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很强大,有些话永远不要对孩子说

文摘   2024-12-10 07:23   荷兰  

嗨,我是瑞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父母的言辞,对孩子的影响力。

其实我们对孩子说的每句话,都是带有力量的。

要么造就孩子,成为他们不断成长的力量和动力;要么成为孩子的束缚,让他们难以迈开步伐突破自己。

陪伴我们家三个孩子成长的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到言语的力量。

有些话,带着极大的负面暗示,千万不要对孩子说。


1

不要给孩子负面的暗示

看到孩子做不好的地方,我们很容易就脱口而出这些话:

你怎么这么胆小,不敢表达自己。

怎么这么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你怎么这么自私,都不愿意分享。

你怎么这么没礼貌,看到人都不叫。

那时候父母心里有一堆怒火,急需找到一个发泄出口,对孩子说了很多情绪化的气话。
父母说完可能立马就忘了,但父母说者无意,但孩子作为听者却有心。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在上面留下什么,孩子就很有可能呈现出什么样子。
孩子尚小,还未完全认识自己,而父母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可以说孩子是借由父母的口来认识自己的,他们相信父母对自己的定义,并且会按着父母定义自己的方式来定义自己。
如果孩子时不时地就听到父母对自己说:“你是胆小的”、“你是很笨的”、“你是自私的”....
这些话语很有可能内化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所以,父母们,要警惕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不要给他们负面的暗示;否则反而会把孩子引至我们最不喜欢,且最想避免的状态。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2

标签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标签效应,说的就是当我们给某个体或群体贴上某种特定的标,这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行为和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当孩子们被我们贴上某种标签,这就像是给了他们一个无形的暗示,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暗示去做。
就比如我们有意无意地跟孩子说:你是很胆小的人。
乍一看这是基于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而下的定论,无可厚非。
然而,当孩子也接受“我很胆小”这个标签之后,这很有可能成为他们逃避责任或拒绝改变的借口。

当孩子需要上台发言时,

当他们需要尝试新事物时,

当需要他们挺身而出时,

当需要他们踏出舒适区时,

这个刻在他们心中这个“胆小”的暗示就像绳索一样,紧紧地拽住他们前行的脚步;
在他们想要突破自己时,这个声音就会不合时宜地跳出来提醒他们:“你是这么胆小的人,你怎么敢?”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谈论过阿德勒提出的“目的论”,人会在无意识中从过去的“伤害”和“定义”中汲取可利用的信息,以支撑自己“不能做某事的理由”。
而孩童时期在别人口中听到的一些定义和暗示,就很容易成为他们某种“行为的合理化依据”。
我就是天性胆小,害怕与人交谈,不敢当众说话,不敢挑战新事物...这样一来,“胆小”成了他们不努力的理由,限制了他们的潜能。
当然,或许将来孩子足够强大,能够摘掉不属于他们的标签,不再理会负面的暗示;
但父母如果能尽早意识到“暗示性话语”带给孩子的危害,就要立即止损。

3

用语言造就孩子

既然我们的语言是有力量的,给予孩子不好的暗示,很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后果;
那么我们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期待看到孩子呈现出什么状态,就往那个期待去暗示和提醒孩子。
那么到底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才给他们的内心注入力量呢?
我有以下4个建议。

用描述代替评价

不要只是对孩子说: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这些评价对他们来说很空洞,更好的方式是描述出孩子的具体行为,把我们看到的事实说出来。

“你解答出这道难题,说明你很专注。”

“我很喜欢你看书时,聚精会神的样子。”

“你愿意与妹妹分享零食,我欣赏你的慷慨。”

用欣赏的语调向孩子描述他们的优点和才能,让孩子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独特品质和能力。
这些暗示也会成为他们的力量,让他们不自觉地往这些特质靠近。

告诉孩子事件带来的影响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知道,他的所作所为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什么影响。
如果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会让我们整个居家环境不舒服。
如果乱喊乱叫说话太大声,会影响和打扰别人。
同样的,如果他们做了某件好事,是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美好的结果的。

“谢谢你送我的画,我感到很开心。”

“你帮妈妈拧着购物袋,这样妈妈就轻松多了。”

“你收拾好了玩具,房间变干净了,我觉得好舒服。”

了解了别人的感受,就会逐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这样也可以发展孩子的同理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自发地做好。

与自己对比

不要将孩子与别人做对比,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
如若真的想要对比,那就跟过去的自己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你以前不敢自己去上厕所,现在你变勇敢了,敢一个人去了。”

“你看你现在吃饭都不会掉在桌子上了,你又进步了。”

“你现在填色画画好厉害,再也不会涂到外面去了。”

“以前你只能专注10分钟,现在你可以全神贯注超过半小时了。”

让孩子成为自己,勇敢地做自己;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无需与任何人做对比。

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看到孩子有问题,作为父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除了不给孩子贴标签,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明确的,跟孩子说应该怎么做。

看到满地的玩具,先别指责,而是建议他们开始收拾房间。

看到孩子牛奶洒了,先别骂,而是告诉他们这时候应该拿个抹布来擦。

看到孩子静不下心来学习,先别唠叨,尝试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学习。

遇事不指责,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父母的职责不是不断地“打压”孩子,而是要给他们赋能,托举起孩子,让他们自信成长。
让我们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可以成为他们的力量,让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好。

瑞秋


END

我是瑞秋,坐标荷兰,5口之家

分享与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爱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赋能

独立带娃 | 亲子成长 | 极简育儿


你也是二胎或三胎家庭吗?欢迎加入瑞秋的家多宝”群,家里有多个宝贝的苦与乐,这里一定有人可以懂你。 
大家一起抱团取暖,互相鼓劲,一起成为更优秀的妈妈。
有兴趣的可以加瑞秋微信,拉你进群(备注进群),也可以跟瑞秋做朋友,围观朋友圈。

近期好文

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
说一个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接受的育儿真相
你操心什么,孩子就失去什么。
有娃家庭,我是如何让家中杂物消失的
没想到,这才是养成自私小孩的真正原因!
不要过度陪伴孩子
极简5年,我做过6个最狠的“断舍离”

瑞秋三思
生活在荷兰的三宝妈,分享独立带娃的日常,努力在鸡飞狗跳的生活中寻找闪光点,be the salt and light.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