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估价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从基础层面看,我认为是寻找一些信息来证明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某个东西要到市场上交易,能够卖多少钱?也就是可能的交易价格。
以土地估价为例,我知道大概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使用专业方法估算一个价格,然后不断调整,直到结果符合估价师认为合理。当然还有很多相关内容,不在此讨论,只说核心内容。
第二种是,估价师先判断和估计一个价格,然后用专业方法去验证,并不断调整,直到合理。
第三种看法是,寻找和发现市场价值,然后证明它是合理的。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类,实际上是混合的,只是倾向性不一样而已。
关于第一种看法,它的核心是“方法”,方法优先。估价方法是什么,实质上是一种测算模型,比如收益还原法是从土地经营角度,比如出租土地会得到收益,然后将收益转换成市场价格。
测算模型是一种价格产生机制的模拟,主要依据一些关键指标。模型越复杂,计算结果可能越“准确”。现在一些大数据估价模型其实也是利用的这种思路,只是它们的数据、信息量更多、更复杂。
我之所以对“准确”两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我认为,这里的准确,其实还是基于估价师对市场价格的感知,因为这个过程中,模型始终是一个理论框架,没有与真实市场价值直接的联系。
所以这里需要也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模型如何真实化?算法的深度学习能够做到吗?美国正在推行模型估价,但一些资深估价师表示对此持怀疑态度。
关于第二种看法,可以说是经验优先,它的核心是市场价值的经验值,方法发挥的作用是验证和估价过程表达。对市场的经验判断需要对市场的深度了解,特别是对价格信号的依赖,经验丰富和对本地市场了解的估价师,比较擅长这种思维方式。
有一种说法,如果你对市场判断准确,估算过程怎么都能表达出来。我认为,这就像你看到了南瓜,你顺着南瓜藤一定能够找到南瓜藤的根部一样。
这里有什么问题吗?你看到的南瓜是不是真实的南瓜?当然,南瓜一定是南瓜。但对于估价来说,就是你的经验值,即使是经过严格调查得到的市场价格水平,是否能够确信就是真实的市场价值,还值得打个问号。
我想,这里的问题是,经验价值+方法验证,相当于用主观的方式验证主观的判断,有循环论证的嫌疑,所以结果仍然是侧重在主观层面,真实市场价值的“成分”还是比较小。
在第三种看法中,是真实市场价值优先,意思是,市场价值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它就在那儿,估价师只需要想办法找到它,并证明它的存在。
一般的看法是,“真实的市场价格”并不真实存在,认为所有的价值都是主观看法。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的解释是,物品价格是由交易双方依据物品所在市场环境商议确定的,只要真实的交易市场环境和物品的条件在那里,交易双方就能够找到理性的价格。也就是先有定价环境,后有价格。或者说,有定价环境,就会有市场价格。可以说,市场存在一个定价机制,它们可以随时自动“发生反应”,并实现那个价格。
只是因为,市场价值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苹果,抽象而且动态,我们很难发现它。
说到苹果,可以用苹果来做个比喻。我们可以把一块待出售的土地,想象是放在某超市货框中的一个“苹果”。一个经常逛超市的人,面对一堆苹果,他甚至不需要看价签,马上就能知道苹果值多少钱。因为这个苹果的价格,已经由同在一个框的其它苹果,以及其它框的苹果的价格决定了。
对于土地,只是比苹果定价更复杂一些。我想假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解释。
如果一个市场上只有四块土地,其中三块土地的价格已经确定,并且价格相同,均为a,在忽略所有的市场条件和土地条件的差异、交易时间等情况的差异情况下,这个除了有四块土地,其它跟真空一样的“市场”中,土地“平均价格”其实已经确定,就是a。只是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有人去“发现”它。
那么,如果要给第四块土地估价,可以通过一定的专业方式找出那个市场平均价格a’(因为a虽然真实存在,但我们并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不需要评估了),然后,证明a’=a(实际上不可能完全相等,只是会无限接近a)。
如果是,我们就可以在a’的基础上,确定第四块土地的价格。
这里并不是想得出什么结论,而是为了提出一些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