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次访谈围绕超广角全模态影像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展开,青白视角-眼畅家栏目很荣幸邀请到在眼底病诊治领域的权威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陈有信教授进行深入探讨。访谈期间,陈教授详尽阐述了眼底病诊断所面临的挑战,对微清医疗SKY全眼影像平台给予了高度赞誉,着重强调了其在临床实践以及科研中的关键作用,并且对眼底成像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同时也对眼科医生在技术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讨论。此次访谈为我们深入探究眼科影像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特别一提的是,在访谈中陈教授提到“我一直对高品质的国产设备持支持态度”,不仅是对国产设备品质提升的认可,更是对国内眼科医疗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信心表达。其深知国产设备在打破进口垄断、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以及提升民族医药工业水平方面的重要意义。他的支持态度体现了其对国内眼科医疗产业进步的殷切期望,激励着更多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为我国眼科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望改变国产设备在行业内的地位,使其在国际市场上也能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本期嘉宾
陈有信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眼科学会常委
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会长
国家防盲技术指导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保健分会会长
中华眼底病杂志副主编
陈有信教授长期致力于眼底黄斑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及眼科人工智能和远程5G眼底激光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发表各类研究论文300多篇。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获“国之名医”及“人民好医生”称号。
Q1
陈教授您好,作为眼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您在眼底病的诊治方面造诣颇深。您在疑难眼底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在眼底影像诊断领域贡献卓越,特别是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诊断和研究中成果显著,推动了不依赖ICGA的无创PCV诊断标准。您和团队还开展了众多关于AI在眼科疾病筛查、治疗预测、眼与全身病关联性、多模态和广角眼底病变及多病种病变识别的研究,且在很多基层场景得到推广应用,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近期也看到您和其他眼底专家关于AI在眼科领域应用的线上讨论,我们都受益匪浅。今天很荣幸能有机会与您探讨学习眼科影像技术的创新及其对临床实践的改变。此次访谈,我们将聚焦超广角全模态影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眼科诊疗的深远影响。
请问在您看来,目前眼底病诊断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1
从国家层面,特别是每五年的全国眼健康规划角度而言,过去我们主要关注白内障、青光眼以及屈光不正等领域。随着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而眼底疾病多为慢性病,面临诸多挑战。眼底病诊断困难,危害极大,需求也相应很大。中国约有 6 万名眼科医生及助理医生,其中眼底病医生大概只有 5000 名左右,远远无法满足 14 亿人口的眼健康需求。基层地区尤其缺医生少设备,很多先进设备价格昂贵,无法普及到较低等级医院,难以惠及更多人群。此外,大城市的大医院虽有设备,但无法满足最高标准需求。进口设备存在垄断情况,存在 “卡脖子” 问题。另外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设备,在图像分辨率、成像范围及动态监测等标准方面都存在缺陷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公司虽已付出巨大努力,但仍无法完全满足临床需求。以上是我们目前眼底病诊断中所要面对的挑战。
Q2
过去在眼底检查手段上存在哪些局限性?这些限制如何影响临床决策和患者治疗?
A2
像北京协和医院这类较大的医院,设备条件虽整体不错,但存在诸多问题。医院很多设备分布在不同房间,不仅占据空间大,病人要在造影、OCT、自发荧光检查、超广角眼底照相等多个检查室区域辗转,导致诊疗效率低下。全国很多大医院都存在类似空间不足和人员拥挤的情况。同时,不同厂家不同功能的检查设备,因扫描角度等多种因素,对病变部位扫描很难一致,无法精准融合,如彩照、造影、OCT 观察同一部位时无法精准对位,这不仅导致医生精准诊断困难,尤其在随诊时,病人治疗后下次检查难以确定是否为同一部位,影响对疾病发展的准确判断。所以,上述提到的人力、物力、空间等问题,尤其是患者在各检查室劳碌奔波,对诊疗效率有一定影响,而且无法精准地对不同模态下观察到的病灶进行拟合。当前这种状态并不理想。
Q3
您如何评价微清医疗的超广角全模态影像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
A3
我一直对高品质的国产设备持支持态度。微清公司在十多年间专注于眼底影像技术的研发。早期国际上共聚焦眼底成像技术多为进口产品,国内在这方面明显落后。令人欣喜的是,微清公司持续投入大量时间、资金和人力成本进行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我见证了它的发展历程,成像角度从小角度拓展到超广角,模态从单一发展为多模态。据我所知,微清的设备能够进行FFA造影、ICGA造影、共聚焦激光眼底照相、自发荧光,甚至能从极小角度观察黄斑区视锥细胞、视网膜血流流速并且实现量化功能,达到了国际水平,做到如此多功能实属不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如今 OCT 在眼底科室几乎不可或缺。微清在近一两年攻克技术难关,将 OCT 嵌入多功能影像平台,即SKY 全眼影像平台。这个平台融合众多影像采集技术,加上 OCT 后,使检查更加完善。既有纵向图像,能呈现平面影像和血管成像,还能展示横截面(cross - section)、抛物面等病变形态,对许多疾病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以及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等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因为有些疾病的关键病变特征眼底造影无法显示,而 OCT 可以。微清公司的超广角多功能影像平台加入 OCT 后如虎添翼,形成了功能强大的超广角影像诊断平台。微清公司付出巨大努力打造出这台设备,令人可喜可贺。
Q4
微清医疗SKY全眼影像平台在您看来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A4
微清的影像检查具有便捷的一键转换功能。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无论是自发荧光、荧光造影、ICGA、红外照相、超广角彩照还是 OCT 等检查,都能通过SKY一台设备,一键操作同步实现转换。对于多数病人,尤其是新病人,往往需要进行多种检查,而在这台设备上就可以全部完成。它既可以用小角度观察细节,又能通过按下按钮切换到广角查看全貌;既能查看平面影像,也能查看截面影像,并且还具备实时动态显示以及视细胞和血流速度测定功能。同时,这个设备能够精准对位,由于造影、 OCT等各类其他检查都在同一台机器上进行,所以针对同一个部位,可以进行对照观察。例如,可以观察病人自发荧光的形态、ICGA 及荧光造影的形态以及 OCT 上的表现等,这对我们理解疾病极其重要。在随诊方面,它的优势也很明显。下次复查同一部位时,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精准地再次扫描并进行比较,从而了解疗效如何。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即便说它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也不为过。当然,临床追求是无止境的,在质量提升方面我们永远不能满足于现状,而要不断追求更好,让产品日臻完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5
您认为,这项技术将对于提升眼科医疗服务质量有哪些具体贡献?这种技术在眼科领域是否会有更广泛的应用,会对整个眼健康行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A5
我认为这台设备的出现为国家争了光,是我国民族医药工业,尤其是设备制造方面的一个突破。以往似乎存在中国人做不出好设备的偏见,而这台设备堪称争光机器。它是眼科领域功能最多的机器之一,希望它能改变诊疗模式,让患者在一台机器上完成多项检查,避免奔波于各个诊室,提升临床诊疗效率。在精准检测方面,由于不同设备,不同厂家,不同系统,图像难以融合,往往需要额外的影像管理系统且可能涉及解码问题。而这台设备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还能节约资源,包括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和国家医保资源,医疗机构也无需购买多台设备,节省了空间、资金以及技术员人力。一台设备由一名技术员操作即可完成多项任务。不仅如此,它在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同时,在疾病影像诊断准确性方面也具有巨大优越性。
Q6
您能分享一两个使用这项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案例吗?
A6
有些疾病仅进行荧光造影可能无法发现异常,而只做 OCT 也难以确定血管是否渗漏,此时就需要将两者结合。例如像 PCV 这种疾病,对于 Polyps 的形态以及水肿是视网膜下液还是视网膜内液,需依靠 OCT 来判断;而 Polyps 是活动性还是静止性以及是否渗漏,则要依靠造影,ICGA 造影是 PCV 的金标准。实际上很多疾病都不能仅依据一种检查就下结论,就像盲人摸象,摸到尾巴就说大象是绳子是不对的,需要全方位了解。不同疾病在自发荧光、ICGA 、FFA、 OCT 等检查中各有特征,通过这些检查才能更全面地了解疾病,一方面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发病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随访治疗,比如了解治疗后是渗漏停止、病灶面积缩小还是视网膜下液吸收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多功能影像平台就能发挥它的价值。
Q7
不仅仅在临床实践中,在科研贡献上,利用这个技术,可开展哪些有意义的研究?
A7
实际上,临床科研对先进设备具有依赖性。若设备难以实现精准对位,数据的说服力就会不足。而若一台设备具备超广角、微观、定量测定以及多种模态影像数据,其精准性和全面性就会得到保障。这对科研具有巨大价值,因为很多眼底疾病的科研高度依赖高精尖设备,设备的进步往往能带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北京协和医院十分重视眼底影像技术在临床科研的应用,受益良多。像微清的SKY全眼超广角影像平台,相信能发挥良好作用。我们科室购买微清的动物多模态眼科影像平台,用于小鼠研究后,其在临床科研中已变得几乎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小鼠造影照相方面表现出色。不过当时缺乏 OCT 功能,若如今加上 OCT,这台机器在科研方面将能发挥更大作用,使科研工作做得更好。
Q8
陈教授,请您从专业角度谈一下眼底成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A8
对于医生而言,对眼底影像技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其一,图像质量必须上乘且高清。华而不实、清晰度不高的影像不可取,这是我们始终的追求。其二,我们期望技术既能呈现局部细节(看到树木),又能展示整体全貌(看到森林)。具体来说,要求广角角度足够大,能够一次快速成像,同时成像要兼具深度、高清以及更广阔的视角。其三,鉴于人工智能已不可或缺,我们希望眼底影像机器具备智能化因素。若人工智能能在分析、计算、定量以及治疗决策等方面提供帮助,将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从而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这是我们的展望。
Q9
对于眼科医生来说,适应这些新技术需要哪些新的技能或培训?
A9
我认为在这方面其实不太需要特别深入的培训,但必须了解机器的特点和功能。它是一个多功能影像平台,要充分利用其获取各种图像的能力。例如,它能观察视细胞、测量血流速度、进行自发荧光检测、ICGA、荧光造影以及 OCT 检查等,这些都要熟悉。同时,要了解随访功能,清楚这台机器能完成多项任务。在操作方面,要熟知相关规范。ICGA、荧光造影以及 OCT 都有各自的操作规范,包括扫描视乳头、周边还是黄斑等不同部位的具体方法,存在很多模式,这方面是需要培训的。此外,最为重要的,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特点,年轻医生要了解疾病情况,不能对每个病人都进行所有检查,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要根据疾病特点来选择检查项目:比如黄斑裂孔可能通过照相和 OCT 结构检查就足够,不一定需要做荧光造影或 ICGA;而有些疾病可能主要关注视网膜无灌注区等情况,就可能需要造影检查;例如对于视乳头水肿的观察,由于在同一台机器上即可完成相关多项检查。所以这方面也需要培训。对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准确开具各类相关检查。
Q10
您认为,眼科医生在推动眼科技术发展和应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10
实际上,眼科领域很多设备都是医生和工程师共同研发的,比如说准分子激光和超乳机等等。医生知道痛点,工程师清楚难点。医生的需求是设备公司进步的源动力。技术创新若能解决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卡点、难点与痛点,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就会更加轻松愉悦。在研发过程中,医生能指出临床需求,与工程师紧密合作。设备研发出来后,还需不断获取医生的反馈,以促进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因为医生对设备质量有着无止境的要求,比如成像要更快、更高清、更深层、更广角等。所以一款设备要不断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反馈,并据此进行改进和提升。例如,如果没有造影功能,医生无法观察血管情况;没有 OCT,无法了解病变吸收情况;而自发荧光对于某些疾病诊断很重要,若设备不具备相应功能,医生无法获取相关信息。
关于SKY 全眼影像平台
SKY 全眼影像平台集成多种先进技术,融合共焦激光及 SS - OCT 等技术,集超广角激光彩照、造影、自发荧光等眼底平面影像及超广、超深、前后节断层影像于一体,打造一站式眼科检查影像平台,实现多模态实时同屏显示,还具备智能标注辅助分析及光学变焦功能(无需更换物理镜头),为高效诊断提供全面精准依据。此外,SKY在临床及动物科研上也都具备重要价值。2024年4月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激光眼科诊断仪”,适用于“眼前节和眼后节进行断层成像检查及眼后节血流成像,以及测量,并支持各种视网膜病变眼底疾病的检查,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操作使用”。SKY 全眼影像平台将在2024年11月2日第12届PCV论坛暨黄斑病年会召开上市发布会。
关于微清医疗
微清医疗定位于眼科影像全球高端品牌,专注于眼健康影像诊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以自主核心硬件为基础,集成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针对眼科、内分泌、体检和妇幼等医疗机构,提供超广角激光眼底相机、超广超深扫频OCT等核心技术产品,是全球一流、国内领先的眼健康诊疗设备和数据平台企业。其 SKY 全眼影像平台优势显著,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公司为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重点专项”牵头承担单位,获 100 余项专利,产品覆盖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 1000 多家医疗机构,荣获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