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1)

文摘   2024-10-02 22:11   辽宁  
目录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5届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9月联考语文试题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 一看,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也越加厉害。

我在浙东山区长大,在幼童时已能欢快地翻越大山。累了,一使蛮劲,还能飞奔峰巅。这儿可万万使不得蛮劲。软软的细沙,也不咯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 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吧。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完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

不为那越来越高的山顶,只为这已经画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

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 后退的顶端。

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宽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

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 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起,心中鸣起天乐般的 梵呗。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象,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藏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慈父心疼女儿一样叫一声: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也跑来了!

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

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我亟亟向泉水奔去。

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

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在荒漠的天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树后有一陋屋,正迟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悬项佛珠,满脸皱纹布得细密而宁静。

她告诉我,这儿本来有寺,毁于二十年前。我不能想象她的生活来源,讷讷地问,她指了指屋后一路,淡淡说:会有人送来。

我想问她的事情自然很多,例如为何孤身一人,长守此地?什么年岁初来这里?终是觉得这种追问过于钝拙,掩口作罢。目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当她在陋室里听够了一整夜惊心动魄的风沙呼啸时,明晨,即可借明净的水色把耳根洗净。当她看够了泉水的湛绿,抬头,即可望望灿烂的沙壁。

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开头写鸣沙山的沙漠没有路,连行人的几行脚印也难以长存,这透露出一种苍凉感。

B.作者登临山顶,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赞美了鸣沙山的美景,也抒发了心中激荡的无限豪情。

C.月牙泉的风景风格多变,远观时它仿佛纤瘦婉约的女子,近看却有如豪迈洒脱的独行侠。

D.作者后来不再执着于理解老尼的孤守,转而由沙漠隐泉的景象去体认人生、世界与历史。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将当下登鸣沙山的感受与儿时在浙东爬山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强调爬沙山别样的辛苦。

B.作者在文中使用了许多疑问句,或表达自己的怅然悠思,或展现无尽遐想,或流露重重疑惑。

C.本文移步换景,描绘了鸣沙山夕照图、月亮泉孤守图等沙漠风光,写法与《故都的秋》相似。

D.文章结尾用整齐的短句交代山与泉的名字,再点明其位置,收束全篇,语言简洁,余韵无穷。

8.本文为什么要写月牙泉畔孤守的老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评价余秋雨的散文“看山不是山”,请结合本文对鸣沙山的书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6.A (B没有表达“无限豪情”。C错在“风景风格多变”,远观近看都是作者的个人感受,而非“风景风格”;“洒脱”在此处形容独行侠不当,从“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看独行侠特点应该是慷慨孤勇而非言行的不受拘束。D错在“后来不再执着”,文章最后作者仍旧回到对老尼孤守的理解上。)
7.C (《故都的秋》并未采用移步换景写法。)

8.①老尼本就是月牙泉风景的一部分,她的宁静和淡然与月牙泉的静美相映衬。②引出了后文“我”的一系列疑问和思索。③揭示了浮嚣与宁静,躁急与清冽的调和方能予人生以灵动的主旨。④丰富文章内容及意蕴。(答对一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满分)

9.本文写鸣沙山不仅仅限于自然风景,更是融人了对人生的思考,极具哲理性:爬山过程中领悟到要动作轻柔有耐心方能行稳致远;不计终点与目的,只为生命的追寻去拼搏不息才能登临绝顶;置身顶峰之时才能有满眼圣洁明净,满心畅快欢愉,真正“得道”。(准确解读“看山不是山”得2分,答对一点哲理得2分,答对任意两点哲理得4分)

二、山东省2025届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9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数星星的孩子

吕群芳

        清晨,我打开窗,霎时,金色的阳光倾泻整个房间。与之结伴而来的是清脆的鸟鸣,扑棱棱,林间飞出一只橘色的黄眉姬鹟。对面的山谷传来几声长长的鸟鸣,似乎在呼唤着它。

        我们南山林场绵延几十里,一片又一片的翠竹,一个又一个的苗圃,一坡又一坡的果树,还有一山又一山的天然次生林,在蔚蓝的天空下绵绵不绝地伸展开去。林场小学坐落在南边,有两排宽阔敞亮的木结构鱼鳞黑瓦屋,阴处的苔藓到处蔓延。学校并不大,一共只有五个班级、九位老师、六十七个学生,五个是林场职工子女,其余是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其中有五个住校生。

        去年八月,我调到偏远的林场小学任教,朋友们担心山林里的生活寂寞乏味,我会不适应,过得不开心。其实,我很喜欢这桃源般安静的环境,山林的星空,树梢的微风,山顶的晨曦,花瓣上的露珠,都成了梦中或模糊或清晰的画面。风中摇曳的忘忧草更是让我想起了童年时读过的故事:“在苍茫的群山里,到处盛开着忘忧草红黄交杂的花朵,随风摇曳……”

        冬季,山林的夜来得特别早。吃过晚饭,我们就在教室里亮起灯,房子成了一枚藤黄的浆果,暖暖的甜意充满周围。“夜如何其? 夜未央,庭燎之光。”这是《诗经·庭燎》开头的话,夜真深,真纯,真美啊!此刻,我正融入浓浓的夜色里。

        浩渺深邃的夜空,亮晶晶的星子扑闪扑闪,写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故事与秘密。即使是对天文学一无所知的人,也会被这深邃神秘又蔚为壮观的宇宙景色吸引。

        “一颗、两颗、三颗……”我情不自禁地数起星星,数着数着,又想起了许多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一星如月看多时”……我们和古人看的是同一片星空,数的是同样的星辰,苍穹之下,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以后,我要带孩子们数星星,和张衡、祖冲之、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站在一起望星空,一起数星星,大声呼唤星星的名字——一个个古老却闪亮的名字。

        这个念头一旦诞生,就像春日的草芽,毛茸茸的,时不时地从心田里钻出来,又像最轻盈的羽毛,滑过心头,心尖一阵麻酥酥的颤动。

        住校的五个孩子,加上住在学校隔壁的张逗逗,一共六个孩子成了“星星小组”的第一批成员。林栋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我要求住校,加入星星小组,还说七个人正好是“北斗七星”。

        看星星的地方选在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坡度较缓,容易行走,而且那儿有三块大石头,我们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卧着,都绰绰有余。安全起见,张逗逗的父亲不仅修整了石阶,还特意搭建了牢固的藤梯,方便孩子们夜间行走。

        一切准备就绪,山林却迎来了雨雪季,雨下着下着成了雪,雪落着落着又化成了雨,林场的夜晚更冷了。

        每天放学后,我让孩子们先完成家庭作业,等吃了晚饭,就领他们去我的宿舍。我们在炉边烤着各种食物:番薯、芋芳、橘子、年糕片……香气飘满整个屋子。炭火忽明忽暗,年糕片渐渐变柔软,表皮也慢慢鼓胀起来,长出许多焦黄的疙瘩。外皮酥脆、内里却香糯的年糕,在涂点儿酱或是蘸点儿红糖之后,成了孩子们都喜欢吃的美味。

        好友托人捎来了《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与几大张星空图,我把蓝色的星空图贴在宿舍的墙壁上,从左到右依次为东方七宿、北方七宿、西方七宿和南方七宿。恍惚间,我们好似置身在深蓝色的星空之下,无数星星幻化成苍龙、黑龟、白虎和展翅翱翔的朱雀,一缕缕星光在它们周围闪烁……

        万籁俱寂,只有雪花簌簌往下落的声音。我翻开书本,挑选孩子们容易听懂的内容朗读:“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辛劳了一天的老农终于可以坐在树下享受片刻的安逸。西边正缓缓落下的一颗红色亮星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西方的星星‘大火’,是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恒星……”

        从春季到秋季,我们找到了大火星。暮春时节,它悄悄在东南方的天空升起;到了盛夏的傍晚,它就挂到正南方的夜空上;中秋之后,它则缓缓向西南落下,预示天气要凉了,燕子要飞往南方去了。

        秋季的星空深邃明澈。星星有的地方繁密,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明亮,有的地方昏暗,半明半暗,闪闪烁烁,像在对我们眨眼——仿佛还能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我认不出星座,无法讲述翔实的星空知识,只是漫无边际地和孩子们聊天,一会儿说说牛郎织女的传说,一会儿讲讲往来于天河的木筏——星槎,一会儿讲讲《诗经》里的“三星在天”……

        有时候,我们对着星空呼唤星星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紫微、景星、文曲、禄存、毕月乌、房日兔、心月狐、海石三、北落师门、轩辕十四等。虽然我们不认识,但也算是打了招呼。

        更多的时候,我们默默地,不说话,只是静静地仰望,悄悄地守护。星光流进了我们的心田,化作了鹊桥相会、天河星槎、白帝皇娥、轩辕星官……

        记得一个夏夜,我们在观星台看星星,只见苍龙七宿横亘在银河西岸,昂着头,尾巴扬起来,几乎要在银河里溅出水花了……正看得入神,朋友打来电话问我在做什么,我没有回答,只是回头对孩子们说:“阿姨问我们在做什么,你们告诉她吧。”孩子们便开心地冲着手机屏幕喊道:

        “阿姨,我们在看星星呀,看天上的龙!”

        “阿姨好!我是张逗逗,我在数星星!”

        “我们在守护星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校里的房屋是木制结构的,并且在阴处还会生出苔藓,这符合学校处于林场的环境特点。

B.朋友们认为“我”会不适应偏远的林场生活,其实“我”喜欢这里的宁静,正是为了逃避城市的喧嚣。

C.“我”想象着和孩子们一起,与古人仰望同一片星空,但古人却成为过往,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D.“我”并不认识星座,也没有翔实的星空知识,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默不说话,让孩子们自己观察。

7.关于文中在炉边烤食物到雪夜诵读的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孩子们吃完饭后,要到“我”的宿舍里烤食物吃,写出林场生活的单调和物质的匮乏。

B.朋友从远方带来了星空图,这为“我”和孩子们打开了新的世界,营造出了观星氛围。

C.这一部分看似闲笔,实则写出了“我”和孩子们对天气转晴后能看到星星的满怀期待。

D.“我”给孩子们选读的内容既贴近劳动的场景,又引出了下文对星星“大火”的描写。

8.文章说“我们都是数星星的孩子”,“数星星”有哪些内涵? (4分)


9.散文化小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本文被认为是一篇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

6.A(3 分)

7.A(3 分)

8.①和古人一起数星星,在历史的星空里接受文化濡染。②根据古代星空知识数星星,学习古人智慧。③在露天中数星星,亲近自然。④数星星没有什么功利心,体现了生命的纯粹。(4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①淡化情节,小说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只是简单交代“我”所处的环境和看星星的过程。②虚化人物,文中没有明显的主要人物,“我”只是起到串连的作用。③着重营造氛围,小说中用了大量的描写,营造优美意境。④抒情性强,小说中许多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揣羊羔的老人

李娟

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

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

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

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怪不得小羊的叫声这么别扭,原来它被抱得极其难受。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这个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

“怎么了?这是——”

她乐呵呵地:“这个嘛,它的妈妈嘛,找不到了嘛,看——它哭呢!”

我们心想:明明是你把人家弄哭的。

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居然是奶瓶上的橡胶奶嘴,几乎每天都在出售。可大桥附近就那么两三个小村子,百十户人家。真奇怪。为此我妈还自作聪明地得出了两个结论:一、这个地方的计划生育没抓落实;二、这里的婴孩普遍牙齿长得早。

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人买奶嘴是为了回家喂小羊羔吃奶。

冬羔不像春羔那么易成活。冬天很冷,不能跟着牧羊在室外活动,非常弱,因此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已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各探出一颗小脑袋。

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人一样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谁都愿意搂它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一样,一身温柔干净的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

看了那情景,记忆里的整个冬天都只剩下了微笑。

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门口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问:“是谁?”却又不回答。走过去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顺着墙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一路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再熟门熟路地进了我家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

于是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由着它吃,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为止。

有时候出门,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于是把羊带回家,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

漫长冬天里只要是有关小羊羔的细节,真是又温暖又清晰。

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只可惜当时我不在家,等回来时,它已经长得老大了,也就不那么好玩了。但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①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

我妈说:“幸好不是个人,否则更难对付。”

那羊被圈在我家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了,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我家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

顾客一走,它又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儿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

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经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②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

③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途中,怀揣初生的羊羔。④于是母羊便紧随鞍前马后,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

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

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

她衣衫破损,神情安静。脚下一摊血淋淋的痕迹。

她站在河边。河水轰鸣,冰雪初融。春天就要到了。

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会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似的。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

(选自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营造了静谧温馨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出场作铺垫,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B. 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线索贯穿全文,刻画了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虽着墨不同,但都表现了老人对小生命的珍视,充满艺术张力。

C. “我”妈得出的“两个结论”,在结构上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假结论”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形成反差,突出当地人们对小羊羔的关心与呵护。

D. 在描写银灰色小羊羔时,侧重描写小羊羔跑进屋子、吃食的动作,表现了它的可爱以及“我”家对它的热情“款待”,还运用心理描写展现“我”对它的包容乃至喜欢。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用反问句写家养的羊不吃草,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和对小羊羔的宠溺,加强了语气和情感。

B. 句子②,生动地描摹出牧区人们转场的浩大声势和状态,表达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

C. 句子③,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

D. 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着急地”“最不安最生气”将母羊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羊的责怪。

8. 画波浪线的段落,其文字极富表现力,请从遣词用字、句式特点、标点符号、艺术手法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写出语言鉴赏札记要点。


9. 作者李娟在她的作品《羊道》中曾说过“羊羔新鲜、蓬勃的生之喜悦,总是浓黏、温柔地安慰着所有受苦的心和寂寞的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6、B (“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文章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题目,刻画了两位“怀揣羊羔的老人”,一起一止,并未贯穿全文,“怀揣羊羔的老人”不是本文线索。故选B。)

7、D(“表达了作者对母羊的责怪”错误,文段主要是刻画母羊护犊情深,并无表现作者责怪和不满。故选D。)

8、①遣词用字:用词精妙,语言精练。如“长长的睫毛”“身子软软的、暖暖的”使用叠词“长长”“软软”“暖暖”,形象地描写出小羊羔可爱乖巧的样子;如“搂它在怀里”“亲一亲”“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使用单音节词,“搂”“亲”“趴”等动词描写人与养之间的亲密,表达凝练简洁。

②句式特点:多用短句,如“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身子软软的、暖暖的”“好好地亲一亲”,这些短句语言简练灵动,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

③标点符号:“身子软软的、暖暖的”“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在并列成分间增加标点,行文自然,语气舒缓,表达了对羊羔的喜爱。

④艺术手法:拟人手法,“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以“刘海儿”把羊人格化,赋予小羊羔以人的可爱情态,呈现了生动的景象,颇有画面感。类比手法,“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一样”将“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搂小羊羔”与“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相类比,使人产生联想,画面温馨,突出对小羊羔的喜爱。

9、①牧区的小羊羔温柔乖巧可爱,如描写它们时用“小肚皮”“小屁股”,老人抱着小羊羔时“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搂着”“托着”,“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谁都愿意搂它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小羊羔让牧区人们不孤独,生活更加丰富、愉悦和温暖。②“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牧民过着流动迁徙的艰辛生活,“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途中,怀揣初生的羊羔”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羊羔让他们感到平静、坦然和安定。③“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快要死的老人与出生的羊羔同框,初生的羊羔虽然又弱又小,但它是老人生命的延续,寄托着老人生的喜悦和希望。④“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填满了人们的生活,安慰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声明: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星光不问赶考人
这是一个提高高考语文成绩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