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家有三宝。
前不久我看到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为《父母应该多忽视他们的孩子》。
这个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哇,这是公然与当前主流的育儿观唱反调呀。
成为父母之后,我们接收的育儿观几乎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如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让孩子更快乐...
然而,这个“特立独行”的文章居然在劝说父母:请多忽视一点你们的孩子吧!
看完文章,我也不由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过于在意我们的孩子了。
因为爱的缘故,我们把孩子放在整个家庭的中心,我们关心在意着他们的一切,我们生怕他们无聊,我们也担心他们不开心...
为此,父母付出且牺牲了很多。
然而,太过于在意孩子,这有时候会成为孩子的束缚和压制。
纽约时报发表的这篇文章,值得每对父母深思。
如今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围绕着。孩子是每个家庭成员关注的中心,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和娱乐他们。父母会下意识地为孩子考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搁浅自己原本的计划,或者是放弃自己的舒适度,一切以孩子的喜好和感受作为出发点。我们会带孩子去专为儿童设计的亲子餐厅,带他们去游乐场和动物园,带他们去游戏营和兴趣班...倘若我们不得不带孩子去一些“无聊的聚会”或办一些“大人的差事”,比如与长辈们的聚餐、走亲访友、去银行或营业厅办事等等,我们也会把很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为了不让孩子感到无聊,或者为了让他们不捣乱,家长就丢给他们一个手机,孩子瞬间安分。那时候,孩子只要看着那个小小的屏幕就行,仿佛周围发生的一切以及大人所做的事情,都与他们无关。这又是很多父母所担心的,于是为了让孩子不过于依赖手机屏幕,父母极力让孩子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设计一系列吸引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事情。然而,《父母应该多忽视他们的孩子》这篇文章却指出,教导孩子渴望持续的外部刺激和娱乐,以及采取密集的养育方式,实际上会加剧孩子对屏幕的依赖。文章指出,父母能为自己和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并顺带“拎着”孩子在身边。作为父母,我们不一定要为孩子改变我们原本想做的事,试着一切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下去。带孩子去拜访年长的亲戚,让他们在一旁听着大人们的长篇大论。需要去银行或者营业厅办事时,也带着孩子,让他们观察一切事情的发生。甚至如果允许的话,带孩子去工作单位,让他们看到父母工作时的状态。出门运动和健身时也允许孩子在身边,需要装家具、换灯泡、洗车、做饭和收拾整理时,也让孩子呆在一旁;一开始,孩子必然会特别无聊,这时候大人一定要忍住他们的抱怨和抗议,坚守这份“宝贵的无聊时间”。当孩子无聊到一定程度,他们就开始花大量时间观察成年人以及成年人所做的事情。文章里明确地指出,孩子不仅仅是通过指导来学习,还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学习学校和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部分,孩子更需要学会关于人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跟在大人身边观察成年人的世界,这必然是为孩子们的成年做的最好的准备。更重要的是,跟随大人可以让孩子学会忍受无聊,从而培养耐心、善于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和创造力。这就是不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低度养育的意义之所在。然而,很多父母最见不得的就是看到孩子在一旁无所事事的样子。但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一整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加班加点地赶作业,写了作业之后还要再抽点时间练琴、画画和练字等。好不容易闲下来有放松的时间,很多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手机的怀抱”。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所谓的“无聊时间”,或者换句话说是父母见不得孩子闲下来。看到他们没事做,就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安排任务:作业写了吗?书本读了吗?字练了吗?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却说,给孩子一些无聊的时间很有必要!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休息的大脑并非什么都不做;相反地,休息的大脑会开始自己忙碌起来,去思考很多问题,会去想“其他人在想什么”。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怕无聊且有能力自娱自乐、足智多谋善于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那就不要让他们的大脑太忙碌。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但更是他们自己,不要以爱的名义给他们安排太满。为他们留白,给足空间让他们发挥,学会对自己的时间和人生负责。不要太过于在意你的孩子,作为父母,先让自己过得精彩,养足精神,保持好状态,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在无关紧要的事上忽略我们的孩子,我们才能节省必要的精力,以便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
我是瑞秋,坐标荷兰,5口之家
分享与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爱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赋能
独立带娃 | 亲子成长 | 极简育儿
你也是二胎或三胎家庭吗?欢迎加入瑞秋的“家多宝”群,家里有多个宝贝的苦与乐,这里一定有人可以懂你。 大家一起抱团取暖,互相鼓劲,一起成为更优秀的妈妈。有兴趣的可以加瑞秋微信,拉你进群(备注进群),也可以跟瑞秋做朋友,围观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