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7月底本科录取结束,8月新高三也迎来了开学。
对于新高一到新高三,最关注的数据是定位——即学校的整体情况、高阶数据(排名对应能去什么大学等)。
近期高三开学也拿到了一些数据、录取情况,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下广州头部高中情况,单开一页——物理篇。
高考喜报,学校对外公布是整体为主,即省前100、省前1000、中华过线、600分以上人数等,考虑到高考物理类的专业选择更多、同一所学校录取位次更低,加上一些学校文理差距大(去掉历史类的情况,对整体数据影响比例很小),所以斗胆做了拆分。
【参考标准】
先说参考标准——
头部学校的生源结构是橄榄型的——两头尖,中间粗。
一、特控线
前几所特控率普遍都在95%以上,特控线的2024年的省排名在96443。
按照网传的广州排名:广东排名=1:7的标准,理科特控线对应的广州市排名大概在13500~14000,这个对头部的孩子来说,太容易达到了。相信考上前几所的学生,目标不会只是特控线(能选的院校也不多)。
也不会有学校去追求100%的特控率,需要考虑生源(特长、名额分配等)和产出问题(师资等资源有限)。
所以特控率不纳入到参考的指标。
二、中坚力量
其实就是前50%的水平(中坚力量),无非就几个指标。
中大、华工过线人数;
600分以上人数等;
暨大、华师过线人数;
这也是大部分人关心的,清北太遥远,关注省内那几家会更实际(广州仔女出了名的不爱出省)。
物理类600分以上人数近几年变化不大
至于中大、华工,最低位次这几年也是相对稳定的(22年除外)。
三、顶尖生源
清北、华五、港校(含合作办学)等,代表了学校的顶尖水平;
虽然清北离大部分人都很远,但是对于顶尖的学校来说,清北就跟原子弹一样,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而且多多益善。
清北的录取一般来说包括几个方面:
竞赛保送;
攀登、领军等;
强基计划(含破格);
高考裸分(省前100);
高水平运动员等等;
以23年华附为例,29个清北(不含海航等)的构成:
可以看到物理类考生是绝对主力。
同样的还有华五(特别是中科大)、港校(港校面试入围分不低,合作办学的提前批分数高)。
【特别说明】
一、看人头,不看率
本质上就是全广州顶尖生源,21年各个学校招到了多少,然后最终的出口怎么样。
录取不是按率录取的(非随机),分数、排名达到了才能录取。
所有学校默认高进高出,中进中出,至于所谓的“加工能力”,没办法下定义(什么是加工能力),也没有指标去衡量(各生源结构参考什么指标)。
像下面这两种直接劝退——
举个例:我邻居/亲戚/朋友,当年XX分进去的,现在去了XX(某985),对学校赞不绝口;
分不清层次:XX学校当年录取分仅为全市第X,如今XX(某项数据)全市第X,低进高出的宣传。
二、不看当年分数线
所有只谈分数线,不谈当年入口分层的宣传都是耍流氓。
不信看数据
1、2018年执信668
分数线668,第一梯度线上录取占比91.34%(686分),高分段130多人(全市1544名);
2、2021年华附702
分数线702,录取平均分726.9(全市排名前2000),750以上华附独占20.8%(全市240人录取了50人,含状元)。
分数线影响的是尾巴的部分,比如说特控率、本科率。
没有哪个学校的高考主力是低空进来的学生,这也不符合认知规律。
下面公布一下24年高考,物理类的各梯队学校。
【第一梯队学校】
入选学校:华附、省实、二中、广附
入选理由: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在全市占有优势——
高考高分段,物理类省排名前100人数;
在省前1000、2000、3000有不错的表现;
华附往年省前1000名76人左右,其中物理类60人左右;
省实今年没有看到数据,结合前几年数据来看,在55人左右;
二中今年物理类省1000名是42人,省3000名是112人;
清北+华五录取人数全市占优;
四校的清北录取人数,华附32,省实21,广附15、二中11。
清北+华五的数据:
华附-仅最强的3个班(1奥、2奥、5强基)“清北+华五”录取就接近70人,算上其他几个班,还有未公开的3班,70+妥妥的;
省实-南山班(1~4班)“清北+华五”录取人数53人,未含格省班,即格致+省班(最后一届)。
格省班公布的有8、15(缺6、11、16),补充以后是59人,算上另外3个班,坐6望7不是问题。
二中-物理类“清北+华五”录取39人(集中在4个物理应元),对比起华省的特色班设置,二中物理类14个班仅分两层(4应元+10平行),4班、10班这两个平行班能去到浙大、南大,足以说明平行班的尖子厚度;
广附-物理类0~4班,“清北+华五”录取43人,全校的数据(文理合计)是54(15清北+39华五);
物理类中大过线人数200+,600分以上人数占比65%以上;
中大过线人数,省实往年在40%+(全校),拆分理科超过40%;
华附有个参考的数据是260名左右;
二中有个参考的数据在280名左右;
广附没有数据公开,理科应该在200~230;
至于600分以上占比,按照全校的数据来看,华附75%(拆分后,单独理科高于75%),省实80%(拆分后,单独理科高于80%),二中每年500+(拆分后,单独理科高于60%),广附超过60%(拆分后,单独理科高于65%)
第一梯队的学校的共同点是:
招生工作良好
1、华附省实招生覆盖全省,广附二中分数线坚挺;
2、留人成功,自家初中部生源优秀,并且绝大部分留在了本校;
综合突出/竞赛突出
1、华、省属于两者兼有,综合生和竞赛生分开招生,培养路径也是各有特点,竞赛后转综合的也有规划;
2、广附综合对比其他三校不算突出,但竞赛加成效果显著(参考清北、华五数据);
3、二中用家长的话来说就是“水磨功夫”,靠着综合全面+微弱竞赛挤进来的第一梯队,对比起其他三家竞赛圈人、竞赛脱产,二中的竞赛是录取以后才报名、上课、加考选出来的,强基竞赛班也只是保留一学期/一学年,选科分班打散到各个班级。
【第二梯队学校】
入选学校:广雅、执信、六中
入选理由:
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在全市占有优势——
1、物理类中大过线人数在150左右
参考各学校新高三开学给的数据参考,这三家的物理类中大过线人数在150左右(有些内容不适宜放上来);
2、物理类600分以上占比超过55%
一般来说,三校的600分以上占比在50%左右(文理科合计),但是单独拆分到理科,55%以上是基本操作,甚至接近70%都是可能
PS:六中2024年600分以上人数355(文理合计)、执信55%;
3、中华录取人数在100+
24年执信中大+华工录取合计143人;
24年广雅中大+华工录取合计119人;
24年还没看到六中的信息(参考23年是114人)。
第二梯队的学校的共同点是:
招生积极主动/有一定规模的子弟兵
初中的布局来看,广雅和六中是体量比较大的,并且输出也比较稳定;
招生方面,执信和六中都是出了名的积极主动(尤其是前者,懂得都懂),好学生就这么多,你不下手就去了别人那里了。
对招生办来说,每年都跟打仗一样,打赢了可以休息小半年,然后再进入到下一个周期;
中坚力量足够
40%~45%的985过线率;
60%~70%的211过线率;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够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去中大、华工的,能去暨大、华师也不错,橄榄型分布的中间才是主力。
整体的情况来看,这三家中大过线人数是差不多的。
到了华工过线、华师过线、特控过线等,六中比起这两家会稍微逊色一些(5%左右),这个也跟招生力度、招生政策、招生侧重点有关。
【广外】
先说广外,网传的广外2024年高考情况(非最终版本),58个中大+20个华工还是很能打的。
没放入到第一、第二梯队的原因有几个——
1、毕业生的体量不同
体量这个差异是比较大的,跟招生计划、招生批次有关。
两三百人的体量,对比六七百人,怎么对比都不太合适。
不过这个问题在26、27年应该有所改善(23、24分别扩招),27年体量会提升到470+(对标执本、雅本,以及新开的华附知识城、省实东平)。
2、头部数据的对比
清北+华五的数据,比起第一梯队有差距;
中华过线和录取,比起第二梯队也有差距。
正如前面所说的,录取分数线不代表整体的实力,每年最高分的广外,除开自己的子弟兵外,还能抢到多少高分像750+的外校生源,不能直接用“录取分最高,高考不是最高”来描述,这不客观。
换个思路来想:
前几所初中的头部,为什么不留本校高中或者去其他市属,要在第一批、第二批报广外?
其他区属或者没有高中的初中头部,为什么不去拼名额分配,要去第一批的广外?
这个理由还是欠缺的,所以还是先从内部留人开始吧,花香蝶自来。
【铁一】
至于铁一,体量方面两个校区加起来也有600多人,从高考数据来看,600分以上人数接近1/3,去年是213人(1/3),距离物理类55%还是有些差距的。
此外从中华的录取来看,22年是72人,23年是65人,24年还没看到贴出来,估计不会相差太远,距离中华录取100人的门槛还需要加油。
其实铁一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方面虽然校区多,生源也不错,但头部尖子未必都能留住,去前六所的也多,尤其是排名A的。
哪怕是一模不统考(除越秀外),也没有留下来很多,反而因为无法中考定位,转头求稳去了仲元。
另一方面对外活动的方式,不管是积极性,还是条件,其实都不太够吸引(今年减少了流程,但是条件也“减配”了)。
比起广外,人家好歹还有个批次提前,对吧?
【一些答疑】
1、为什么不提新校区
24年只有广雅花都校区有高考,网传600分以上100人,占比不到1/3,更别说中华过线的数据了。
25年是天执、白铁首届,27年是华附知识城、省实东平、六中从化首届。
现在是24年的高考成绩对比,未来的事情未来再对比。
2、为什么不对比港校、港校(合办)、人大、南科大等数据
因为规则主要是看过线的数据,外加一些竞赛的加成。
过线,指的是有多少人达到了门槛,至于怎么选择纯看个人。
以2024年的理科650分为例:
够港科大的面试入围;
够港科广的提前批录取;
也够南科大的综合评价;
也够南医大的临床八年;
也够华工的计算机实验班;
还够西北工大的航空航天班;
......
所以基本上数据均以过线为准,考成怎样就是怎样。
即便是录取的,也是考虑了竞赛+综合加权的结果,能去华五的强基,一般也不会选择上述的院校,即便有影响的比例也不会很大。
利益相关:
没有,纯粹就是拿到一些数据,想着抛砖引玉(欢迎后台爆料)。
以上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学校建议或者推荐(高进则高出),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跟招生相关),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合适的、匹配的才是最好的。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