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县徐沟镇巨商张联辉
文摘
2024-11-07 11:36
山西
张联辉(1813一1892),字耀廷,号煜臣,清嘉庆十八年生,徐沟东南坊人,因排行第六,人们一般称其为张老六,是清代徐沟县的四大富族之一、有名望的乡绅。张联辉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青年时就是徐沟县知名的武秀才。他一生从事商业,头脑聪颖,性格直爽,办事果断,思想达观。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举孝廉方正,并授游击衔,候铨都司。清代绿营兵设游击,职位仅次于参将,都司是军官,分领绿营兵。光绪十八年去世,享年80岁。他的先辈在河南做生意,生意平平。他长大后接替父辈,将生意逐渐做大。在当时河南陈州府的商水县周口镇和项城县水寨,都有他的生意。特别是周口,是豫东南繁华的商埠。张联辉在周口经营有方,成为当地巨商,控制了那里的经济命脉。到光绪年间,在河南的徐沟商人就有两三千人,使“盛”字连号一时称盛,每年汇兑回徐沟的现银就有百万之多。行业有钱庄、当铺、皮张业、茶庄、粮行、油盐酱醋作坊等。张联辉善于经营,在一个地方,他要同时设立钱、当、粮等各行,并发行钱票。人们可以以钱兑钱,以物典当,以粮出售,这样一盘棋经营,搞得行行赢利,利民利商,商家和老百姓都满意。张联辉诚信待人,取得各方信任,生意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成了周口和水寨两地的巨商。清咸丰三年(1853年),捻军在安徽和河南交界处活动,明显地影响了陈州府一带的商业活动。当时张联辉四十来岁,正当壮年,又是行武之人,他看到官兵无力,人心浮动,便主动与周口的商家商量。他说:现在捻军活动,当局难以应对,我们是生意人,需要安定的环境。地方安定,生意才能兴隆,为了保持我们地区的安定局面,只能靠我们自己。我主张兴办团防,捍卫地方平安,让老百姓安定,我们的生意才会有保障。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禀知官府后,由各商号出资,组织部分青壮年成立团防,张联辉亲自充任团长,带领团防日夜训练和巡逻。后捻军进犯周口,因他们防卫得当,两家相持40个日日夜夜,捻军没有攻入,从周口、水寨等处退去,保卫了该地的安全。咸丰十年(1860),清朝的僧格林沁来豫剿捻军,邀请张联辉协助。张联辉率团防随营转战,攻克了捻军驻地尚店寨。僧格林沁向上报功,赏张联辉蓝翎顶戴,按都司使用。事毕张联辉又率众返回周口,继续经营商业。由于他护防有功,水寨将他奉为寨主,周口将他选为商会会长,官衙也对他另眼相看,因此他便掌握了这两地的经济命脉,生意更加兴隆了。张联辉除在河南做生意外,还在家乡徐沟东南坊培植商业网点。他在徐沟的东大街、东后街、东门外开设了各种商店30多个,凡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品,他都经营,既零售,也搞批发。他还开设钱庄、典当行、货铺、酿造作坊、木器业、骆驼店等。自甲午战争后,他在京、津和河南的生意就开始萧条了,民国以后逐渐崩溃。晚年,张联辉从河南返乡,做了许多好事,受到官员和人们的尊重。徐沟城东南面的土地,过去都是老旱地,在他倡导下,修渠打埝,引金水河、象峪河和潇河的水灌溉,旱地变成了水地。县西北乡的郝村和王答村之间,因做堤挡水之事积讼多年不得解决。有一天,张联辉经过此堤埝,他细心察看后,顿然有悟,他想,筑堤是为了挡水,若将此堤改为渠(即蓄水池),水大蓄水,水小浇地,不是可以两利吗?他将此意见告诉了两村,两村都说可行。就这样,这件多年未决的讼事就解决了。徐沟北关外有一座通济桥,是为金水河、象峪河、潇河流水而建造的。过去建柴桥,常被河水冲毁。同治八年(1869年),建砖木桥后不久就又被大水冲毁了。光绪五年(1879年),在张联辉的建议和监督下,造成五孔石桥。桥造成后,在桥头立起两通石碑,其中一通由张联辉撰写。这篇碑文收录在光绪《徐沟县志》内。再一件事,就是张联辉修庙起会之事。王勋祥二次担任徐沟知县后,要以修八蜡庙为民祈福,张联辉利用徐沟东门外的废庙,投资兴建了八蜡火神庙,并购置40亩土地,为春秋祭祀所用。他还就此机会,发起了阴历六月二十三东关火神庙的物资交流庙会,至今这一物资交流会仍在延续。就此事,王勋祥同张联辉撰写了两篇碑文,碑文在八蜡火神庙内,现在庙碑均不在了,但这两篇碑文也收录在光绪《徐沟县志》内,留存至今。张联辉性情豁达,他的儿子叫张修,也是举孝廉方正,曾在河南临漳县任知县。但是他比他父亲死得还早。张联辉没有孙子,他的家业由族孙张腐绞继承了。(作者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