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志愿填报结束,新初三的活跃度暴增,各种加群、关注公众号,休假归来趁着这个时间点,跟大家聊聊,主要是思路为主,每个人想去的情况、择校观都不尽相同,没办法完全抄作业。
1、关注参考科目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参考科目不是有手就行吗?轻轻松松考个5A回来。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直到这一届陆续有翻车的案例:
A同学信息拿了D,看着名额分配的好学校,填不了;
B同学美术、音乐拿了C,看着想去学校的自招(要求4B1C),报不了;
......
要知道这些科目,想拿到高分,其实是不难的。一方面是难度一般,跟着学校,课外再练练就差不多;另一方面是等级的划分是按照全市百分比的,以A25%为例,参加的毕业生越多,产生的A就越多,至于B(35%)也就是达到全广州的前60%即可。
虽然不难,但是该提醒的还是提醒,不要因为简单就不重视,不要因为不算入文化分就不好好准备,生物、地理翻车的少,其他三科科就不好说了。
求上得中,目标定位5A,即便是考到5B也够了(22年、23年中考,自招要求最高就是5B)。
2、把握好期末统考
期末考的作用有几个:
大部分区是区统考,这是一场关于全区同一套卷子、同一个标准改卷的PK,成绩在区内通用(通用划重点,要考的),咱就是说,你想去的高中如果在本区有初中,你报个分数他能不能评估?
也相当于为摇二代评估、定位提前做准备(结合摇一代考出来的中考成绩);
除化学外,其他科目跟中考的无异(不算口语满分600,算口语满分630),算上化学的90、体育的70、物化实验的20,就构成了中考的810分。如果不算化学都没优势,算上化学可能也拉不回来;
初二学的数学知识点,是中考、选拔考试的数学压轴题的主要考点,所以初二数学学得好,对于后续的备考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二次函数、几何中的相似全等、以及这两者的结合。要知道选拔考试基本上都不超纲的,难就难在灵活(题型、时间、复合);
3、暑假的学习和总结
一方面是预习,比如说新学科化学,课本总得看看吧,免得开学懵圈,还有一些科目的新课,暑假可以进行提前的预习,为新的学期做准备(区统考的考试范围);
一方面是复习,针对初一、初二的知识点做一些小的复盘(公式、考点、推算等),有些学校选拔考喜欢出初一、初二的概念和公式(甚至还有出小奥的),遇到了题目不是不会做(毕竟学过),但就是一时间想不起来,做起来费劲。
至于总结,主要是参考23届中考的经验,按照官方给的时间点,自招考核在6.24左右,自招考核分在6月底公布,7月中旬放榜、录取、注册。
这里面的门道是,了解自招的题目、形式和难度,了解不同学校的选拔方法,以及新政实施以后的分数线、学校热度等。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结合24年的变化,24年可能的变化是非户籍的投档变化(倒挂更难)、郊区的外区最大比例增加(更多保底)。
4、集团是福利也是羁绊
XSC的时候喜欢选有集团的,因为有机会直升、内签,这是集团高中不强或者没有集团高中的高中所享受不到。福利的背面也是一个羁绊——没选上或者给的条件不好或者有别的想法,这就意味着很被动了。
每年到了择校、填志愿的时候,劝得最多的就是那种“我在XX初中,为XX高中而生”的家庭,不管分数够不够都要填一志愿,哪怕掉下来也能接受,甚至有些家庭会因为这个原因,选择集团的其他高中(哪怕还没成绩,哪怕路途遥远),仅仅因为“校服长得一样”、“都一个团队出来的”。
集团虽好,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做选择,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先去外面看看,对比完以后还选,说明是真的喜欢。这就好比说,三年只看到一个广告,你觉得广告好,是因为持续性、周边的影响。
是否真的好、真的合适,还是要对比一下,毕竟宣传的时候不用负责(XX人上XX学校、XX分大担报),最终承担的还是这个家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