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邹晓云,感谢您阅读我的文字。
前几天跟一位朋友在微信上聊天,他说现在一些人写关于反腐败、民间疾苦的流量很大。我没加考虑,简短地回复,“鸦片,另一种割韭菜方式。”
然后,我说,“个人观点。如果真是出于正义,就不应该收费或者开打赏。”朋友又说,“写稿子收费合理。”
我突然觉得我的话有点不对,赶紧补回更正说,“其实也对。我刚才的话可能有点偏颇。”然后我们又进一步讨论了一些其它的话题。
我之所以更正、补回我的话,是因为觉得我已经先占了立场。“如果真是出于正义,就不应该收费或者开打赏。”这句话其实是基于“我自己属于这一类人”的立场,所以我得立即停止评论。
广告:我的专业内容~~~
美国 ︱ 估价师职业之旅?看看Griffin的故事,如何从年轻妈妈到NAA主席(海外估价师---004)
美国 I 上法庭了,估价中的“公平交易确认”究竟是什么?(海外估价师---003)
我发现,当我们先有立场后,说话很难保持中立,更不会有客观可言。即使说话真的是客观的,由于屁股坐歪了,也很难被对方认定为客观。
这种情况下,说得再好,也是白说。就像我们看一张画,它挂在一个歪的背景上,怎么看它都是歪的感觉,而且离得越近,歪的感觉会越强。
现实当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有一位朋友,年龄比我大一点,很懂逻辑,几年前,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我们的大多数讨论都很尽兴,但是,我发现,如果讨论的问题跟他相关或间接相关,感觉他的逻辑能力一下就消失了。
比如,一次我们聊到一位同事被单位返聘的话题,这不是一个很正式的讨论。我说单位有明确的规定,不准返聘,几任领导也没被返聘,而且还有那么多年轻人想进来工作。这位老兄很坚持地说可以的,可以特事特办。后来我才知道,他即将退休,而且正在申请被返聘。其实我是赞成返聘的,尽管我不愿意被返聘。
这很有趣,当我们作为既得利益者角色时,视野会发生偏移,很自然的,我们会偏向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去解释一些事情。也许我也是一样的,只是我自己不太清楚。
万幸的是,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发现先站了立场,我会选择立即闭嘴。
立场是私人的东西,是思考和大脑运作的原点,决定和支撑起我们的意志、信念和存在的思想体系。当我们表达某个观点时,它会无意识地回归到立场,寻求确认。
但立场是无形的,隐蔽的。所以,一个人,要客观地表达观点,真的很难。
当发现这一点时,我是越发谨慎了。
广告:我的专业内容~~~
美国 ︱ 估价师职业之旅?看看Griffin的故事,如何从年轻妈妈到NAA主席(海外估价师---004)
美国 I 上法庭了,估价中的“公平交易确认”究竟是什么?(海外估价师---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