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补录的放榜和注册,2024年广州中考的普高录取正式结束了。
2024年的关键词:
“摇二代”(比起“摇一代”多了变数);
“10%”(T1划线比例从9%调整到10%);
“新学位”(2024年全市学位新增10000+);
“新校区”(新增华附知识城、省实东平、六中从化);
“滑档”(市属、区属、民办均有滑落下一梯度线)。
下面用数据的方式简单总结一下——
【非户籍“倒挂”成为过去式】
因政策原因,非户籍的招生比例是固定的,比如说10%,如某个学校招生500,则非户籍招生50人。
这50人是无论如何都要招满的,在过去的几年,因报考策略选择求稳、区域分布不均匀,导致一些学校出现户籍生分数线高、非户籍分数线反而低好几十分的情况,这种情况称之为“倒挂”。
每年一出分数线,总有家长忿忿不平:“离晒大谱,我要这户口有何用”。
倒挂对于学校的整体生源,以及后续参考均产生了影响。从24年开始,改为了设置上限、一起投档的方式。
即原来户籍生、非户籍是分开录取的,;
现改成一起录取,分数为王,非户籍人数不超上限即可。
假设某个学校招生500,非户籍比例10%;
24年以前,非户籍一定要招够50人,不论分数高低;
24年开始,非户籍录取只要不超过50人都合理,只看分数不看身份。
24年的情况明显改善:
更合理的投档,就有了更合理的分数线,对学校来说生源也更均衡。
【各批次录取数据】
今年的节奏更快,四个批次两天发布完。
整体数据如下:
数据参考:
1、第一批特长、第二批名额分配的完成率,决定了回流到第三批的名额有多少(类似于彩票奖池,这期没中奖滚入到下一期);
2、补录看着完成率高,实际上报考人数13386,录取率只有58.25%,还是那句话,能常规走的,那就不要等补录。
风险高(想去的学校未必有补录);
竞争大(不分户籍、非户籍,全市竞争);
收益小(都是高分低录,还不如第三批好好设计志愿);
一句话:相当无数为,看完分差你就知道了(黄色表示分差30分以上);
3、第三批有些数据可以参考的:
全市区属外区完成率54.37%;
外区比例调整为25%的学校(默认15%),利用率74.24%;
黄埔区开元学校、广州实验中学、黄埔苏元学校、二中南沙天元学校、从化区流溪中学5所学校外区计划利用率100%;
5所100%完成,调整25%后利用率远高于全市,再对比本区、外区分数线,“首吃螃蟹”的这些学校已经尝到甜头了(个中原因,大家心照)。
长线来看,可以预见调整到25%的区可能会有所增加,对外区的招生也会是重点工作之一,促进区域流动,不扎堆也是好事,选择性更多。
【热议学校】
先说广外,网传的广外2024年高考情况(非最终版本,上次出来还是2021年),58个中大、20个华工还是很能打的。
广外的争议主要是两个:
1、补录
本身分数线就高,补录不降分的情况下,122个招生计划就都流标了,引发了“是否浪费教育资源”的讨论。
规则内设定(补录不降分)是没问题的,至于这个bug怎么修复是领导们的事情,毕竟匆匆忙忙上第二批,也是五一开放日才流出来的消息,看看明年的政策吧;
2、高考成绩
广外人数比较少,加上之前不用参与名额分配,于是乎各种率的统计都是顶尖的(什么211过线率、中华过线率、7班985率等等)。
参考拳击比赛的重量级,今年200多不到300的毕业生,可以跟计划相当的学校横向对比一下,比如说铁一、花雅;但是说跟七八百人的学校,比如说二中、省实这些对比,体量都不在一个级别,你跟人家比率,人家跟你比人数...
24年扩招后接近500的规模,跟执本、雅本、东平这些体量相当,而且大家都有名额分配,对比起来也更直观。
然后是广雅、番铁、南武等学校,分数线上较往年跌了一个梯度线,其实不用太担心分数线的影响,原因是生源构成稳定,整体影响较小,分数线低可能是断层的因素,顶多是影响特控率,但是说实话大家都是90%以上的话,92%和95%其实相差也不大。
再说了,考虑雅、铁的学生,没几个是盯着特控率的,看985、看211,所以不用担心会影响这些学校对外的评级,该是前几所还是前几所。
你看21年“翻车”的省实、华附、七中,24年高考都不错,说明分数线对上层结构稳定的学校,影响很没想象的那么大的。
当然了,类似“当年分数线排名滑铁卢,如今高考成绩斐然,体现加工能力”的论调还是少做了,骗别人可以,别把自己骗了,当年找补的言论要是翻出来,大家都尴尬。
一年分数线低,影响三年名额分配控制线,如果多录取一些不够分数线的学生,那就辛苦学校多抓整体,搞好分层教学了。
【给新高一的建议】
由于篇幅的原因,关于中考总结的,没办法详细讲,预计下个月会专门开个系列讲座,新初三可以留意一下。
再说新高一,刚录取完有时间,对高中生活充满期待,对高考内容求知若渴,罗老师给出几个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1、忘掉中考分
一句话,分数够用就行。760和740的差别也没有那么大,都是第三批任选的分数。740和720会有一些差异,同样是相差20分,720的选择面少了一些。
至于中考、高考分的换算,理论上是市排名XX约等于省排名XX(高考是全省的竞争),至于什么时候知道自己的市排名,得等到高三零模才知道,毕竟在这中间都没有全市的联考。
至于拿到什么条件、进什么班,说明初中学得好,跟高中是否学得好,并不能划等号,不信的话第一学期期中考以后回来看这篇文章。
2、了解选科规则
进去是什么班重要,毕业在什么班更重要。大家所看到的蹭饭地图,毕业班跟高一入学的那批人,重合度并不是100%(有些可能只有50%)。
选科分班是一道分水岭,经过这一轮还能留下来,才算是一颗心落了地。也有学校多次洗牌的,动态调整最高战力,还得继续保持不松懈。
要知道“并不是去了XX班能变厉害,而是厉害的人才能进XX班”,逻辑别搞错了。
因此选科分班看哪几次考试,权重多少,看哪些科目,是一学期还是一学年。这些重要的因素都是接下来努力的重点,毕竟初中刷题那套在高中不管用,科目多了,题目难了,刷不动只能选择性投入。
学业考试的科目,如果不是为了综评,差不多就行了(全省PK给等级)。
3、大学目标设定
定目标是为了圈定范围,有的放矢。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修正目标,从而对自己的水平有个大概的认识,定太高了容易放弃,定太低了则不利于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学校的录取方式、专业设置、选科要求等等,也是学习高考的途径之一,从结果倒推自己需要准备什么。
也可以通过蹭饭地图了解XX班往年的整体去向,虽说选科分班不是百分百保留原班人马,但是至少也能留个六七成。如果低于六七成,学校选人的标准可能要调整一下了。
4、初高衔接
了解教材的版本,比如说物理是粤教版,为什么是粤教版。
主干内容上基本一致,区别主要在于粤教版多了一章“家用电器”,这章不重要。
风格上,粤教版更多侧重与生活的联系,搭配有更多生活的情景。以及有更多的研究性实验设计。
粤教版的风格和广东卷也是一脉相承的,广东卷喜欢试题结合生活情景(PS:语数英是全国卷,其他六科都是广东卷)。
提前预习和学习高中的内容,对于目录内容、整体难度和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也是快速融入高中生活的方式之一。
最后说一句,不管之前拿了什么承诺,考得怎么样,都过去了,为将来考虑才是重点。
希望中考不是你的人生高光时刻,而是引领走向下一个高光的阶梯。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