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icon:現代人類学』:『对称性人类学』(2018)

文摘   文化   2024-10-26 03:57   云南  


版权声明



本文之版权属于「以文社」以及原作者「石倉敏明」老师本人。强烈推荐购买此书阅读。选译此作是为了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书目参考,本译稿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故,如有能联系到原作者「石倉敏明」的老师或同学,如有不便但请尝试告知原作者此事,倘若原作者「石倉敏明」先生如有任何不便,本公众号立刻删除。也请所有订阅了本公众号的读者老师、同学尊重原作者劳动成果。当然,最重要的,以下内容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石倉敏明 2018 対称性人類学,Lexicon:現代人類学 ,以文社,34-37
作者
石倉敏明(秋田公立美術大学)
译者
永和大王豆浆(如有任何不便请后台联系,部分译稿见豆瓣「进击的世间师」,随缘接日本人类学大学院咨询辅导)
备注
参考文献、注释省略,图片、乐自选。

中沢新一,往坏了想,就是张文义和王铭铭的结合体。


听不到音乐就去充钱,旋律只会奉献给高贵的QQ绿钻会员。
























正文





学家Bruno・Latour在20世纪后半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引入了「symmetry对称性)」这一概念。上世纪七十年代末,Latour与Steve・Woolgar携手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科学实验室民族志研究。Ta细致入微地观察了研究者在实验室中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方法的运用、计算方式的选择、数据可视化的技术手段、研究经费的筹措途径、研究者之间的协作模式,以及论文中引用或论证的构建等。通过这些观察,Ta们发现了支撑科学实践的众多层面。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Reflexive Ethnography(反身民族志)」,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关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权力关系,还将双方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纳入视野。通过这种视角,反身民族志在科学研究中扮演了桥梁角色,巧妙地联结了人类学与哲学,为理解科学实践中的多重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Latour的卓越贡献之一,便在于他鲜明地指出,有必要克服科学中「虚假源于社会(因素),而真理则归因于自然(规律)」这一非对称的解释原则。


Latour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如何依托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将超越人类社会的「物」动员起来,从而在工业化世界中构建出看似理所当然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在Latour看来,「现代」并不尽然一种时代的划分,更是一个将「以科学技术为基石的社会」与「其他非此类社会(即所谓「前现代社会」)」相隔绝的非对称制度。现代主义者笃信,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才能客观触及真实的自然存在。然而,这一信念却在那些未遵循主体与客体分离之原则的社会中,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裂隙,造成了决定性的断裂。「现代」这一制度试图通过一种被称为「purification(纯化)」的认识论手段,一方面塑造出一个由自由人类主体构建的社会领域,另一方面则构建出一个完全独立于人类的自然领域。然而,现实中,试图离开「物」去构建社会和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越是企图将自然界的规律从人类活动中剥离并加以「纯化」,实际上越是强化了人类在连接二者之间所扮演的「媒介(mediation)」和「翻译(translation)」的作用。Latour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这一点。


越是试图通过「純化」来割裂自然与社会,实际上二者就越是交融,繁衍出Michel・Serres所称的「準・客体」这一混合的现实(或者说实在)。这是因为,「现代」这一制度不过是一套认识论的体系,归根结底,它既未能将非人类完全客体化为「愚钝的物自体」,也未能成功地将人类定位为「支配自然的主体」。按照Bruno・Latour的观点,「存在论」的维度始终位于自然与社会这两个极点的中间,因此也延伸至人类之外的生物或物的领域。因此,人类与非人类应被平等视作行为主体。从二者共同作为「準・客体」构成要素的视角出发,亟需构建一种超越非对称性的全新比较人类学。


Latour正是借助这种方式,打破了「现代」这一构想中虚构的非对称关系,并在超越该制度的「非现代」维度上,提出了人类与非人类对称性处理的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的,这一全新的人类学构想,被Latour本人命名为:「对称性的人类学」(Latour 2007、2008)


Latour通过相对化「现代」这一构想,消解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种线性历史的虚幻构想。以「非现代」的视角,他主张,任何社会若忽视现实中的媒介作用,都不可能真正占有自然与存在。这一主张为Philippe・Descola、Eduardo・Viveiros de Castro、Donna・Haraway等众多理论家所认同,并在后来成为推动「存在论的人类学」兴起的动因。


另一方面,Bruno・Latour致力于在哲学「存在论」与人类学之间架设桥梁。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理论才逐渐引起日本人类学界的关注。在此之前,他的思想在日本学界几乎未曾受到重视。在1990年代,日本对Latour理论的引用,仅限于STS或社会学等有限的领域。2001年,中沢新一出版了『フィロソフィア・ヤポニカ(Philosophia Japonica)』一书,成为突破日本这一停滞局面的先声。在书中,中沢借助Latour的理论,生动刻画了日本哲学草创期中西田幾多郎的「場所の論理」与田邊元的「種の論理」如何在彼此的拮抗中逐步深化,最终以「絶対無」这一概念为媒介,开启了一场通向「非现代哲学」的思想邂逅。


此后,中沢围绕「对称性」概念的理论探究更趋深入。他借鉴了精神科医生Ignacio・Matte・Blanco的理论,将人类心灵的结构解读为由「对称性逻辑」与「非对称性逻辑」构成的「复逻辑(bi-logic)」形态,并试图结合认知考古学与人类学的诸多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进行创新性承续。这一构想通过一系列讲座得以呈现,旨在勾勒从旧石器时代至当代、涵盖全体现生人类的思想历程,绘制出一幅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全球人类思想史图景。


这一项目以全五卷的『カイエ・ソバージュ(Cahiers Sauvages,野性札记)』系列(2002年~2004年)出版,分别涵盖神话论第一卷)、国家论(第二卷)、赠予论(第三卷)、宗教论(第四卷),并以第五卷的『対称性人類学』为核心,展开了如星云般的理论探讨(中沢 2004)。这一探究更进一步,超越了人类科学的既定范畴,逐步发展为一项致力于使整个科学体系「野生化」的构想,并最终凝聚为『野生の科学』(2012)


正是在Latour的构想中开辟出这一条分岔之路,开启了更为宏阔的视野,使得人类学者能够超越地域界限,重新审视全球各地所接触的多元原住民思想,以及借由宗教与神学理论所构建的世界观。这些思想在「超越人类与非人类的分割(人間と非人間の大分割)」这一崭新理解的光辉下,被赋予了更深远的意义,呈现出脱离地域桎梏的全新生命力。


作为一般人类学(人間学)的「対称性人類学」,在理解民族志描述背后的现实时,汇聚了人文科学各领域中分别讨论的议题,超越了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分裂,探索伴随多个层面而显现的自然与文化的复合体。这样的探究,不仅重新审视了作为人文科学基石的人类与非人类之关系,更在当代激发了对跨学科联结与协作的关注,以期形成全新的「集合智慧」之课题。













进击的世间师
随缘接日本人类学大学院咨询辅导,国内人类学论文辅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