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作文课本素材(苏轼)

文摘   2024-08-04 19:21   辽宁  

满分作文公式:相同句式+作者金句+人物经历+点评

他爱美景,会因“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与朋友游乐;他爱美食,做东坡肉,酿东坡酒,更“日啖荔枝三百颗”;他爱英雄,想起赤壁之战,感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是北宋的文学天才,是人人都爱的苏东坡,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定风波》则是他人格的写照,任何磨难都不足以扰乱他光风霁月、热爱生活的态度。面对风雨,他毫不在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语段一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离开了官场,踏上了前往黄州的旅途。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一片十亩左右的坡地,自称“东坡居士”,开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他在黄州务农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的千古名篇。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于脑后,铭记着世界的美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之风雅?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迎风改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因此他步履坦然,泰然自若。

语段二

曹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公瑾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恢弘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未能压垮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未能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滔滔江水、聆听习习古风,故国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消融多少哀伤及磨难,苏轼这个曾经风光无两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离失所,辗转四方。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目睹风在山巅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与缠绕的痛楚随风散去,他从政治的狭小世界中自如地解脱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东坡。认识自我,释怀人生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向东去的历史长河。

语段三

人生路上,总是一程风雨一程晴,谁又能永远平顺如意呢?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始终怀着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苦难。如同苏轼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的生命,如同太仓之一粟,如同炽目电光中的一瞬。明白这一点的人,如何能不感伤?如何能不欢乐?生命是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程。我们会穿越平原,也会跨越荆棘;会体味甜蜜,也不得不承受悲伤。可我们依旧要勇敢地、不懈地继续前行。因为生命的美好,就在那悲喜交集里。

附录

                          人人都爱苏东坡

人人都爱苏东坡。从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宋代的文化精神。他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处变不惊,所以无往而不可;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所以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人人都爱苏东坡。从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是如何历久弥新的。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人们争相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他不但影响了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诗人也有重要的启迪。

人人都爱苏东坡。从苏轼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价值,明白生而为人,我们该如何过好这一生。他正直坦率、坚持正义的人格精神,至死不变。《东坡》诗云:“莫嫌荤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定风波》词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苏轼人格形象的自我写照。他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坎坷,经历了宦海风波的洗练,此后的各种磨难都不足以扰乱他那光风雾月的胸怀、洒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际,有人自沉江河,有人隐居山林,有人郁郁终生,但苏轼却不是这样悲剧性的人物。因为他热爱生活,怀揣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困顿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事物的美好: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悠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潇洒。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

资料来源:

《课本里的宝藏素材》(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 2024年1月第一版,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星光不问赶考人
这是一个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