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自招报名、“天书”出炉、“特长”放榜,离志愿填报越来越近了,而志愿填报的第一步是估分。
估分的作用在于“卡线”——即看落在第几梯度线:
比如说估分730+,那么可以先报前几所,再选择区龙头保底,后面根据梯度设计兜底;
比如说估分680+,那么考虑第二梯度线附近的踩线学校,后面再做保底;
事实上目标明确,第三批、第四批是用不了顶格的12个志愿的。
下面说说“一模估分”的局限性和无奈。
【难度超标、评分的无奈】
众所周知,一模是区一模,并非市一模,不同区一模难度是不统一的。
考虑到一模的“特殊性”——填志愿前的大型联考,因此难度上会略大于中考,这个难度差异的差值就是所谓的“难度分”,也叫“修正分数”,一模分数全部加上,再加“难度分”得到了“中考估分”。
大部分区的难度分从10~35不等,然而有个别区一模属于例外:
A区连着两年一模,难度分高达70+分(还不如不考、不分析);
B区统考不统改,不同初中学校评卷尺度不同,有难度分+15的,也有难度没上限的(语文90多就年级第一了,你说什么难度?)
说完难度和做法,再说说给成绩的坑点:
同样是4月底考,有些五一前就都出来了,也有拖到5月中,自招快结束了才给成绩的;
同样是给成绩,有科目、总分、排名啥啥都给的,也有一模还给“大等级”的(25%就是A)“阔过阿婆条裤”的。
同样是留人,有打感情牌的,有条件任开的,有允许作为备选的,还有故意压分,PUA学生说考那么差,外面都不要你,就我有良心,你快来的那种。
罗老师能理解区里高中校要留人的任务很重,但是留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狠抓高考,比如说多加宣传,比如说集团互动等等。
数据不透明,私底下pua,是“最有成效”但是“最次”的方式。
【民间估分的“局限性”】
估分的话,主要是分为“民间版”和“学校版”。
所谓“民间版”,类似于“路边社”,主要是来自各类自媒体,并非官方的数据,主要是采用“估算对比”、“抄作业”、“往年对比”的方式。
由于大家采取的方式不同,以至于出现了N个版本:
全部加起来,再加难度分的;
裸分XX分数段,对应难度分的;
只划定梯度线,不到具体分数段的;
......
甚至在结果上,能出现好几十分的差异(比如说白云区)......
这里面比较坑的几个点:
1、让家长自己估分
家长都能自己估分了,还要登记数据给你分析干什么。这个逻辑我是真的没搞懂,家长就是因为样本有限,没有大规模的数据对比,所以才寄希望于第三方,登记自己的信息作为样本,期望能得到专业的判断和分析;
2、样本数量少
这个就更离谱了,十几条数据也能出结果,而且这些数据还来自五六七八所学校,就这得出来的结论,你敢用?要是拿到的数据都是前几名的,参考度更低了。
数据的分析主要是拿到关键数据。什么叫关键数据,假设XX学校去年前50名是730,那么这次XX学校一模50名多少分,就比较关键。
我们姑且假定生源不变,得出一个难度分A,用这个A去套其他学校的数据,看是否成立,多了那就减一些,少了那就加一些,慢慢地修正数据,最终得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数据。
3、为了流量自己编
为了第一个发布,追求“第一手”、“全面”,自己拍脑袋想了一个版本,机智的加上一个免责声明,然后就赚阅读量和拉人进群了。
尤其是在捂着成绩那个区,当天给的成绩,当天分析就出来了,“甘快晓飞咩”?
怎么确保短时间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没有多验证几遍?
还有上面吐槽的某个区,由于难度过大,分析下来的结果不敢用,第一梯度线加70,第二梯度线加100,谁看着不怕呀?
【学校估分的“局限性”】
学校版其实指的是初中学校的分析,比如说某学校每次考试都会划线,四星对应第一梯度线,五星对应本校高中;
还有一些学校一模也会做分析会,XX分对应本校的高中,XX分对应区内其他高中等等。
这里面的缺陷是什么呢?
1、每年的生源都不太一样
学校在做内部分析的时候,要么是看排名,要么是看百分比。在生源稳定的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如果政策变化大,或者说体量不大的情况下,是很容易产生误差的。
因此大集团、大体量的数据,参考度会更高,小规模的可以参考,但不能全抄作业。
2、学校有自己的“小算盘”
一般初中学校都有自己的高中,考虑到分数线是需要有足够的高分生填报来支撑的,因此在做分析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把线划得低一点(即同分数估分更高)。
一方面,的确有相当比例的孩子,中考是比一模进步的,要给人机会和希望;
另一方面,划线低了,能鼓励更多的孩子冲本校,能给分数线做贡献。初中部的报考动员,可比外面宣传招生容易多了。
因此这类的分析,存在估分过高的情况,但是幅度不会太大,以天河某校为例,学校的分析,大概比民间版高个10~15分。
至于区里划线,当然是最准确的,因为样本足够大,不容易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划线的结果要么拿不到,要么拿到了也不敢公开。
【高中的判断“局限性”】
招生季的开放日,很多学校会看一模的成绩来判断,考生是否能考上?考进来能给什么班?
一模在区内是硬通货(排除个别不统考的区),一模考好了区内可以“打横来走”,就像是豪车一样,你不用开口,车标会帮你说话。
一模成绩高分,就像是豪车的车标一样,但如果要考出去呢?
市属学校没有区的概念,全广州哪个区录取的分数线都一样,因此学校判断的时候,主要看得分率(不清楚所有区的难度分,或者只看重生源大户那几个区/学校),同样是咨询,一模考得难的区的家长,一模成绩出来被打击一次,去开放日可能还要被再打击一次,再收个“好人卡”——“喜欢就大胆报,要多鼓励孩子”。
而学生的状态是起伏的,有人出状态早,有人出状态晚,仅凭一模来判断的确不公平,但是对学校来讲,这是效率最高的方式,毕竟招生都是先管“量”,再细化,细节抠太多可能会造成大的“招生缺口”。
漏掉个别尖子是正常的,再说了,中考也是“一次性”的——只看那一次,不看平时排名如何。有实力的,等一学期选科分班以后再“杀回来”。
对于家长来讲,考好那么多次,仅一模考差了,感觉出去还要“矮人家半个头”,选择学校要往下去找,去了解一些之前没了解过的学校,其实心里也很难受的。
【无奈的总结】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局限性”呢?
1、难度适中,数据偏透明的区
学校能给成绩、排名分析最好,不能给的那就抄作业。有民间版用民间版,有学校版用学校版。
抄作业的时候记得多看几份,关注细节:
是否有提到数据来源;
是否有提到修正原因;
是否有提到数据多少;
是否考虑体育等扣分因素;
是否考虑难度对不同分段的影响;
.......
最简单的判断,就看分差,比如说XX区,第一梯度线是570分(裸分),第二梯度线划线是530的,多半不靠谱。为什么?
因为570算上120分,要再加上难度分25分才是去年的第一梯度线,意味着题目偏难,题目偏难意味着题目简单以后,大家的分差也没那么大。
也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模梯度线差是40分,难度下降后梯度线差应该是40分以上才对,因此第二梯度线划线应该是525左右才合理。
2、难度高、不统改的区
建议家长让孩子抽时间,做做其他区的卷子(推荐越秀、天河、黄埔),有时间就全科模拟,没有的话就数理化英(这四科自己改分数是准确的,主观题少)+其他科目(按照平时估算),模拟出来的分数,套用“民间版”的结论也能估计个大概。
你说要很精准也没有,毕竟没有统考的氛围和统改的标准,但总比没有强。然后再结合1的抄作业,大概去判断估分,总比自己家区一模分析来得靠谱。
3、仅一模“滑铁卢”的考生
如果平时排名稳定,只有一模砸了(比如说退步100名等),建议结合最近几次的排名来判断,比如说看看排名的走势,来判断状态。
一般来说看九上期末开始的几次,根据排名变化来估算状态,估分的时候不仅仅看一模。
涉及到特殊情况的,比如说涂错答题卡、改卷错误、生病影响成绩的,估分的时候可以把这部分分数加上,但是要提醒自己,“失误”、“病痛”也是中考的一部分,一模可以加,中考可没办法慢慢分析,慢慢加。
4、后续的安排和考虑
并非每个区都有区二模,大部分学校的二模是校考,主要是看排名的变化,考好了填志愿预期可以高一点,没有大的变化则维持原样。
至于校考的二模,各个学校的做法不一,有些二模是留人用的,有些二模是信心考试(难度调低,小分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模距离中考还有2个月,二模距离中考还有1个月,主要还是复习阶段学习的检验,同时作为志愿填报的参考,所以不到最后一刻,其实都还有变数。
心态很重要,毕竟考的东西都是学过的,无非是掌握多少,查缺补漏罢了。保持一定的松弛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
特别声明:以上分析纯属猜测,所有区、校均不点名,请勿对号入座 ~
-End-
推荐阅读——
神仙打架:前八所特色班、高考成绩、蹭饭地图参考,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