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邹晓云,感谢您阅读我的文字。
我写字有个习惯,喜欢同时打开几个文档,一般是2到4个吧,有时候会有5个以上。
这样做是因为思考问题很慢。慢脾气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很多问题一时间想不透,有时候会有很多其它的想法在后面冒出来,得等它们全部出来后才会真正地整理思路,然后写下来。
当然有时候是写着写着没有了想法,思路会断掉,那就得等着,所以慢。
开始并不喜欢慢,觉得效率低。为了安慰自己,后来找了个名词,称为“慢思维”。很多人提倡慢生活,琢磨着“慢思维”应该也不错吧。
我觉得,慢思维有时间深度思考和细致分析,有一个“冷静期”,至少对于专业写作是很好的一种状态。事实上,我在写专业文字的时候,经常会在一段时间后放弃一些想法。当然,也有很多好的方法是依靠“慢思考”等出来的。
一般的情况下,从有想法、建立文档,到最后结束文档,时间至少是10天左右。
写书就更慢了,我写那本“土地估价基础”的书差不多5年的时间。那时工作很闲,想着干点事儿,正好有一堆讲稿,可以拿来整理一下,也许能够成为一本书。
以我的慢脾气,当然是没有严格的写作时间计划和安排,也没有人催稿,没有什么重要的时候就写点。当时的大致情景是,想象着面前有一些听众,沿着一个大致的思路,在电脑上展示自己想说的。就这样一路慢慢写来,直到5年后,这本书最终出来。
慢思维好像是在“等“什么,“等”的实质是在花时间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分析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权衡其利弊。除了有时间“深度思考”,我认为慢思维还有一些好处,比如,
1)用时间平衡一些事情,我们常说的时间会解决一切、评判一切,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时间可能会选出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淘汰其它不好的。很多时候,经过一些时间后,发现有些事情没有做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2)慢思维意味着不快速,这样可以避免因快速决策而产生的认知偏差和错误判断。快速,意味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事情的全貌。在我们没有观察和注意的地方,问题和风险就可能会在某个时间跳出来,这也算是一种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不是认知障碍,而是因为我们获得的信息缺失和不全面导致的错误。
3)在慢思维的等待时间里,思维并没有停止,它们在充分的“化学反应”,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一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出现的东西,这就是创造力被激发的过程。
总体上看,我是一个慢性子、慢思维的人,慢思维和慢脾气是相关的。除了退休早,其它的比如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成家、分房子、提职称等,都比别人慢半拍。不仅慢,实际上,有很多“人生大事”我没有去做,比如买第二套房,比如买车这样的事。
没有去做,并不是没想过去做,也不是没来得及去做,是最终放弃了去做。不过还好,按照流行的话说,我的人生没有被耽误,至少没有被耽误得太多。
话又说回来,什么是被耽误?这要看我们如何理解,我的看法是,活着就没有被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