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早癌治疗后仍可能发现异时性胃癌,罪魁祸首居然是它!

文摘   健康   2024-12-28 10:27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公认的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众多好处,且预后良好。
但是,异时性胃癌同时性漏诊胃癌隐蔽性强,更容易忽视而带来不良预后,威胁患者健康,因此胃早癌治疗后仍需要定期复查。


背景纪要


对于首次ESD术后18个月内诊断出的胃癌,虽然为异时性发现,但均被定义为漏诊型胃癌(missed gastric cancers, MGCs)

已有的报道数据显示MGCs的发生率0.87%~19.2%,而浸润性MGCs的比例达到0.4%~0.8%,自检内镜因素并规范化检查,可以提高内镜检查质量。


MGCs的可能原因分析


① ESD前胃镜存在病变,但当时未诊断出,称为认知原因
A为ESD前胃镜所见,
B为ESD后胃镜所见,白色箭头为MGCs
(图片来源: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Nov;98(5):735-743.e2

② ESD前胃镜未发现病变,也未诊断出,称为暴露原因
A为ESD前胃镜所见,B为ESD后胃镜所见,
白色箭头为早癌,绿色箭头为MGCs,在前次胃镜中未见显示该部位
(图片来源: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Nov;98(5):735-743.e2

③ 食物残渣或黏液导致不充分的胃镜检查,称为准备原因
A为ESD前发现早癌,
B为ESD前胃镜观察受到准备条件影响,
C为ESD后胃镜所见,绿色箭头为MGCs
(图片来源: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Nov;98(5):735-743.e2

④ ESD前胃镜发现病变,但内镜及病理为非肿瘤性,称为取材原因
A为ESD前发现病变,但活检病理提示非肿瘤性,
B为ESD后病变,活检病理提示肿瘤性
(图片来源: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Nov;98(5):735-743.e2

具体分析



GIE 2023年1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了2208名患者,发现MGCs者有82名(3.7%),共计100处漏诊病变。
这100处漏诊病变的原因都在上述四类原因中,每类占有的比例在文末公布。
特别要强调的是,MGCs合并淋巴结转移需要外科手术者有5例,其中4例因认知原因漏诊,1例因准备原因漏诊。
① 对认知原因的危险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大弯、病变<12mm、背景颜色相同更容易出现认知原因的漏诊
其中,男性漏诊高发可能与男性发病率更高有关;大弯侧多以远距离观察为主;病变范围小更易漏诊背景颜色相同容易使得肿瘤表型被正常胃黏膜掩盖。
② 对暴露原因的特征分析发现,未能观察到的病变部位最常见的三个依次为:胃角、胃体后壁和胃窦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无论内镜医生经验如何,这些部位的暴露错误是一致的,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翻看2013年第1版《标准胃镜检查》对照发现,胃镜观察状态与本研究结论一致,虽然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影响下,主观错误、认知错误可能会减少,但是盲区暴露仍有待提高。
图片来源于《标准胃镜检查》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胃镜规范化检查的重要性,无论是胃镜进退路线上,还是拍照要求上,都应该规范、完整。
图片来源:医学美图:标准胃镜检查M路径法 扫地僧一听


总之,这项回顾性静态图片的研究为我们带来警醒作用,文中重点指出认知原因和暴露原因的胃癌漏诊,提高胃镜检查质量及对早癌的认知、减少残渣和黏液影响、注重盲区的暴露及对可疑病变的随访有助于提供胃早癌的发现率,减少MGCs!

参考资料




1.Shimada S, et al. Gastrointest Endosc. 2023 Nov;98(5):735-743.e2. 

2.医学美图:标准胃镜检查M路径法 扫地僧一听

3.一点资讯大数据研究院

4.《标准胃镜检查》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年第1版


最后,公布一下MGCs的四类内镜原因比例:69%(认知原因)、23%(暴漏原因)、7%(准备原因)、1%(取材原因)。

关注获取更多精彩



多一个点在看

多一条小鱼干




Endospread
专注胃镜、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