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9月份迎来了四所学校的意向登记,分别是岗顶、西村、大学城和鹭江。
这几年招生的节奏越来越快了,以某前三高中为例,招生选拔从22届的5月,到了23届提前到3月,到了24届提前到1月...
越来越快的节奏背后是抢人大战——就头部高中而言,什么中考分数线、高考特控率,其实都是锦上添花,每年进出口都是相对稳定的。更重要是头部生源的争夺。
据网传数据,中考的全市前100名,三年后高考仍然有17~27名在市理科前100名。
按照高考的数据,理科省前100名,广州生源大概占1/4,抢夺中考的前100,就是在抢未来的清北裸分苗子,你就说重不重要吧?
【意向登记是什么】
所谓意向登记,就是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应届生信息的搜集,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表单(常见)、系统(个别)、简历搜集(个别)。
名头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的XX学校意向登记,间接的观众报名、品鉴活动、XX杯、XX营、藏头诗、,甚至还有未命名表单(偷偷吐槽下).....
搜集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学校、特色班、姓名、联系方式),学习成果(过往成绩尤其最近一次大型考试的分数和排名等)、其他(是否有体艺特长或者竞赛特长等)。
发布信息登记的方式,来筛选出优秀的学生,提前进行“对眼神”,在特色班、录取优惠等方式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达到吸引头部的学生入读该学校的目的。
简单说就是:
先走量——人多了再筛选;
再走质——优中选优(生源都是远高于分数线的水平那种);
大作用——提前“对眼神”,不用拼分数进特色班,降低中考压力;
所以学校的侧重点:
1、能否考回来
根据学校+排名判断中考分的大概范围,毕竟中考分数不够,不能被录取的话,给什么班都没用;
2、筛选倾斜
每个学校的筛选风格不同:
有些倾向于初中重点班;
有些倾斜公办校的头几名;
有些倾斜往年的生源大户;
有些在学校+排名基础上,再集合单科或者几科的成绩;
......
至于活动的数量多少、每个人能参加,因校而异。除开固定模式的,大部分学校每年招生动作都会有所迭代,这就体现了各个学校风格的迥异了。
下面是“点评环节”,因内容敏感的原因,按照某个特定规则排序,避免太容易对号入座。由于篇幅的关系,分成了上下两篇,仅为方便读者阅读方便,不作为学校排名的顺序。
【招生风格简评上】
A学校标签3个:“抠”、“挤牙膏”、“面谈”
“抠”是指考位少,相较于友校首场的大规模/超大规模,A学校极大程度地进行了克制,从意向登记的3000+里面仅挑选了300人参加选拔,而这300人里面最终笑到最后的只有大概60个。
换言之最终的通过率只有超低的2%,能够脱颖而出的绝对是佼佼者;
“挤牙膏”这个好理解,参加活动给出的条件分A和B两类。前者条件好所以数量极少不多给,后者条件一般,给的数量多一些。
后面陆陆续续通过多一轮的选拔、各次关键大型考试的成绩(区统考、区一模等)来进行补充,完成B到A的升级。对于拿到B条件的家庭,每一次的大型考试,都不容有失,一旦错过,想要更进一步得等下一次,等待的过程是有些“磨人”的;
“面谈”是真面谈,不是那种简单走个过场,问你有什么计划/打算,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的,而是“套路满满”的面谈,什么“广州高中排序”,“有没有信心考回来”,“如果本校签你,你能不能顶住压力”,还问你有没有优秀的同学推荐,主打一个集“打听同学、意向判断、信息调查”于一体的面谈。
罗老师点评:就这个精挑细选(大数据指导)、迭代升级的经典模式,加上最后的反馈修正,持续起飞太正常不过了。
B学校标签2个:“佛且老实”、“努力但不熟练”
“佛且老实”是指每年的动作少,时间晚,给出来的条件还不是太有竞争力,给人的感觉是靠着学校招牌,招生就挺管用了。
这几年由于友校太卷/太“狡猾”,意识到压力了,开始下决心好好招生了,从结果来看,还是太老实,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新校区的招生,弃票的比例不低,还得靠外市的支撑一下。
“努力但不熟练”是因为往年招生压力不大,现在得多动一动,然而由于不熟练,出现了各种幺蛾子——机考时部分电脑数据丢失、策略临时调整、同一批人多次开会等等......
学霸从来都是不缺选择的,想要成为被倾斜的一方,就要给足够的确定性,用于坚定信心去对比。而不是这筛那选,不到开学都不知道进哪个班。
罗老师点评:经验要在实操中积累的,需要时间沉淀,多参考友校的做法,做做用户调研,再参考一下自媒体的看法等等,玩法自然丰富许多。
C学校标签就1个:“精”
“精”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够吃了,全市几乎各个区都有布局,都往高中部输送,生源实在是太好了。
因此对外不积极也是正常的,让请假来参加活动(体现诚意),按集团排名来划线,比起友校动则上百人的签约,最终能通过的只不过近一个班的规模,再考虑留存率,实际上就更少了。
罗老师点评:“精”就一个字,多年前的布局,保证了数量;在大体量基础上的二次筛选,质量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加上近几年外流减少,大大巩固了成果。
D学校标签也1个:“等”
“等”是因为对外收效甚微,你说他不积极招生吧,每年都有动作,还有一些XX初中的专场,给出来的条件不说多吸引吧,至少在行业内标准一致。
但实际上每年看上的外校尖子,愿意来的不多。之前“不报白不报1.0”版本,有一定体量是临场发挥好进来的,今年多了一个名额分配,直接升级到“不报白不报”2.0版本,今年群里考上的非本校生源,除个别外,其他都是第二批进去的。
罗老师点评:有些印象是之前留下来的。改变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拿成绩说话,借着今年高考的成绩,顺势做下宣传,在高中联考尖子生占得一定席位,“有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E学校的标签是“佛”
两个校区的招生策略、管理风格上迥异,就连分数线也是,一个跌破眼镜,一个出乎意料。
比起其他友校,“佛”是真的“佛”,但是佛是有区别的,一个校区是盯着意向登记选人,不组织活动,直接批量开会;另一个校区盘子小,集团内输送点,坐镇郊区从区内圈点,生源反而不用太担心。
罗老师点评:该动动还是得动动,太容易给好的条件,往往不珍惜,完善筛选机制和门槛,还是可以过滤出目标人群的。招生是个长期的事情,“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好过等生源送上门。
上篇结束,进入到下篇,看到这的读者可以歇会。
【招生风格简评下】
F学校的标签是“积极”、“求变”
“积极”是真的积极,每年都最早!!!整个运作模式非常成熟,系统化程度很高,用“事事有回应”来形容都不为过。给的机会也足够多,多次参加有高取高,努努力总能升级的。
承诺的事情也不担心不兑现,虽然可能被学霸“辜负”,整体来说口碑还是很好的。
“求变”指的是小创新,外校生源好那就多加一个班,自我推荐的机制也不错,怕被截胡就改成电话联系,怕“错付”太多就改成升级制,再来考一次看看意向.....最近也是打算往竞赛方向去进军,总而言之四个字“稳中求变”。
罗老师点评:最“积极”的学校,也是被“错付”最多的学校,还得友校的“截胡偷家”,属实不易。从招生来看,扩大版图很重要,立足于市区,但不仅限于市区才是关键。
G学校的标签是“迷茫”
“迷茫”的主要是定位,本身校区多,每个盘子都不大,有一个还没出成绩。盘子本来就小,去掉名额分配就没多少,加上本身初中的不错,对外的需求有,但是不多。
从生源大战来看,向上抢抢不过,向下切切不太动,考核规则也做了一些适应的调整,比如说切上层改成了切中层,与其抓“看着就不大可能来的”,不如抓临界的,概率反而高一些;从冗长的两轮考核,优化到一轮,但流程简短的同时条件也变“苛刻”了。从反馈来看,“弃票率”应该是居高不下的。
罗老师点评:还是得找准定位,可以从生源来源、自招报名入围等情况定向高中,同时发挥不同校区的特色,适当增加一些差异性,从南到北打通招生天地线。
H学校的标签是“灵活”、“优中选优”
“灵活”是真的灵活,尺度的把控非常好。一方面依托于机构、自媒体但又不走得太近;一方面通过传帮带的情况,充分带动了家委的积极性,跑马圈地;还有一方面是成熟的选拔机制,从系统到规模到分层,保“本部”的同时还能带动新校区的招生。
一手“10个萝卜7个坑”对内对外都完美收官,不滥发也不少发,还对分数线做了支持,可谓是“一举三得”。
说“优中选优”真不过分,活动最“墟憾”,反馈周期最短,速度快、人数少,流程简洁,“信物”齐全——有签名赖不掉(偷笑)。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启动越来越早,补位机制愈见完善。
罗老师点评:如果招生要评奖的,卧龙、凤雏我投给“A校”和“H校”,属于思路独特,机制完善,想抄作业都抄不来的那种。
I学校的标签是“冰火两重天”
主要是因为兄弟校区对外风格全然不同,一个“佛”一些立足市区,以市区为主,妥妥的区内一哥,加上盘子小,招生的玩法自然不算多;一个“卷一些”,作为后起之秀,从开办之际招生一直都很积极,从招生玩法来看,年年不重样,加上校园的环境,说是“当红炸子鸡”也不过分。
“佛”有“佛”的好处,不担心特色班超发,毕竟占年级班级一半是行业共识了,坏处也显而易见,家长担心“鸡”不动,毕竟高考还是要看结果的,想着还能往上再推一把的;
“卷”也有“卷”的好处,投递到学校,家长比较放心,毕竟高中还能跟学习的家庭也不多,坏处就是怕“过度承诺”,特色班“埋堆堆”,选科分班的时候竞争激烈。
罗老师点评:如何在“佛”和“卷”中找到平衡,做到保“质”和保“量”的结合,就是今后的招生方向。招生有惯性的,多做好几届,后面就是“滚雪球了”。
【 有什么建议】
1、深入去了解每个学校的风格、倾向性,再去对比和选择;
深入的关键是细节,从浅到深,浅一些的网上都能找到,招生计划、硬件、录取分、高考成绩等等;深入一些的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从内部去了解,比如说课程表、选修课、在读反馈等等。
其实对于学霸来说,考哪里都差不多,选哪里,为什么选,是否合适才是更重要的环节。
2、有机会都要去尝试,试过了不行还可以硬考;
填不填是你的事情,选不选是学校的事情,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主动迈出自己的那一步,不要留有遗憾。
并非只有特色班出口才好,一个更高的平台,师资、同学、就读体验甚至能倾斜的资源都是不一样的,硬考也不是不行。
3、学校的风格是不断变化的,要以不变应万变;
往前看五六年,那时候重点班是不那么流行的,只是后来风头变了,学校也跟着变,逐步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变的可能是节点、形式、方法,不变的是培养的机制,核心是分层教学、有的放矢,是真的有特色,还是虚有其名,时间也会给出答案。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学校的客观情况,请勿对号入座,以免坐不下~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