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为什么初中还不错,一上高中感觉“平庸”了?

文摘   教育   2024-11-05 14:01   广东  

   

【前言】


    这是一篇跟了很久才敢动笔写的推文,主要的素材,来自于每个学期跟高中在读的家长的沟通——聊聊成绩、排名,还有在读的体验、经历和状态


    选科分班后关注班型的升降:

    升班了,为什么升了,择校的时候做对了什么,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降级了,为什么降了,如果之前跟得很吃力,降级后会不会状态更好;

    ........


    根据过往的经验,结合沟通的情况,总结了几点。旨在探讨,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不同的看法~


  • 中考的科目、难度、竞争度跟高中有差异

  • 学习环境、习惯、心态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 择校的时候信息的收集,以及入学后的匹配



【科目设置的差异】


    对比一下中考、高考的学科构成:



备注:

1、中考总分为810分,即740分再加体育70分;

2、中考语文的总分是128分(附加题8分),实际无法溢出,即满分120;

3、高考的选科为3(语数英)+1(物理/历史)+2(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选2);


    特点如下:

    1、从总分来看,中考少10分:

  • 语数英3门比高考少了90分;

  • 除语数英外,必考科目为4门,总分为380,比高考多了80分;

  • 最终算下来是少了10分;


    2、改革带来的科目差异


    2021年之前的中考构成跟高考接近;

  • 语、数、英150*3

  • 物理、化学、政治100*3

  • 体育满分是60分


2020年广州中考分值构成


以前有中考分估高考分的民间计算,如“高考分预估=中考分减80~100”,准不准不好说,放现在肯定不准,构成变了。


2021年中考改革后,新增了历史科目为必考(对标新高考3+1+2的模式)沿用至今,2024年是改革后的第四届;


    3、中考文科占比较高


    文科类历史、政治(初中叫道法)的180分,占了文化分740分的近1/4,等于1.5门数学。


曾有学校说过,“我们学校选理科的比例很高,中考占180分的这两门,到了高中基本上用不上,初中却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学”


同样的中考分,去掉道法、历史,可能分差会很大,偏科的孩子在高中“丢掉”这些科目后,可能就“起飞了”。


【难度的不同】


了解完科目,来对比一下难度:



   差异如下:

1、85%得分率,放中考连第一梯度线都够不着;放高考可以去中大了;


2、特控线(即以前一本线、重本线、高保线),得分率71%,放中考还不到600分,连示范性高中线(622分)都够不到;


    上高中前,得分率都是9字头,算分都是盯着扣分,因为错得少;上高中后,算分的则是算加,因为更容易算分。


    高中90%的得分率太奢侈了,23级(现高二)在高一下学期五校联考(省实、二中、广雅、执信、六中),五校的四总第一名,得分率也没到90%(满分550分考了481分),要知道五校的前几名都是清北甚至冲省状元的苗子


    不及格反而常见,尤其是数学。以高一上学期期中考为例,头部的学校年级数学平均分基本上在90分左右(满分150分),而这个及格的平均分还是靠特色班115+的平均分拉上来的,至于平行班,七八十分就是中位数了。



    因此一直强调,到了高中要“一忘两不看”——忘掉中考分,不管多高分;不看得分率、不看及不及格。


    那看什么?看班级(特色班)平均分、年级平均分、单科排名、总分排名(四总、六总,高中不提倡六边形战士九科全能),分数会因为难度变化而变化,排名反而是稳定和准确的。


PS:

1、中考得分率是按照满分740(即不含体育)来做计算的,默认是满分,即便不是满分,对最终的数据影响也不大;

2、top 2和top 4都是按照录取分(中考第三批,高考本科批)来统计; 




【竞争强度不同】


    选取了广州24年第三批的招生计划和分数线。



可以看到的是,中考更友好:

  • 市排名6700名以上,能进录取分前四的学校/校区

  • 市排名10100名以上,能进录取分前九的学校/校区

  • 市排名14100名以上,能进录取分前十的学校/校区;


在14100名以后,个别年份还有机会捡漏。


而高考,按往年广(州)一模划线的计算(大概):


    竞争很残酷:

  • 想考985(华工),需要全市前3000名左右,放到24年中考是735分左右;

  • 想考211(华师),需要全市5800名左右,放到24年中考是723分左右;

  • 想考特控线(广金附近),需要全市14800名左右,放到24年中考是698分左右;


上述的中考分预估,还没算上“逆袭”的部分(初中一般,高中冒尖),毕竟初、高中分数不是直接对应的线性关系。


    去看看各个特色班的蹭饭地图,头部的几个王牌班级,想要保证985率过70%的都有难度,而这已经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了。




    

985、211名额,算上中外合办专业、综评降分,也只增加不到40%的名额。虽说考上前几所,没人的目标只盯着特控线,但现实是僧多粥少。如果算上专业的考虑(即留开分数选专业),那对排名的要求更高(踩线没啥好专业)。


高考是全省的竞争,在生源没有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不管中考人数多少,新增多少学位,开多少新校区,能达到985、211的还是那一小撮人。最后可能拼的就是头部生源谁抢得多~



【学习环境、习惯、心态】


    先说环境。

头部学校没有不卷的,即便是学校不卷,学生也会自己卷。


1、环境变了,同学变了。


初中公办有地段生,民办有摇号生,而中考都是拼分数的。


特长、自招降分进来的,也有最低控制线,大部分都不是贴着最低线去的。而名额分配能进前几所的,也是各个初中头部的孩子。


以华附石牌校区为例,2024年中考分719,全校达到这个分数线的比例在80%以上。


中考的本质就是选拔,同学都是筛选过的;


2、比起中考,高考没有太多退路。


中考没考好,去市属平行班也好,掉到区龙头也好,高考还是有机会逆袭的。


高考是平行志愿,认排名、认分数,大学是跟工作挂钩的。现在已经内卷到看“第一学历”了,本科在哪里也很重要,加上珠三角地区不流行复读,大部分人都是考虑争取一步到位。


即便是学费昂贵的中外合办专业/院校,要么需要境外继续深造,要么分数也不低(上交密院)。



    再说习惯。


到了高中,科目更多了,以前是等级考试呈现成绩的生物、地理,现在要算入总分了,而且难度也更高,跟初中不是一个难度。


中考的考点、范围跟高考比起来,属于小巫见大巫。就中考而言,范围是固定的,有些学科还不是三年(物理两年,化学一年),提前学/多复习几轮/刷题,是可以见到效果的,应试的技巧也比较常见,比如说各种“秒杀”、“30秒找到压轴思路”之类的内容可不少见。


  • 高中是很难通过刷题来提高分数的,时间不够,难度更高,题型也更灵活。预习-学习-作业巩固-小测总结-考试反馈,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没衔接上,最终的结果就是分数不合人意。


  • 像语数英这些科目,分值变大后,得分率可能反而会下来。以语文为例,中考作文50分,拿40分甚至更高不算罕见,但是高考作文60分,能拿48分就已经是很高分了。



    最后说一下心态。


要能接受分数、排名的变化。


分数前面说了,要忘掉中考分,原因很简单:

  • 难度不一样了,清零的心态

  • 去掉道法历史排名可能有变化

  • 有些2+4/省招/保送的孩子,中考只需要达到最低要求即可,不需要拼尽全力,花很多时间在中考上。


排名是比分数更准确的,不管是单科还是四科还是六科,看班排名、年级排名、班平均分比单纯看分数更准确。


每个学校的前十名,去到同一个高中,只有十个人能保持以前前十的水平,其他人都是要往后顺延的。因此接受三位数的排名成了大部分人高中的“初体验”。


对于一些头部的学校来说,三位数也是学霸了。


还要接受一些“妖孽”的存在,数学年级平均90,重点班平均分120,仍有人能考到145+;上110都难的语文,仍有人能考出135+的高分;还没学太明白的化学、生物,居然有人赋分后拿到双百......



【学校与个人的契合】


    同样的分数,可能有很多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对应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我一直在做的——致力于消除信息差,在读的体验是最一线、最真实的,每一年至少有1/3的时间都在聊,用“最笨的”方式看看有没有意外的收获。


    其实好多家长获取信息途径有限,归因又有些简单粗暴,令人啼笑皆非:


  • XX学校不是前四/前六,是不是没有那么好;

  • 我邻居/同事小孩去了XX学校,他的评价XXX;

  • XX学校听说女孩子比较多,所以文科比较好

  • XX学校开放日的时候,说他们高进低出,加工能力特别好;

......


    择校的时候是有很多维度的:

  • 将来选物理类还是选历史类,择校建议是两个不同的结论

头部的学校大部分都是物理类见长,因此选哪一家,除了考虑成绩,就是看给什么条件、对环境要求、是否支持走读等这些因素了;


但是历史类是不一样的,看有没有重点班(分层教学),看往年的出口,看是否有小班教学,看教学是否跟最强班共享等等;



  • 学校的课程设置和选修机制


    举个简单的例子,关注数学,现在新高考数学那么难,希望多一些的数学课来保证教学。拿到课程表来对比一下,A学校一周7节,B学校一周6节,一个月就相差4节,一学期就相差16节,小数怕长计


注重语文积累的,看看有无专门的阅读课,毕竟必读书籍目录不短,纯靠自觉很难保证按时按量完成。此外还有书法的练习,毕竟正楷/衡水体还是很加卷面分的。


    此外课外的培优/拓展/同步也要考虑进去,不希望课外太多课的,可以选择在课内得到补充的学校(假期额外加料);希望自主选择课外补充的,担心学校的时间安排撞车的,选择双休的学校。


不同的学校对于课外班的态度是不同的,意味着课内的课程设计、假期的安排也会有所不同。



  • 学校的特点和匹配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

有的是一心读书,没有那么多“花肾”,对于喜欢参加各种活动的孩子来说,很卷很无聊;


有的是活动很多,校运会排场大,水运会也很精彩,社团还很多,对于只想一心读书,不想其他的孩子来说,太分散精力了;


有的学校对手机管理很松,学习也是半放养的状态,对于初中管得严的孩子来说,如果到了高中不自觉的,很容易放飞自我;


有的学校管得严,学习抓得紧,连晚自习看啥书都管,住宿扣分规则也多,对于想要有自己空间的孩子来说,可能又会有不适应;

 .......


此外不同学校的特色班洗牌率也有不同,有些设置了保护线,会更容易适应,有更高的容错率,这也是为什么一贯制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了:

  • 不洗牌或者少洗牌

  • 提前接触高中内容

  • 同学、教学、校园熟悉


有些一视同仁,实力说话,洗一洗三分之一就出去了,对于在重点班还没捂热的孩子来说是个大的打击,毕竟后面还有一坤年,成绩是动态变化的,一般要去到高二下学期才算定型。


    还要考虑过往的口碑——毕竟所有的承诺都不会落到纸上,口头承诺全凭各自的信用。届时不兑现,其实也没办法的,毕竟再强势的家长,也强势不过学校。


因此,口碑很重要——过往有没有没兑现的记录、范围大不大、是怎样的“货不对板”、学校的理由是什么等等。


做个信用评级也不是不行,分A+、A、B......



  • 匹配孩子和学校


需要多一些关注的,喜欢领跑的,去管得严的学校/去最好的班型,关注即动力;


喜欢跟跑的,去更高的平台,初始有差距不怕,跟着跟着差距就小了;


自控力强的,希望自己安排时间的,去活动多、社团多且双休的学校;


......


简单说,个人的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要么充分发挥长处,要么弥补短板减少劣势;要么资源倾斜,增加信心,要么平台很高,遇强则强。


总之,总要有一样是你所“图”的——毕竟成绩再好,最终也只能选一个学校,买定离手很关键。


【总结】

   

    说了那么多,对于已经上高中的家庭,如何避免落差感呢?


1、认清现实,高中是个新的开始


科目变了(主科权重更高了),难度变了(得分率变低),同学变了(筛选过了一轮),竞争大了(从全市到全省),心态上有所调整(对分数、对排名、对大学的预期);


2、带着孩子去梳理


  • 卷面的分析,适当的课外辅导(学校的老师可能没法选,课外可是照足你需求的);


  • 针对选科进行了解和辅助,如特色班的要求,如对应报考的专业;


  • 针对专业进行体验,不敢说体验后将来就选什么,也可以是过滤掉一些不合适的专业。


.....


高中三年成绩的波动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哪怕是从广一模到高考,可能都能相差一个档次,所以我们一直说70%看孩子,剩下的30%才是助力



    对于还没上高中的家庭,要注重信息的对称:


  • 对孩子的了解,结合老师(课内外)对孩子的评价和建议,客观认识孩子的类型,以及竞争抗挫力;


  • 对学校的了解,包括但不限于分类、课程设计、培优计划、高考出口、洗牌分班等,在有选择的情况,了解越多,越不容易选错;


以上~


【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思路,不构成择校建议~


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官网信息、官方公众号、媒体报道、蹭饭地图等渠道。如有错漏请指出,数据对不上的以官方为准。


-End-




推荐阅读——

【广附】150中大,250华工?我看不止~

【数据】华附的学霸都去了哪些大学?

意向登记来袭,简评前几所高中招生风格~

集团子弟兵:“一脉相承”还是“画地为牢”?

二中: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24年高考,如何评价前几所高中理科成绩?

24年中考总结暨新高一规划指南

蹭饭地图:外边看热闹,里边看门道

探秘:前几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长啥样?

写在放榜后,如何综合评价今年中考的难度

中考出分在即,如何判断自招是否录取?

自主招生备考不完全指南

关于志愿填报的一些碎碎念

志愿填报,到底“难”在哪?

自招入围人数多少,意味着什么?

划线从9%到10%,有什么影响?


评校
致力于学校点评、数据分析,交个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