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系列(03)
如果你不能对当下的一切感到满足,那么纵使你拥有全世界,你也不会幸福。——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当一个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他对这类刺激的免疫力会大大提升。与此相对应,当他第二次面对某件事情的刺激时候,第一次大的刺激会让第二次的小刺激变得微不足道。草鸡蛋一块钱一个涨价到两块钱一个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价格翻倍难以接受;而原本6888的电脑涨价到6999元,我们却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这就是贝勃定律,这个定律的有意思之处在于,它可以推断出一个与幸福有关的铁律,那就是:“得到的越多,感受到的幸福就越少”这样的幸福递减律。同样是一个馒头,带给饥肠辘辘的穷人和衣食无忧的富人的幸福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俩得到的幸福值并非因相同物品而雷同,而双方的幸福感受度、敏感度也完全不同。
当很多人处于人生半山腰以下的时候,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收入就会让他兴奋不已,这个时候有个跟他条件差不多姑娘愿意和他结婚就会让他感恩不已;而当他人生逐步登顶、自身条件和生活资源逐渐进入优越状态的时候,他的欲望值也会水涨船高,对幸福的感受力则变得迟钝——1980-1990年代,成名和发财的人流行中年换老婆,也是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幸福依然在周围,可很多人不再能够感受到她,因为内心失去了对它的感受力。在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社会,人们在水涨船高的社会民生和生活保障加持下,对获得和幸福的感知敏锐度却会日渐钝化,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抱怨、不满和牢骚。
面对身边人,我们总是对幸福期待过多,别人可能付出了很多却被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实际上自己可能也付出了不少,但未必能够做得很好很到位。关于幸福,有八个残酷的真相:
一、习惯性忽视。当人们经历了较大的刺激后,对随后的较小刺激变得不敏感,甚至可能完全忽视。这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给予大量的帮助或爱,对方可能会逐渐习以为常,不再感激或珍惜。
二、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贝勃定律说明,过多的付出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有时候,付出得越多,对方越不觉得珍贵,甚至可能产生依赖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三、感恩的缺失。当人们习惯于接受某种程度的关心或帮助时,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感激之情会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对亲近的人的善意行为视而不见,却对陌生人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已。
四、刺激阈值的提升。贝勃定律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相同强度的刺激的反应阈值会提高。这意味着,为了获得相同的感受,需要不断增加刺激的强度;这也很残忍地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了新鲜感,爱情或婚姻很容易丧失持续性。
五、给予和接受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在人际关系中,保持一定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适度的给予和接受可以帮助维护双方的感激和珍惜之情,避免过度依赖或忽视。
六、稀缺性的价值。物以稀为贵,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度的稀缺性可以增加感情的价值,让人们更加珍惜和感激;而太容易获得,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七、自我保护意识。在给予他人帮助或爱时,要意识到可能产生的依赖和忽视的风险。不管是面对什么人,适度的保留可以帮助保护自己的情感和利益。
八、感知与现实的差异。贝勃定律揭示了人们的感知可能会受到之前经历的影响,这可能导致我们对现实的判断出现偏差。因此,了解这一效应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价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
这些真相,说明了情感感知与行为行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更复杂的,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幸福度感知。
以高福利著称的北欧国家,一直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向往的地方。但北欧有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抑郁症比例很大,而由此带来的自杀率特别高。当然,这种现象的造成有哲学、宗教、气候等多重因素的结果——可能我们很多人觉得面对各种公费和免费,这是一种生在福中不知福。但实际上,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北欧很多人会有一种“习得性无助”,生活和思想很容易陷入绝望的灰色。
跟我们对比,也许很多人很多年前就会发现,放牛娃、搬砖、送外卖快递的人很少会得抑郁症,他们生活艰辛但斗志昂扬。实际上,我们这种现象也只停留在很多年前,当前受就业、债务和生计压力的影响,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高达9500万人,一半为在校学生;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超2800万人。
国内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9万,每年有200万自杀未遂者接受医学治疗,自杀已成为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应该是2020年左右的数据,近三四年的无法获知)。我们与北欧的差异则正好相反,缺乏福利保障甚至生计都在发愁的底层群体(也包括部分精英阶层),以及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群体,对未来的忧虑及自己的心灵层面存在更大的问题。
这种低水平的生活状态,所产生的心里疾患和自杀率,实际上是对幸福度的渴求未能得到满足而陷入过度的敏感,对未来也充满了绝望的灰色。如果说,北欧的幸福敏感度钝化来源于“习得性无助”,我们的问题则出在“贫乏性无助”,这对民生保障来说,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普世性兜底都没能做到的时候,不该妄谈什么“知足常乐”和幸福度。
幸福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感受,能够获得多少幸福,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敏感度。这话本身没毛病,当生活达到某个水准的时候,人的精神需求就会被排上议事日程,这也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相对高级阶段。有句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也要知道,不能光着屁股、在穷得要饿死人的时候胡扯什么幸福和精神需求,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工作是解决温饱、让日子过得更好。
通过贝勃定律,我们怎样才能保持对幸福的敏感度,从而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呢?
○ 感恩和珍惜现有的幸福。意识到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感受,我们应当对现有的幸福保持感激,珍惜每一次微小的快乐,避免因为习以为常而忽略它们。
备用号 敬请关注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