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附】150中大,250华工?我看不止~

文摘   教育   2024-10-28 07:14   广东  

   

【前言】


这是一篇拖了快两周的推文,主要原因是“拖延症”和“完美主义”。


思考再三,还是“早发早安生”,免得心里一直惦记着。


整理数据之前,找了24届毕业的家长问数据,时间不对,毕业了清空了资料,依稀记得一年前“年级参考是150中大,250华工”


经过数据对比和推算,罗老师判断这个数据保守了,且听我慢慢说来~


【高考喜报】




总结一下:

1、省前100名有6人,省前200有13人

2、600分以上占比超过60%;

3、非高三8人拿到中科大A类;


备注:

1、省前100名对应清北裸分;

2、24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整体比去年有所减少,意味着各校的600分以上占比有所减少,比例不变说明逆势上升;

3、中科大A类意味着高考分数只需要达到特控线(532分)即可;


【录取情况】


在24级新高一入学家长会上,学校展示了这些数据:


考虑到篇幅的问题,做了简单的总结,方便大家参考(合计438人):


清北录取:15人(含裸分、保送、强基等);

清北+华五录取:54人;

985录取人数:283人

211(含985)录取人数:361人;


以上数据不含:

1、境外及合作办学的大学统计33人(港澳、外国等);

2、军警院校统计20人( 军事院校及公安部直属高校);


在这里只统计人数,不计算率,是因为算出来数据会偏大。


原因很简单:

1、有些学生是非高三的,统计进去会增加分子;

2、除了招生人数外,还需要考虑“集团委培”这一途径,因此分母是高于招生人数的。


PS:“集团委培”的结果,会被两个学校都会纳入“喜报”统计;


对比一下21~24年的数据:


【录取拆分】


  • 先说清北,每个学校的统计维度是不一样的


有些按照录取当年来统计(仅统计一次),有些则按照当届来统计(即持续到毕业)。


对比一下你们就知道了,已知A同学21年入学,22年拿到清北保送;

按照当年统计,A同学会纳入22年的喜报统计,后续23年、24年不再统计;


按照当届统计,A同学会纳入到22年、23年、24年的统计;


至于学校按照哪种方式统计,主要是看两个维度,一个是过往的统计方式和口径,一个是“最大化”宣传。


  • 再说综评


广附的综评录取总人数是57,而不是网传的41人。排名也是总数第六,而并非网传的并列第十。


数据如下:


数据对不上的原因,是高校在统计生源来源的时候,拆开了“'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这个是有历史原因的,以前黄华路是本部,因此会出现两个代码。16年高中部全部搬去大学城后,这两家都是同一个学校。自媒体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漏人的情况。


有家长会问了,你怎么确保你说的数据是完整的?


很简单,对比喜报的姓名和综评录取名单。以中大为例,自媒体统计12人,官方是17人。筛选出录取生源如下:


后面这五位同学的名字,可以在广附公布的喜报里面看到。


而且如果你再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录取的同学其实都是物理类考生,从招生专业就能看到:


组2录取4人;

组3录取12人;

组4录取1人(为组4总分第一);


PS:24年中大综评变化为

护理学专业从2023年的只招历史类考生,改为只招物理类考生;

物理类组3出现冷热门专业打包的情况,且组内专业类型跨度较大


同样漏统计的还有南科大、华工和港中深。


南科大漏统计3人,其中2人在总300+里面排名前60,南科大录取数据:


华工漏统计4人,均为物理类考生;


港中深漏统计2人,1人物理,1人历史;


  • 港校拆分


学校喜报里面写的是港科技15人,港中文11人。


实际上是需要拆分的,港校的本部是需要提前申请的,合作院校/校区则有所不同,听罗老师一一道来。


首先是港科大,港科大录取分为香港本部和广州校区。前者是在官网系统申请+面试,能拿到降分/有条件录取,不完全看高考分;

后者在提前批招生,只收物理类考生。


今年的投档分如下:


101专业组的最低提档分是661分,最低位次是1424
102专业组提档最低分是641分,最低位次是4503

广附被港科广录取的人数是9人,这个可以从港科广的第一封录取通知书,以及广附的官方查到信息。

广附官方推文


港科广官方推文


这里面提到的678分来自广附的罗同学。


“领军人才班(即直博班)录取5人,科技创新班(即直硕班)录取4人,其中,7位学子获得奖学金,罗浩同学所获的校长奖学金更是高达25万一年。”


信息时报报道


港科大的15人,分为港科大本部6人、港科广9人


同样的还有港中深,前面综评的展示,港中深录取人数是8人,因此港中文11人,拆分下来是港中文本部3人,港中深8人。


港中深录取的8人是631的录取(即高考成绩60%,学校测试30%,学业水平考试10%),从物理类的分数来看,广附被录取的考生最高分606.53,最低分587.42。


倒推一下,按照面试入围线142,学考75分来算,高考分最低应该600+,最高应该接近650分。


【排名拆分】


说回主题,高考年级排名参考,为什么说“150名中大,250名华工”保守了?


针对录取院校的最低排名做了一下拆分,特别说明:


1、假设全部为物理类考生(实际上广附历史类考生不多,而且历史类竞争更大,因此能达到985以上的也不多)


2、去掉非应届的考生(他们不参与年级排名);


3、不完全看排名的院校(如综评、港校等),采用录取参考标准。


录取人数、省排名的对应如下:


从表格可以看到,假设全部均为物理类考生。以最低分数线来看,应该是中大222、华工301,远高于参考的150和250;


但是数据需要剔除:

1、非应届的清北;

2、历史类的录取人数;

3、多校区的拆分(比如说哈工大,威海校区的分数线低于本部和深圳校区);


需要加上的数据:

1、考虑到专业降层次选择学校的,即高分低录;

2、特殊的需求(高分去军警院校、境外求学的);


【同类型学校对比】


此外,罗老师还找了其他市属的数据,进行了横向对比。



参考录取的情况和最低位次的情况,综合下来广附的数据,大概的区间是【中大】180~200,【华工】280~300。


当然了,具体的数据要学校才有,是否公布要等官方。


PS:以上为过线数据,即分数达到可投档,不考虑专业。


有些数据也可以侧面看得出来的,比如说中、华录取人数比往届有大幅增加,一般当年高考都有新的突破。


21年广附的中大录取是64人,华工录取是51,合计115人;

22年广附的中大录取是54人,华工录取是54,合计108人;

23年广附的中大录取是57人,华工录取是47,合计104人;

24年广附的中大录取是84人,华工录取是65,合计149人;


24年的数据,对比21~23年的数据,增幅在30%以上;


【总结】

   

1、数据的作用是用于参考


由于每一届生源不同,高校的排名也有变化。因此看省排名过线人数会更加准确。


有些人会为了专业高分低录(如南医大的临床八年连读),也有些人走综评降分去了更好的学校和专业(如中大、华工的一些专业),因此录取结果会出现上下浮动。


考虑到中大、华工对广东生源的吸引程度,需要排名参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大值Max可以把综评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对排名的要求更低,能增加信心;


最小值Min可以把专业因素考虑进去,这样对排名的要求更高,好学校+好专业,buff给叠满了。


2、赞美和争议


在这个行业做了有十年了,对学校的一些“历(ba)史(gua)”还是知道一些的。


“赞美”是真的,从小升初到中考再到高考,走的“励志路线”。

  • 小升初以前抢不到花一,只能抢花二花三,搞六年一贯制,也能出成绩;

  • 中考以前还踩“高保线”的,现在录取分数线,四年拿了两次第一、两次第二;

  • 高考以前前六名都排不上,现在硬生生一个阶段一个突破,挤到了头部。


“争议”也是真的,话题性也是有的

  • 早期做过“海王”,重点班也“泛滥”过;

  • 招生的措施,是否“破坏生态和持续性”;

  • 前几所中最高的名额分配的流标率,第三批极少外校报考;

  • 集团内吐槽“僧多粥少”,如果“高攀不上”,那就只能另找出路;

  

所以怎么说呢,“你认这学校,缺点都能接受,那选它准没错;你不认这学校,优点自然也看不到,选它准别扭”。


以上~


声明:

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官网信息、官方公众号、媒体报道、高校贺信、蹭饭地图等渠道。


如有错漏请指出,数据对不上的以官方为准~


-End-




推荐阅读——

【数据】华附的学霸都去了哪些大学?

意向登记来袭,简评前几所高中招生风格~

集团子弟兵:“一脉相承”还是“画地为牢”?

二中: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24年高考,如何评价前几所高中理科成绩?

24年中考总结暨新高一规划指南

蹭饭地图:外边看热闹,里边看门道

探秘:前几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长啥样?

写在放榜后,如何综合评价今年中考的难度

中考出分在即,如何判断自招是否录取?

自主招生备考不完全指南

关于志愿填报的一些碎碎念

志愿填报,到底“难”在哪?

自招入围人数多少,意味着什么?

划线从9%到10%,有什么影响?


评校
致力于学校点评、数据分析,交个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