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明 章立聪 杨宏宇 史雨洁
中国台湾地区寿险业发达,保险渗透率曾十余次位居世界首位,其在低利率环境下的诸多变化尤为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台湾地区寿险业的发展,发现低利率环境下负债端利率的及时调降是寿险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下发了《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虽然当前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暂未达到调整时点,但年内调降或是大势所趋,预计今年保费收入仍将在2.5%保单的抢配行情中持续高增,综合来看这将对债市具有较强支撑。
▍高速发展的台湾地区寿险业。
台湾地区寿险业以其高保险渗透率闻名,曾多次位列全球首位。长期以来,寿险保费增速显著高于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这推动了资产快速积累,确立了寿险业在台湾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台湾寿险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台湾地区寿险业历经萌芽阶段(1945-1985年)、开放期(1986-2000年)、成熟期(2001-2018年)和危机期(2019年至今),期间行业发展从快速发展、引入外资到外资大规模撤退、保费收入负增长。
▍陷入负增长的台湾寿险业背后是经济增长放缓、人口持续老龄化。
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从经济腾飞到增速回落的过程,2008年之后台湾地区实际GDP平均增速仅3.10%。与此同时,人口总量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从利率走势来看,在经济增速中枢不断下移的背景下,政策利率和市场利率同步走低。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下,台湾寿险业收入陷入负增长困境。
▍在利率下行期,台湾寿险业负债端产品结构、渠道和成本出现变化。
产品结构方面,人寿保险占比下降,疫情后健康保险占比持续攀升。投资型产品占比则受资本市场景气度、经济发展大背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呈现出阶段性抬升态势。销售渠道方面,监管放宽允许银行开展保险业务,叠加寿险公司自有代理人渠道收缩,银保渠道逐渐兴起。银保渠道的迅速兴起主要因为银行自带大量储户,并且利率调降背景下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增加,同时银行也有动力发展银保业务,由此银行通过将储户快速转化为保险新单客户实现业务增长。负债端成本方面,预定利率下调,负债端成本压力得到放松。
▍资产端,台湾寿险业加大海外资产配置以应对利率下行带来的利差损危机。
利率走低带来的利差损危机之下,监管逐步放宽了对境外投资的限制,这为台湾寿险业扩大海外投资提供契机。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债券,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其利率长期高于台湾当地水平。通过加大海外资产配置,台湾寿险业的投资收益率稳定运行于十年期政府公债利率之上。
▍对中国大陆寿险业的启示:
1)优化负债端产品结构,提升寿险公司盈利质量。台湾地区寿险负债端最大的问题在于保障型产品占比过低而储蓄投资型产品占比过高,不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挣取死差益,且利率风险较高。我国大陆当前寿险业负债端中也存在传统寿险占比过高的问题,保险行业需要回归保障。
2)弱化银保渠道的理财产品属性,促进保障型业务扩张。台湾地区银保渠道主要销售储蓄投资型险种,银保渠道的扩张进一步加速了储蓄投资型业务的发展。我国监管近期进一步放开了银保合作,银保渠道有望进一步扩张的情况下,应促进保障型产品在银保渠道的销售。
3)把握出海投资的机遇,配置海外资产获取稳定收益率。美债利率高位运行,海外资产配置性价比上升,我国大陆寿险业可通过配置海外资产获取稳定收益率。
4)寿险业稳步发展需资负两端协同努力,但关键或仍在负债端。投资收益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净利润稳步迈上新台阶,这进一步印证了负债端对寿险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我国大陆寿险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应高度关注负债端的变化,优化结构,确保行业的可持续增长。
▍保险预定利率调整的影响:
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业内下发了《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公司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通知》指出,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召开会议,结合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市场利率变化和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情况,研究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有关事项,每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按照“连续2个季度+2个月”原则切换新老产品,当前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34%,尚未触发25bps差距的临界点,但年内触发或为大概率事件,预计2.5%保单的抢配行情对保费收入增长有较大利好,负债端成本的调降预期也有望为资产端配置打开更多的空间,对债市有较大利好。
▍风险因素:
我国经济数据超出市场预期;货币政策大幅收紧;险资负债端利率未按预期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