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
▲
二
▲
留学日本时期的周树人
1903年
▲
▲
丘浅次郎(1868~1944)
▲
▲
▲
芳贺矢一(1867~1927)
▲
▲
▲
三
李冬木对“阅读史”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阅读与写作是“文人得以确立的双脚”,但一般却只能看到一半(写作),而看不到另一半(阅读)。我们把隐藏在背后的“阅读”经历显像出来,“恐怕是看取创作过程更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说,不仅要对鲁迅与书籍阅读进行一对一的实证研究,这是中日学人做过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方面,还要将实证研究与阅读史视角密切结合,对阅读中获得的关键性概念词语乃至思想文化做系统分析。众所周知,进化论、国民性和个人主义乃是影响青年鲁迅世界观、社会认识和人生观的核心知识,它们是来自西方19世纪的知识系统,经过日文和中文的转译而进入到那一代中国知识者的思想世界,成为传统之创造性转化的动力源。阅读史也便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史和精神成长史,鲁迅的独创性不在于其凭空想象或神谕天启,而在于他通过阅读接触异质文化而获得反思和创造的能力。
对此,李冬木也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鲁迅与中国书的关系亦非常重要,因为“那是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原质”。但在从周树人向鲁迅的转化过程中,“就本质而言,并非他精神当中的那个原质的中国没有发生变化,而在于他从外来思想和文化当中汲取了异质性的内涵,从而升华出更高次元的文化自觉。(7页)外国书是周树人“羽化”成鲁迅的重要契机,这是《越境》一书的焦点所在。另一方面,透过阅读史探索作家思想发展史和精神成长史,与一般的思想史研究不尽相同,它始终不离开阅读中词语概念之接受和思想观念之生成的实证考辩,始终把书籍文本作为必要的中介。用李冬木的话讲,词语与知识、思想“同源”,词源即知识源、思想源。而在该书《后记》中他更强调:“笔者近年来所致力的工作,就是把周树人的精神成长史落实到他所实际阅读的文本层面,或者说尽可能在文本层面把握和还原他精神建构的路径,从而为抽象的鲁迅精神史描述增添若干可视化内容”。(767页)
将思想史方法引入文学研究,这是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学界的一股新潮,且产生了很多可观的成果。但其中,也有一些把理论模式、观念体系直接带入文学世界的空泛之作,或者仅仅把文学当作思想史分析的“材料”。李冬木的研究注重书籍传播、思想转译、词语流变、概念形成等知识和文本层面的实证考察,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上升到思想史和精神史的分析。这就为当今文学研究如何运用思想史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视“思想”而不离“实证”(书籍阅读经验)的有效途径,也为方兴未艾的阅读史研究树立了一个知识传播、阅读经验、思想形成三环相扣的实证研究范例。
四
▲
▲
▲
目 录
作者简介
《中日间的思想:以东亚同时代史为视角》
赵京华
《活在日本的鲁迅》
赵京华
《魯迅精神史探源:「進化」與「國民」》
《魯迅精神史探源:個人·狂人·國民性》
李冬木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潘光哲
夏生丨编辑
echo韩、春生丨审校
点击下图关注“谓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