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禾医疗从2021年12月13日上市至2024年3月22日,2年3个月的时间,股价从15.8港元跌到1.07港元,市值从83亿港元跌到5.75亿港元,跌幅高达94%。而公司仅现金存款已经是6.2亿元,公司也没有大笔的有息负债。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祖龙娱乐身上,2020年7月15日上市至今,市值从159亿港元到10.4亿港元,跌幅94%。而公司账面现金有14.34亿元,比市值高50%。
……
为什么有困境但没有反转,成为港股市场新消费公司的典型特征?
简单的用“市场因素、消费降价”来给新消费公司下定论是简单粗暴的做法。
本文以雍禾医疗为例,探讨这些公司的原因和可能的动机。
风险说明:本文只是对符合此类型的公司作为逻辑推导,并不意味着雍禾医疗真的如此,本人也不持有本文提到的多家公司股票。
1、利润表崩盘的背后
雍禾医疗2022年和2023年大幅的业绩亏损,甚至是23年比22年还要多的多。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后周期时代,消费者的消费特征发生变化,之前的粗暴推广的方式并没有取得有效效果,但诡异的是公司在持续做大规模的推广。另一方面是:公司在22年和23年新增了一些的新门店,对应新增的设备和人工,搞逆势扩张。
于是公司的业务陷入了某种负循环,已经的投入产能利用率不足,为了更高的产能利用率就去打更多的广告,打了更多的广告但客户没有来,反而导致的亏损更多。
这有点像一个赌徒,陷入了尴尬的负向循环。更多的亏损导致消耗了账面的现金,于是股价开始负循环。现金持续流出、上市公司的价值并没有增加,市值的下降导致退出港股通等问题,流动性进一步收缩。
可以说,逆势加产能,玩的好是老板英明,玩的差是走向崩溃。但目前的情况是寄希望于营销的增长方式陷入了困境之地。同样的情况发生在Keep这种公司上。
管理层的蜜汁操作有种想把账上的钱努力花掉的感觉,也许是为了把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如果行业的供给端门槛没有那么高,以很大的代价把竞对卷出市场后,如果公司开始回到正常的盈利状态,竞争对手又会再次回来。于是,持续的无限战争。
了解港股市场的朋友都知道,由于港股市场的形形色色、各种冰山下的问题,我们无法得知事实的真相和全貌。
2、大股东是否有可能在底部以私有化的方式退市
在当前的情况下,大股东是否有动力去做私有化呢?
我觉得是有。一方面是这些公司当前的市值本身不大,需要的钱没有那么多;另一方面是管理层和普通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真实业务的价值判断会更准确,以及未来提升的空间。
如果一个管理层有动机花一大笔钱(撸走其中一部分),然后把公司股价搞崩,择机找钱把公司私有化,这也是一个符合有些人利益的做法。
问题的关键可能是权重的机构投资者,是否形成利益的合谋。这个很难从外部判断。
换个角度讲,管理层的诚信、不是骗子很重要,越底部越重要。
总结以上:
二级市场一方面是业务和财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益和博弈的问题。投资者需要让自己处于形势更有利于自己的状态,要和主要的利益人是同一战线,而非对立面,否则大概率就成为了炮火和韭菜。
最后,脱离利益和业务谈估值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一部分公司和业务才有资格谈估值。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个人的观点和推理,没有事实或证据证明以上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