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瘙痒症是指肛门周围皮肤无任何原发皮肤损害而仅有瘙痒症状的一种皮肤病,是仅次于痔疮、肛裂、肛瘘、和肛旁脓肿的第五位常见肛门疾病,约占痔科病人的20%~25%。
该病的特征是肛门及其周围皮肤、肛管部位的反复瘙痒,夜间加剧,时轻时重,迁延难愈,难以根治。
轻者肛周皮肤湿疹,色素减退,呈现多样性皲裂,重者则出现如树皮样的苔藓样变。
一些学者认为,此可能和变态反应,神经内分泌紊乱以及局部刺激因素长期作用,如女性阴道分泌液,直肠内排出的渗液等有关,喜食辛辣刺激之品者更易患病。
中医认为,
本病多因湿热下注,肾阴不足,气血不足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滋阴补肾,养血润燥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主要分为以下几型。
湿热下注型
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流液,疼痛或有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滑数。
当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治。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药取龙胆草、炙甘草、木通各5克,柴胡、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黄、金银花、茵陈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余药渣可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白醋适量调匀坐浴,每日2次(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黄连胶囊,或苦参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茵栀黄口服液,或龙胆泻肝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肾阴亏损型
主要表现为肛门、阴囊瘙痒,夜间尤甚,腰酸,手足心热,心烦眠差,舌红苔少,脉细数。
当以养阴润燥,祛风止痒为治。
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药取知母、黄柏、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牡丹皮、黄精、地肤子、何首乌、北沙参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生脉饮(每次1支,每日3次)合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2次)口服。
血虚风燥型
主要表现为肛门瘙痒,皮肤增厚,粗糙干裂,瘙痒而不渗液,舌红苔薄,脉细。
当以养血祛风,润燥止痒为治。
方用当归饮子加味,药取当归、生地、白芍、川芎、何首乌、荆芥、防风、白蒺藜、黄芪、蛇床子、山茱萸各10克,生甘草5克。
中成药可选用归脾口服液,或补中益气口服液,或当归养血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首乌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花蛇解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
本病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多于女,好发于平时不爱活动者。
本病诊断不难,根据典型的肛门瘙痒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即可确诊,但要明确病因则比较困难。因此,有效的自我调养可使痒止病愈。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及时治疗肛周疾患,消除局部刺激因素。若是小儿患有肛门瘙痒症,应考虑是否患上了蛲虫病,可在患儿晚上睡熟后,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乳白色形似线头样的虫体,因为蛲虫雌虫一般夜间会爬出肛门,在其周围皱壁处产卵,引起肛门瘙痒,此时应驱虫治疗。
患有妇科炎症如宫颈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白带增多时,应积极治疗妇科病,防止女性阴道分泌物局部刺激。
衣着适当:内裤不宜过紧,以棉织物为好,一是柔软舒适,还可吸收汗液;二是避免其他化纤物质对皮肤产生过敏。
局部多汗者,要经常用温水擦洗,并扑上粉,保持局部干燥,以免诱发瘙痒发生。
注意卫生: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瘙痒时,不要用手抓,也不要用热水烫洗,蛲虫病患儿,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晒被、勤剪指甲,每天早上用小刷刷净指甲沟及指端。
小儿睡觉时要穿封裆裤,不让手抓到肛门处,并要纠正小儿吮指的习惯。
调理饮食:饮食宜清淡而又宜消化,对辛辣厚味之品及烟酒都应禁忌。
少吃鱼虾、螃蟹、蚕蛹、香菜、猪头肉等易动风发痒之物,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
防止便秘: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可有效排泄体内废物,防止直肠内排出的渗液刺激肛门引起瘙痒。
坚持药浴:中药药浴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热水的温热作用直接作用于局部,可有效地改善肛门瘙痒症状,可选用下列药浴方。
1. 鱼腥草、龙胆草、稀莶草、地肤子、枯矾、马齿苋、苦楝皮各12克,蛇床子15克,白蔹9克,朴硝6克。
2.车前草15克,地肤子12克,龙胆草、羊蹄草、野菊花各9克,乌蔹莓、明矾各6克。
3.地肤子、蛇床子、五倍子各20克。
4.苦参、地肤子、蛇床子各20克。
将诸药择净,放入铁锅中,加入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放入朴硝或明矾溶化,待温度适宜时坐浴,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连续3~5个疗程。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