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为月刊,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文献引用格式:郭荣辉,林绍建,成煦.“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2024,46(8):60-62.
“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郭荣辉,林绍建,成 煦
(四川大学 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成都 610065)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基层教研特色品牌工作项目
第一作者:郭荣辉(1976—),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功能纺织材料。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纤维材料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是纺织及轻工类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深入挖掘课程教学内容中与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勇于创新、工匠精神、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等相关的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深入根植可持续发展、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认同等思想,通过思政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入结合、专业与思政教育有机统一,为培养在纺织及轻工领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
关键词:生物质纤维;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研究生教育作为接续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推动创新创造发展的重要路径[1-2]。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5]。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将是纤维材料产业发展的主旋律[6-7]。在日益强调可持续性和环保的时代,生物质纤维材料正崭露头角,成为改变未来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生物质纤维材料是绿色可再生材料,是指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的提取物制备出的纤维材料。这些材料来自大自然,具备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的特性,相较于石油基原料,减碳效果更明显。在“双碳”战略实施背景下,提升我国纤维科技含量、发展绿色生物质纤维材料,对我国从纤维大国迈向纤维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将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生物质纤维材料作为纺织、轻工类研究生的专业课,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双一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在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和实践,以期实现课程与思政共生,为纺织、轻工类专业课进行思政教育提供参考。
1 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思政育人教学目标
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生物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色、环境友好、可再生以及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有助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能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将思政元素多元化引入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教学中,结合思政元素与讲授内容,引入我国科学家在生物质纤维材料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前沿科技成果、科学家的工匠精神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对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实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 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主要介绍生物质纤维的定义、分类、特点,生物质纤维的种类、制造、纺织品的加工技术、检测,生物质纤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发展趋势等。对生物质原生纤维、生物质再生纤维和生物质合成纤维材料分种类介绍其概况、分类、特点、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领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点让学生掌握生物质纤维的特点、种类、应用,从而使学生通过研究设计生物质纤维,适应国家重点发展生物质材料的发展方向及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效果,通过课堂视频、动画、分组研讨、发言、期末作业、课后体会等形式,将精选思政案例融入相关理论教学中,采用探讨式、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思政案例讲解和互动讨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生态和绿色发展、卓越创新、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和工匠精神。
3 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课程思政应该化有意于无形,紧扣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在授课过程中将其自然地引入和带出,让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思想得以升华。同时,授课教师还要时刻关注自身言行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教学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状态、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引领和感染学生。课程组根据该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政元素。
3.1 增强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精神
在讲课时,向学生讲解我国在生物质纤维材料方面的伟大发明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如中国是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新疆棉是重要、优质的纺织原材料。给学生讲解要有爱国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某些国家的谎言和污蔑,学会明辨是非,与祖国站在一起。
另外,讲述在生物质纤维材料领域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英雄人物,介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院士在生物质纤维材料发展领域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通过给学生讲解我国取得的重大成果,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学习科学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奉献精神;讲解丝绸和中国的渊源以及古丝绸之路和当今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让学生认识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在阐述麻纤维的分类时,着重介绍苎麻纤维,其起源在中国,被称为中国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学习丝绸文化,观看“丝绸之路”视频、“一带一路”视频,讨论观后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探索精神,了解人类文明、科学技术,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了解蚕丝的开发和应用,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3.2 发扬生态、绿色发展精神
国家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以及纺织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了生物质纤维材料的创新发展。因此,在课堂上,讲解大力开发生物质原生纤维、生物质再生纤维和生物质合成纤维,替代不可降解的合成纤维的原因,介绍绿色溶剂使用、能耗及资源利用等。中国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而生物质纤维材料正迎合国家当前导向,通过对生物质纤维发展概况的讲解,引发学生对生态、可持续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奋斗。
黏胶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要使用二硫化碳,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害气体的废气,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研发高效、无污染且低成本处理工艺,是纤维素原料处理的主要技术方向。采用环保绿色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纤维成为主流,如莱赛尔纤维就是一种环保绿色纤维,原料是纤维素,与传统黏胶纤维相比,莱赛尔纤维通过纤维素环保有机溶剂纺丝法制备,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溶剂NMMO(N-甲基吗啉-N-氧化物)取代污染严重的二硫化碳。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生产流程较短,溶剂的溶解、纺丝和回收过程采用封闭式,溶剂回收率高达99.5%,几乎没有废物排放。
3.3 追求卓越创新精神
在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生物质纤维材料的制备原理及性能特点,明确生物质纤维材料的需求和应用,加强对生物质纤维材料设计、制备、加工、应用的研究,明确立足实际需求、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钻研精神。如讲解棉纤维在中国的发展史,将黄道婆的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革新精神融入课堂中;又如青岛大学经过多年研究,利用丰富的海洋藻类资源,开发了海藻纤维,缓解了“棉粮争地”和石油资源短缺的难题。这些科学家的创造是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成就。
结合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以多种形式,通过文献查阅、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的撰写,锻炼和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文字表达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与趋势。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主动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程的前沿性。
3.4 凸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强国建设,将追求真理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中。如在生物质纤维再生材料部分教学中,引入张俐娜院士团队研究的无污染的纤维素溶解方法,他们夜以继日,奋力拼搏,十多年才取得重大突破。在讲述蚕丝的初加工过程中,引入典故嫘祖的故事,她发明了养蚕和缫丝的方法,并将这一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成为上承洪荒、下启文明的伟大历史巨人。将这些案例融入课堂中,让学生具有工匠精神,为我国从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贡献力量。
3.5 发扬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精神
鼓励学生在科研中要经得起失败,多做、多想、多问;学习科学家不畏困难、勇于采用创新工艺技术、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学习科学家不怕失败、顽强斗志的精神。中国科学家埋头苦干,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生物质纤维材料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他们通过刻苦钻研,采用转基因蚕合成的蜘蛛丝覆盖了类似天然蜘蛛丝表面的保护层,比防弹背心中使用的凯夫拉(芳纶)纤维更坚韧。引导学生献身科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4 结束语
将思想政治引入生物质纤维材料课程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民族自信及爱国情怀、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勇于创新、工匠精神、勇攀世界科学高峰等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中,通过引入思政案例,引领学生提高职业素养。把育人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达到知识讲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微信号:fzkjjz
投稿网站:https://scfk.cbpt.cnki.net/
邮箱:
本刊为月刊,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