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与央企的合作基本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是SAP灯塔计划的第2个阶段,也是SAP中国市场战略的第三阶段。
灯塔计划
1995年SAP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企业对ERP基本还没有概念。面对这样的一个环境,如何打开中国市场,是SAP公司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因为这个是一个空白的市场,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市场。因此,SAP决定首先那些已经接触过国外先进管理,或者是那些在中国各个行业发展的最为成功的企业,让他们首先成为SAP用户,获得SAP的帮助,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大的提高。
出于这样的考虑,SAP决定将业务发展方向定位在中国的高端企业。“灯塔计划”也就应运而生,选择每个行业的领头企业为目标,推介SAP系统,树立灯塔让他们照亮所在的行业。由此为后面长远的市场做铺垫。
SAP选中的第一批“灯塔”都是跨国公司,如一汽大众、宝洁、柯达等。对于这些公司,SAP几乎无需销售。
SAP中国市场战略的阶段性(与SAP中国的销售策略步调一致)
第一阶段(1995-1997)
产品本地化,设立研发中心,同时为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提供服务。
第二阶段(1997-1999)
确立“灯塔计划”和“种子计划”。市场对象是中国的各行业的领先企业。像联想、海尔、长虹、乐百氏、红塔等企业市场化较高的企业。与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中国的企业管理人才,探索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国的应用。
第三阶段(2000-20001)
扩大“灯塔”范围。目标针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大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如中远、中石化等传统企业。进一步扩大本地研发队伍。
第四阶段(2002年之后)
走向中小型业务市场。产品,人员,组织,咨询服务在扩展,进一步本地化。在中国设立全球中小企业解决方案研发中心。
WTO迎来的转机
业界有一种说法:没有SAP和Oracle就没有中国的ERP市场。2001年10月《计算机世界》封面报道“SAP的中国苦旅”,用“苦旅”两个字来形容SAP开始进入中国的头几年再合适不过。
题外话:《计算机世界》作为国内唯一一份中外合资报纸,它见证了中国IT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中国IT史,半部看计世,经历了41年的历程后,此刊也倒掉了。
那时候的中国客户只肯为硬件付钱。因为购买机器可以生产产品,利润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貌似也没太大改观。
一些国际ERP厂商在90年代初也进入中国市场,但都没有非常成功地把ERP的价值带给中国企业。
SAP随着灯塔计划,种子计划的推进,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春风,迎来了高更猛进的进程。
彼时,央企业围绕自身改革发展,主动思考和借鉴西方企业管理的最佳实践,并通过SAP平台进行落地。
已经不记得最早的央企客户是哪一家了,貌似是中化。但业界影响比较大的应该是中石化的ERP项目。
北京安翔桥苇子坑附近有一个中石化党校的分校,业内俗称苇子坑党校。
那时候苇子坑的管理干部学院一般是被石化盈科ERP项目团队长期“霸占”。苇子坑住宿条件一般,不过话说回来,伙食还是不错的。
再后来就是中石油、中海油项目。
当时,顾问之间聚会,除了探讨技术,切磋技艺,项目经验外,再就是讨论哪家央企的伙食好了。那是一段难忘的岁月,顾问们也是沉迷技术,相互探讨,相互帮助。
与此平行的,是SAP在钢铁行业的国企/央企的推进。
随着国家电网SG186项目的启动,以及华能集团ERP的启动,SAP在公用事业/电力行业开疆拓土。
随着中国神华SH217项目的开始,SAP在矿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Oracle,比如SAP赢了神华,输掉了中煤跟有色。
SAP中国与Oracle中国的恩爱情仇,哪天心血来潮了,后面专门写一篇文章。
除了央企项目的四面开花,SAP还开启了西城国税的项目。包括后来金税三期,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展合作。但一切都是那么的欣欣向荣。
通常,SAP与央企的合作历程及发挥的价值分为四个阶段:
1、西学东渐
2、中国实践
3、海外拓展
4、转型创新。
我个人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我认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阶段一:以集团管控为抓手的集团总部的整合
此阶段伴随着国企央企间的并购、整合,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的,小集团大事业部(或大二级公司)等,以及一把手管理意志的贯彻落地,需要通过ERP项目,完成一次管理转型。此阶段典型的名词就是集团管控,业财一体,或者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等。
大多数项目都是在此阶段或者此阶段的延伸。
2、阶段二:满足扩张的集团最佳实践
如何应对高速发展,国内外并购,将自身的管理实践推广到被收购企业。典型的项目就是中石化的财务共享。
3、阶段三:数字化整合再提升
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原来的系统需要升级,管理形式发生了变化,系统架构也需要调整,比如从分散走向大集中。
因此,将升级、整合、新形势下的业务满足为一体。
4、新形势下的再启程
当前形势下,SAP与央企的合作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是SAP Cloud转型造成的,一方面是地缘政治等原因。
但是,风浪越大,鱼越贵。挑战与风险下依然伴随着很大的机会。比如AI的机会,ECC升级整合的机会(阶段三的延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