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演讲中说到:“聪明的人,看到历史就会觉醒;善良的人,看到真相就会觉醒;无知的人,需经历苦难才能觉醒;而愚昧的人,到死都不会觉醒。”
觉醒是什么?是呐喊,是批判,是认知,是力量,是文明,是进步,是升华,是解放,是希望,是人生……
启蒙就是这么来的,这是需要时间、空间和自由才能滋生。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剧烈变革的时期,大约从1910年代到1940年代,这一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爆发的时期。
○ 聪明的人,看到历史就会觉醒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哲学、科学和社会思想,他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中国社会的落后。这些“聪明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理解历史的进程,从而觉醒并寻求改革和革命的道路。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觉醒的过程,胡适本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胡适在留学美国期间接触到了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回国后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和语言文字的改革。
钱锺书作品《围城》中的方鸿渐,虽然他有些懦弱,但他受过高等教育,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可以看作是一个对历史有觉醒意识的文学人物。
○ 善良的人,看到真相就会觉醒
这一时期的许多人士,由于他们内心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当看到社会的不公和国家的危机时,会激发他们的良知和责任感。这些“善良的人”在接触到真相后,往往会产生改革和革命的愿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通过文学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从而唤醒了人们对真相的认识。他的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都展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巴金《家》中的觉慧,是一个善良的年轻人,他通过亲眼目睹家庭的衰败和社会的不公,逐渐觉醒并寻求变革。
○ 无知的人,需经历苦难才能觉醒
在社会大变动时期,许多人可能由于教育水平有限或者信息的闭塞,对国家和世界的认识存在盲点。这些“无知的人”往往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的苦难,比如战争的磨难、生活的困苦,才能唤醒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进而可能促使他们寻求改变。
无数革命先烈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不公,这些经历促使他觉醒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余华作品《活着》中的福贵,他经历了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相继去世等苦难,最终觉醒,从一个地主家庭的纨绔子弟变成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
○ 愚昧的人,到死都不会觉醒
愚昧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和保守思想造成的,这些“愚昧的人”可能对新的思想和变革持有抵触态度,他们坚守传统,不愿意接受改变。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部分人可能因为缺乏适应性和变通能力,而难以觉醒。
在封建社会,许多守旧的官员和士绅,他们坚持封建礼教,抵制改革,如晚清时期的一些保守派官员。甚至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有了觉醒的意识或行为,而到了晚年却变成顽固派和保守派,甚至还娶了一大堆妻妾,如康有为。
曹雪芹作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虽然最终放弃了世俗的生活,但贾政作为他的父亲,坚守封建礼教,直到小说的结尾都未能觉醒,可以看作是一个愚昧人物的代表。
社会变革剧烈的时代,不同的人基于各自的背景、教育和经历,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状态,人们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和方式而觉醒或不觉醒。这些人物的经历和选择,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也是一个复杂社会在转型期常见的现象。
不同人群在面对历史、真相和苦难时的不同反应和觉醒程度,取决于其认知水平。这些则来自不同的个体背景差异、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
认知水平决定了个体如何理解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正确的认知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可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但要知道,认知虽然是重要的,但最终行动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个人可能拥有很高的认知水平,但如果缺乏行动力,其命运也可能不会有太大改变。
不可忽略的是,认知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一个信息丰富、开放的社会中,个体更容易获得正确的认知;而在一个封闭、信息受限的社会中,个体的认知可能会受到限制。
最后说句俗话:心不死则道不生,欲不灭则道不存,身不苦则福禄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
所有大彻大悟之人,都曾经历过无药可救。
防失联、互动交流请加微信号:simbajn
备用号 敬请关注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