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11月联合调研高三语文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
一、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11月联合调研高三语文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鹰
蒋冬梅
①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①!”
②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②”。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那里流传着山巅岩画的故事。捕鹰人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③鹰来的那天,当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
④“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⑤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凛冽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的成分。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觉得心疼极了。
⑥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他把白鹰带到屋外让它透透气。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剑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白鹰,生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棱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⑦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当他把白鹰带回小屋时,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
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
哪座高山去捕食?
哪个大洼来背风?
今天上山把你请,
把你请啊把你请,
来我家中敬一敬,
你不喝来我不吃,
你不睡来我不歇。
⑧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白鹰的耳膜,白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⑨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白鹰也铩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了过去,白鹰一口叼起,狼吞虎咽起来。他试着抚摸白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他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⑩当他和白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白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把剑。就算他解开白鹰脚上的铁链,白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⑪他架着白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白鹰头顶上的羽毛突然炸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当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白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去也没有飞下来。
⑫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③”的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白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白鹰听得懂。可是白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两座雕塑。
⑬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白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数月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划过,白鹰驮着旭日而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着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⑭他伸出手臂,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白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一瞬间他就决定了,突然向上扬起手臂,把白鹰抛向空中并大喊着:“你去吧!”白鹰振翅而起,却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⑮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儿歌:
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
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
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
身披白玉衫④,不是捕鹰人。
(有删改)
【注】①海东青:最名贵的猎鹰品种,被称为“万鹰之神”。②老鹰达:鹰的首领。③摆床子:又叫出床子,是指鹰一旦受到惊吓,便独自待在树上,猎人必须将自带的肉抛出,吸引它下来。④白玉衫:满族人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中,讲述了山巅岩画的故事,展现了满族男人们冬季远行捕鹰过程的艰辛与危险,彰显了少数民族的勇敢精神,充满了悲壮美。
B.文章第⑨段中,父亲一句不紧不慢的话“可没那么容易!”,表现出父亲这位老熬鹰人对儿子熬鹰成功的否定和冷漠态度。
C.文章写白鹰虽然成功猎获了山鸡,却并没有如常落回“他”的手臂,说明白鹰的野性难以根除,预示了“他”驯鹰终究失败。
D.文章构思巧妙,捕鹰、熬鹰、放鹰一气呵成,最后写“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表现了“他”的忏悔、释然、不舍等复杂的情感。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采用第三人称“他”,以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满族人四十年前熬鹰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代驯鹰人的典型形象,令人震撼。
B.文中父亲的形象起到陪衬作用,三处关于父亲的语言描写显示父亲是过来人,对熬鹰富有经验,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刻画出白鹰凶猛而有灵性的强者形象,这也是满族人爱它敬它心疼它的原因所在。
D.文中的环境描写,用笔繁密细腻,真切地为白鹰描绘了原生态的活动背景,有力地烘托了白鹰的野性之美。
8.文中的动词颇具表现力。请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第⑬段中两个加点字“驮”“射”的表达效果。(4分)
9.如果删除文中的熬鹰调和儿歌,你认为会有什么影响?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
6.A
7.D
8.①“驮”字巧借视觉错觉,夸张地写出鹰神力无比,赋予其神奇色彩。②“射”字运用比喻,把鹰比作镖,形象地写出鹰飞行迅疾有力。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①影响人物形象刻画,使得“他”不够立体丰满,缺少人性美。②影响主旨的丰富性、深刻性,缺少历史沧桑感。③影响满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展现,歌谣世代传唱,早已成为本民族文化特色。④影响小说诗化抒情的文学效果,古朴通俗的歌谣承载了满族人的信仰和辛酸,颇具抒情性。
(评分建议:每点2分,角度要明确,解说要合理,答出任意三点6分。如果考生答到影响文章结构布局、行文节奏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主角(节选)
陈彦
《游西湖》终于开排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一场战争。双方的战斗,是在省城与“地方势力”之间展开的。省城一方,是以两个导演为主;而“地方势力”,却是以第一导演古存孝为代表的。
省城剧团,历来把从外面调来的人,尤其是从地县一级调来的,都统称为“外县范儿”。所谓“外县范儿”,就是与土气、小气、俗气、稼娃气相关联的。无论生活还是演出,都是为西京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所瞧不上眼的。忆秦娥一来,团里先给安了个李慧娘A组,自是炸了锅了。
古存孝倒是看明白了。尤其是跟省城团上两个导演,较量过几回合后,他就知道在这里当导演,可不是他娘“闹着玩儿”的。但不好玩,也得玩下去,其实他与那两个导演的矛盾,就在对戏的认识上。他坚持,要一五一十地照老传统排。而团上那两个导演,一个是移植样板戏出了名的,一个是从上海进修回来的。他们都觉得不能老戏老演,得适应今天的观众,必须加快舞台节奏,不能一招一式地慢慢比画了。甚至在音乐创作上,还要加电声乐队。服装也要改良。舞美也是希望弄得“人间天上精美绝伦”。“一桌二桥三搭帘”的老演法,他们统称为“外县范儿”,说是再也不能在省城舞台上复活了。
古存孝也是一让再让。但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他还是在拼着老命地坚持。这种坚持,逐渐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笑料,在严肃的排练场,他渐次跌落成不断引起哄堂大笑的“跳梁小丑”了。他说演员上场,必须坚持老台步,先在幕帘内,喊一声“尔嘿”再出场。男的要亮靴底,女的要“轻移莲步水上漂”。而那两位导演,死坚持要去掉“尔嘿”的“怪叫声”。出场也不准一摇三晃地慢慢“拿捏”“摆谱”,得把更多的戏,让给矛盾冲突和好看的舞蹈,凡唱得太慢的拖腔,都一律要改良。这不仅让古存孝不能接受,而且也让忆秦娥无法适应。她几乎一唱,旁边就有人发笑,都在一边指指戳戳地喊叫:
“看看这‘外县范儿’!”
第二导演叫封子,是个非常强势的人。从来就没有把他当一回事。忆秦娥一开口,也有一群人批评这个字咬得不对,那个字咬得不真的。古存孝压根儿就不同意他们把秦腔字音都咬成西京腔。可他一说出正宗秦腔味儿来,又引得全场一个劲地发笑,说土得快掉渣了。
终于有一天,一切都总爆发了。先是封子导演提出,还是让李慧娘B组上。B组是团上自己培养的演员,过去演过李铁梅的。古存孝坚决不同意,说慧娘后边要吹火,还有在人身上的各种高难度动作,没有老戏的基本功,根本不行。可胳膊拗不过大腿,团上几乎是一池塘的蛙蛙声,说忆秦娥道白、唱腔都太土气,“外县范儿”太浓,根本挑不起这大梁。最后,就让忆秦娥靠边站了。
古存孝去找了单仰平。单仰平也是有些为难,竟然已经同意了封子和第三导演的意见,说先让B组试试,不行了再换回来。古存孝就觉得绝望了,终于把桌子狠狠一拍,站起来,当着全剧组人的面美美发泄了一通:
“我还以为这是个艺术殿堂,原来才是个自由市场。啥狗屁膏药都是能拿到这里来卖的。不是我倚老卖老,唱戏得先做人哩,这人做不好,咋看咋是根弯弯椽子,那戏也就甭想唱成啥气候。伺候不起,伺候不起,敝人甘拜下风了。告退,敞人告退了!”
说完,他还作着揖,就从排练场出去了。古存孝很胖,所以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的,不免显得有些可笑。他刚一走出排练厅门,就听身后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古存孝的老泪,一下就涌了出来。
他真悔恨,不该来省城。要是留在宁州,岂不还是吃香喝辣的好日子?他肚子里,有这一生都排不完的戏。一本一折的,连剧本带唱腔都刻在心底了,随便拉出来都是好戏。可在这里,他就是个“老古造”,就是个上不了台面的“大土鳖”。
要走的那天晚上,他到忆秦娥房里,把真实情况给忆秦娥说了。他是觉得好好一个唱戏的苗子,搞不好,就彻底窝死在这大剧团里了。
“秦娥,古老师对不住你,把你从宁州弄来,老师又没本事让你好好上戏。
谁知忆秦娥傻不唧唧地说:“没事,古老师,让B组上还好,我刚好能在边上看。一下到了大剧团,我还真的有些怯场呢。”
“瓜娃哟,我真担心,老师走以后,你就被这帮狼吃了。
“你要去哪里呀,古老师?”
“哪里能容下老师,哪里能让老师好好排戏,老师就去哪里。”
“那你不如回宁州算了。我也想回去,咱都回。”
“娃呀,好马不吃回头草。我古存孝既然离开宁州了,就咋都不回去了。娃呀,既来之,则安之,你也别走回头路。戏能唱成了唱,并且还不能为唱戏,把人学瞎了。咱就是跟人斗法,也不能上邪的,得拿真本事上呢。曲里拐弯、下套、撂砖那些下三滥事,可万万使不得。戏要实在唱不成了,能调到省城,对于年轻人总是好事。生儿育女,也是大事嘛!唉!”
古存孝是这天晚上半夜走的。
家里人说:他说他要起夜,出去就再没回来。
(选自长篇小说《主角》,有删改)
[注]①古存孝是肚子里装者几百场戏的秦腔导演,在北山排戏把秦腔带火了,有了前往省城剧团的资本。他到了省城后,成了省城剧团的第一导演,要排《游西湖》,需要极其有功底的演员,他就请示领导把忆秦娥也调到省城来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剧团老师傅“古存孝”的名字颇有意趣,隐在其中的“孝”暗示了老艺人对传统的坚守,对秦腔艺术的执者。
B.小说写“省城”和“地方势力”在排戏上的冲突,也渗透着一些处世哲学,人们都想成为“主角”为此,人与人之间不免产生竞争。
C.单仰平竟然同意让李慧娘B组顶替A组上戏,古存孝觉得对不住忆秦娥,这是他退出剧团的主要原因。
D.古存孝作为导演,对演员要求严格,对艺术有执着的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变通。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叙述视角上,本文主要采用全知视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出在排戏和确定主角时古存孝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B.小说在人物刻画上颇具匠心,在刻画古存孝这一人物时只是运用了语言、心理、动作等直接描写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C.小说以小见大,以秦腔艺人古存孝、忆秦娥在省城排戏的际遇,引导人们思考戏剧传承和改良的矛盾,以及如何在新时代将秦腔艺术发扬光大。
D.生动、简洁、质朴是本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同时,恰到好处的方言、口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8.小说用“傻不唧唧”刻画忆秦娥的形象,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9.请简要分析画线句“戏能唱成了唱,并且还不能为唱戏,把人学瞎了”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
6.C(“对不住忆秦娥”不是古存孝退出剧团的主要原因)
7.B(也用到了侧面描写)
8.(4分)①忆秦娥A角被替换,她不生气,反而觉得还好,说明她性格单纯、质朴,没有争名逐利之心。②正是因为这种“傻”,她才能心无旁骛,专注艺术、虚心学习、刻苦自励。(每点2分)
9.(6分)①呼应前文古存孝对省团的批判,点明省城剧团的导演、演员对忆秦娥的嘲笑其实是带有偏见的,是对外来演员的一种排斥和打压,使小说结构完整严谨。②表现古存孝对传统的坚持并非出于私心,只是希望把秦腔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传统文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强调学戏先学做人,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主角丢掉做人的原则,要坚守做人的正道,升华了主题。(每点2分)
三、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人的遭遇肖霍洛夫(苏联)
不论怎么说,我的亲生儿子当上大尉和炮兵连长了,这可不是马马虎虎的!
那天下午,连指挥员把我叫了去。我抬头一看,他的旁边坐着一个我不认识的炮兵中校。我走进房间,他也站了起来,好像看到一个比他军衔高的人。我的连指挥员说:“索科洛夫,找你。”说完,他自己却向窗口转过身去。一道电流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中校走到我的跟前,低低地说:“坚强些吧,父亲!你的儿子,索洛科夫大尉,今天在炮位上牺牲了。跟我一起去吧!”
我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现在想起来,连那些都像做梦一样:跟中校一起坐上大汽车,穿过堆满瓦砾的街道;还模模糊糊地记得兵士的行列和铺着红丝绒的棺材。我看到阿拿多里,唉,老兄,就像此刻看到你一样清楚。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的、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然保存着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了话。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不久我复员了。上哪儿去呢?难道回伏罗尼士[注]吗?绝不!我记得在乌留平斯克住着一位老朋友,他还是在冬天里因伤复员的,曾经邀请我到他那儿去过,我一想起他就动身到乌留平斯克去了。
我那个朋友和他老婆住在城郊,自己有一所房子,却没有孩子。他虽然有些残疾,但仍旧在一个汽车连里当司机,我也在那边找了个工作。我就搬到他们的家里去住。他们很热情地招待我,我们把各种货物运到区里,秋天又被调去运输粮食。就在这时候我认识了我的新儿子。呐,就是在沙地上玩着的那一个。
有时候,开了长途归来,回到城里,第一件事就是到茶馆去吃些什么,当然喽,也免不了喝这么一百克解解疲劳。说实话,我又爱上这个不良嗜好啦……有一次就在茶馆附近看到这个小家伙,第二天又看到了。可真是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他那么惹我喜爱,说也奇怪,从此我就开始在想念他了,开了长途回来,总是急于想看到他。他就是在茶馆附近靠人家给他的东西过活的,——人家给他什么,他就吃什么。
第四天,我从国营农场装了一车粮食,一直拐到茶馆那儿。我的小家伙正巧在那边,坐在台阶上,摆动一双小脚,显然,他是饿了。我从车窗里伸出头来,向他叫到:“喂,凡尼亚!快坐到车上来吧,我带你到大谷仓里去,再从那儿回来吃中饭。”他听到我的叫声,身子哆嗦了一下,跳下台阶,爬上踏脚板,悄悄地说:“您怎么知道我叫凡尼亚呢?”同时大大地睁着一双小眼睛,看我怎样回答他。嗯,我就对他说,我是一个有经验的人,什么都知道。
他从右边走来,我打开车门,让他坐在旁边,开动车子。他是个很活泼的小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的一个小雏儿,可已经学会叹气了。难道他也应该来这一套吗?我就问他说:“凡尼亚,你的爸爸在哪儿呀?”他喃喃地说:“在前线牺牲了。”“那么妈妈呢?”“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你们是从哪儿来的呀?”“我不知道,我不记得……”“你在这儿没有一个亲人吗?”“没有一个。”“那你夜里睡在哪儿呢?”“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就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再也不分开了!我要领他当儿子。”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些了。我向他俯下身去,悄悄地问:“凡尼亚,你知道我是谁吗?”他几乎无声地问:“谁?”我又同样悄悄地说:“我是你的爸爸。”
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儿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我当时居然没有放掉方向盘,真是奇怪极了!但我还是在无意间冲到水沟里,弄得马达也停了。就这么停了约莫有五分钟,我的儿子一直紧紧地贴住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我用右手抱住他,轻轻地把他压在自己的胸口上,同时用左手掉转车子,回头向家里开去。
吃过饭,我带他到理发馆去,给他理了发;回到家里,又给他在洗衣盆里洗了个澡,用一条干净的大毛巾把他包起来。他拥抱了我,就这样在我的手里睡着了。我跟他睡在一块儿,好久以来头一次很安宁地睡去了。
我天没亮就醒了,不明白为什么感到那么窒闷。原来是我这个儿子从被单里滚出来,伸开四肢,横躺在我身上,一只小脚正巧压在我的喉咙上。跟他一块儿睡很麻烦,可是习惯了,没有他又觉得寂寞。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又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删节自《诺贝尔获奖作家作品选》)
[注]伏罗尼士:地名,主人公索科洛夫的家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躺在棺材里的男人年轻漂亮,表明他不是那个曾经喉结很尖的瘦弱男孩小多里。
B.我投奔了因伤复员在乌留平斯克的一位老朋友,说明我开始厌倦自己过去的生活。
C.凡尼亚“全身哆嗦”与我“全身打战”的原因感人,“亲情”激动着彼此的心灵。
D.反法西斯战争非常残酷,但是人们用同情、友爱、和善与坚韧抵消了所有的悲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宏大而沉重的故事背景,与主人公丰富细腻的情感、乐观的态度形成的反差,引人深思。
B.“我”与凡尼亚谈心的对话描写感人至深,“我是你的爸爸”一句将小说情节发展推向高潮。
C.“我”对两个“儿子”的爱,深沉与真挚相融,亲情与同情并重,构成小说独特的情感基调。
D.亲儿子的牺牲、“我”的复员和工作,使“我”拥有“这个儿子”顺理成章,小说构思顺畅自然。
8.小说在塑造“我”的形象时,具有“将重要人物‘凡人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为什么以“一个人的遭遇”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C(3分)7.C(3分)
8.(4分)“凡人化”,即将重要或英雄人物形象作为平凡普通的人加以真实表现。
①身份:“我”是一个普通的军人,一位烈士的父亲,“我”像多数人一样复员,做着平凡的运输工作。
②细节:“儿子压得我窒息”等细节,是平凡人的生活场景,刻画出重要人物的平凡。
③情感:“我”作为一位父亲,因为对儿子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收留并抚养了孤儿凡尼亚。“我”对凡尼亚的喜爱、同情到细心呵护,透露着一个平凡人具有的真实情感。(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分。)
9.(6分)①形象上:指“我”遭遇过重大的人生变故,这使得人物形象更为厚重蕴藉,有故事感。
②效果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怎样的一个人会经历哪些遭遇。
③主题上:“一个人”既指“我”,也指儿子,还指凡尼亚,由具体到一般,指向战争年代多数人的命运,让读者反思战争。(每点2分,共6分)
声明:文字资料来自网络,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原平台及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