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为月刊,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文献引用格式:张凯越,李奇菊.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育儿袋研究现状和对策[J].纺织科技进展,2024,46(8):9-12.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育儿袋研究现状和对策
张凯越,李奇菊*
(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第一作者:张凯越(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染织艺术与纺织品设计。
*通信作者:李奇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摘 要:为了减轻婴儿照顾者的体力强度和满足母婴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情感化设计角度出发,在母亲-育儿袋-婴儿三者的交互场域范围内,分析现有育儿袋产品的现状与不足。从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3个递进层次,提出以母婴群体生理舒适和情感满足为宗旨的育儿袋设计对策,挖掘育儿袋在产品表达和使用体验上的新可能,以期为母婴群体提供更为轻松愉悦的育儿和成长体验,满足孩子与母亲的情感需求,促进双方的交流与互动,体现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育儿袋;情感化设计;设计心理学;母婴
在消费结构改变和三胎政策开放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新一代家庭越来越注重对后代的培养[1],不断扩大的母婴市场规模和日益细化的母婴用户需求为婴幼儿产品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趋势下,育儿袋作为辅助家长照看孩子的重要工具,因其便携、安全、舒适等属性而备受欢迎。育儿袋是指包裹且后背或前抱婴儿的携带用具,这种育儿袋通常是由柔软舒适又具有一定弹性和硬度的纺织材料制成,既为婴幼儿提供舒适的包裹性环境,也为脊椎骨骼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撑。育儿袋利用包覆、系绑的方式使婴幼儿被背抱在成年人身上,在使用时可采用横抱式、前抱式、亲胸式、后背式等方式[2],使家长在很少或没有支持的情况下携带或抱抚婴儿,方便父母在工作、劳动或出行等活动时照看孩子,不仅可以减轻父母照顾婴幼儿的劳动强度,还可以促进母亲与婴幼儿的情感交流和亲密接触。
随着婴儿的出生,作为人母的女性需要面对育儿压力和家庭琐碎等多重挑战,在照顾婴幼儿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易使母亲感到压力和焦虑,特别是面对婴儿由于肠绞痛产生的哭闹和难以安抚的情况,需要照看者频繁夜醒,对婴儿贴身抚慰照顾,加重母亲精神压力。因此,从情感化角度关注如何缓解婴幼儿因肠绞痛而引起的烦躁不安和减轻父母育儿过程中的焦虑抑郁,对于育儿袋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育儿袋的设计中需以母婴群体为设计对象,把握设计尺度,注入情感化设计的元素,关注母婴群体的生理舒适及其内在情感的满足。
1 育儿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育儿袋的研究从人机工学、心理学等角度探讨母婴群体与育儿袋产品的相互作用。在人机工学方面,LeeH和LeeY[3]测量婴儿背带的压力中心(COP)和肌肉疲劳,提出了最舒适、负担最小的婴儿背带类型和佩戴方法。Wu等[4]研究评估看护者在不同婴儿体重下使用传统婴儿背带和前置式背带时的生理反应,为婴儿携带行为提供建议。在心理学方面,Williams等[5]通过是否使用育儿袋的对照实验提出频繁的身体接触会提高母亲的反应能力,促进母亲与婴儿之间的安全依恋。Little等[6]通过试验研究使用育儿袋进行身体接触对母婴在二元社交互动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身体接触有助于改变母亲的反应能力。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育儿袋的研究主要从形制工艺、纹样图式、传承转化等角度展开。在形制工艺方面,马正荣等[7]将贵州少数民族背扇按工艺分为挑花型、蜡染型、刺绣型、织花型、布贴型和综合型。赵江浩[8]将背扇按形态分为单件式和复合式。在纹样图式方面,李奇菊、王蔓等[9]依据多次田野调查实据梳理小花苗背扇的装饰艺术,挖掘背扇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展现背扇作为繁衍文化的延续。谢蕊[10]借助图像学研究方法展开对水族马尾绣背扇图案的分析,发掘图案背后隐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承转化方面,匡自林等[11]提出对传统背带进行创新改良设计,实现在现代育婴产品中的创新应用。
2 母婴生理心理特征
婴幼儿产品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对婴幼儿培育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家长也是产品的主要用户之一,所以婴幼儿产品是由2类相互关联的使用者共同使用的特殊产品。育儿袋产品作为携带婴幼儿的工具之一,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母婴2类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仅要让婴幼儿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充分关照,同时也要给予母亲良好的使用体验。
2.1 婴幼儿生理心理特征
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概念范围界定为0~3岁的孩子,即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12]。生理上,婴儿在1~4月龄易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肠绞痛,引发激烈、难以安慰的啼哭,还可能出现胃反流、胀气、大便性状改变、睡眠紊乱等症状[13]。随着年龄和生长阶段的变化,婴幼儿逐渐开始感知这个世界,通过眼、耳、口、鼻、手等器官,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对物体形状、颜色、味道、肌理等特性有了初步认识。
心理上,婴幼儿逐渐产生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并期待与他人展开多样化的交流互动[14],对物品游戏和身体游戏乐此不疲,社交敏感性逐渐增强,开始探索自身体验与他人体验之间的关联,并形成亲子间独有的回应模式。在与母亲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幼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形成母婴依恋[15],在成长过程中达到母婴交流的动态平衡。
2.2 母亲群体生理心理特征
婴幼儿期母亲群体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诸多变化,需要应对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冲突与挑战。处于哺乳期的母亲面临着乳房变化、身材走样、体质变弱等问题[16]。此外,处于这一人生阶段的女性还面临着工作与脱产带娃的艰难选择、初次育儿的懵懂、家庭长辈对于养育子女的介入等问题。在承担主要育儿责任和生活压力的影响下,母亲群体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力往往很不稳定,易受到丧失感、孤独感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产生育儿焦虑。
3 育儿袋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唐纳德·A·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将用户的情感体验分为3个递进式层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17]。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育儿袋产品需要系统地考虑以上3个层次,围绕母婴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出育儿袋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育儿袋历史悠久,己经流传数千年,源于雌性袋鼠长有的育儿袋———像雌性袋鼠那样把袋鼠仔放在紧贴身体的育儿袋里。世界各地的父母使用不同形态的产品来携带婴儿,例如在非洲被称为“Khanga”的胸前绑布,墨西哥被称为“Rebozo”的肩带,中国西南地区的娃崽背带或背扇。早期的育儿袋制作简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成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育儿袋产品。流通在市场上的育儿袋品种丰富,形式多元,见表1。单肩吊带由一条单肩背带和半包裹的主体部分组成,通过看护者手臂的环绕辅助半包裹主体以侧抱携带婴幼儿;后负背扇是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不但具有实用功能,其装饰艺术性也极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长形抱巾由一大块矩形布料构成,打结系在佩戴者的身体周围,形成包裹性空间以前抱婴儿;复合背带使用灵活,可采用前向内携带、前向外携带和背部携带,可搭配腰凳使用。
根据表1分析发现育儿袋产品在母婴使用过程中难以兼顾母婴双方需求。如单肩吊带使母亲能够及时给予婴幼儿抚慰,有助于缓解其紧张情绪,但需照顾者双手辅助托抱,难以兼顾其他事情;背扇和复合背带有助于母亲解放双手,减轻照顾婴儿的体力强度,但难以与婴幼儿产生互动,对婴幼儿抚慰不足;长形抱巾穿戴复杂且可调节性较差。面对现有育儿袋产品存在的问题,基于母婴双方的需求,从情感化设计的角度进行育儿袋产品设计研究,有助于育儿袋产品与母婴心理状态契合,形成良好的使用体验。
4 基于情感化设计的育儿袋改进策略
4.1 立足本能,融入物理属性
人类的本能促使对事物产生认知和审美评价。在育儿袋产品的研究中,本能层次的情感化设计受育儿袋的物理特征影响,如造型、色彩、材料等,通过将情感化的表现手法融入育儿袋的物理属性元素,带给使用者多感官的直观体验。
在产品造型中形式追随着功能,它表达着使用目的、操作等人机因素的语意[18]。在育儿袋产品的造型结构中,一方面要满足为婴幼儿提供舒适的包裹性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为脊椎骨骼尚未发育完全的婴幼儿提供支撑的需求。现有的育儿袋产品如单肩吊带存在结构设计的不足,柔软的袋状结构需要照顾者的辅助托抱才能为婴儿提供稳定支撑。因此,立足本能层次的需求,在育儿袋的承载结构中加入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可以解放母亲双手使其在照看孩子的同时兼顾其他活动,有助于育儿体力强度的减轻。
在设计中和谐的配色可以带来视觉上的舒适感。养育婴幼儿的母亲群体在育儿过程中受到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困扰,因此,对于育儿袋色彩的运用应更多地关注母亲的色彩心理建设,如使用对比关系较弱的相邻色和同类色,带来更加宁静平和的视觉感受,从而缓解母亲焦虑、紧张的育儿情绪。
材料本身的物理属性就含有情感的表述。在育儿袋空间内,婴幼儿直接接触面料,感受到温暖舒适的包裹性环境和与母亲紧密相连的感觉[19]。此外,使用育儿袋过程中,通过动态抚摸、静止感受的方式与材料交互,母亲能得到正向心理反馈,从而起到治愈精神、缓解压力的作用。
4.2 聚焦行为,优化用户体验
行为层次的情感化存在于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不仅注重物的使用功能,也强调人的交互体验。在育儿袋的产品设计中,需兼顾使用功能与交互体验,以满足母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行为需求。
在使用功能方面,高频率的育儿袋穿戴使用和长时间的婴幼儿背抱呵护易导致母亲群体心理的急躁烦闷与生理的疲惫无力。因此,行为层次的育儿袋设计需对用户使用产品的姿势、场景进行多维思考,从易用性、舒适度等方面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以更轻便、易携带的形式使家庭能够在灵活场景中高效管理婴幼儿的身体和情感,让日常生活更可行。同时,育儿袋设计还应考虑婴幼儿群体难以自理、需高度依赖看护者的特点,以满足婴儿被体贴照料的日常需要并提供细致入微的情感关怀。
在交互体验方面,婴幼儿由于好动、耐心不足等生理特性,对与母亲互动交流的需求强烈。因此,聚焦行为层次的需求,开发灵活多变的携婴方式以增强母婴互动,使婴幼儿的状态能及时被母亲关注并给予反馈,并将幽默和趣味设计理论融入育儿袋的设计中,使育儿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提升婴幼儿的心理愉悦程度。
4.3 着眼反思,引导情感交融
反思层次的设计与产品的特性关系表现为3方面,即寻找自我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形成持久记忆与关注[20]。
寻找自我形象有助于激发婴幼儿的联想与想象。育儿袋设计中的情感化元素来源于母婴生活体验过程中出现的事物或人,根据婴幼儿喜好搜集各种有趣元素和生活场景[21],以经典形象融入育儿袋造型中,使婴幼儿在心理上与熟悉的生活物象产生关联。
个性化需求满足可以通过亲手制作或参与生产育儿工具,以在心中形成独特的情感印记。基于母婴特征与需求的参与式设计,使育儿袋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母婴用户需求,是对设计理念的丰富与提升。
通过回溯过去的经历并重新评判以形成持久的记忆与关注,有助于塑造用户与产品的情感共鸣。现有的育儿袋产品如复合型背带存在反思层次的不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而缺失人文关怀,难以使母婴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更深层的情感体验。因此,着眼反思层次的需求,在育儿袋的设计中,借助抽象概括、提炼转化等表现手法,将情景化、故事化、人文化的设计理念融入育儿袋的使用过程中,有助于母婴群体与育儿袋形成情感联结。
5 结束语
从人类故事的一开始,孩子就被抱在母亲的怀里,把母亲的怀抱作为爱、营养、温暖的源泉。育儿袋作为母亲怀抱的延伸部分,被赋以神圣的意味,象征着母婴亲情印记的连结。在育儿袋产品的研究中,以母婴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切入点进行情感化设计研究,在分析现有育儿袋产品的基础上,提出育儿袋产品设计的优化策略;立足本能层次融入产品物理属性,聚焦行为层次优化用户使用体验,着眼反思层次引导母婴情感交融,帮助婴幼儿通过育儿袋温和地过渡到外部世界;同时有助于缓解母亲育儿焦虑,使母亲在育儿过程中释放双手,降低照顾婴幼儿的体力消耗以恢复生产活动,更好地满足母婴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助于改善育儿条件,为解决生育意愿低下的社会问题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见《纺织科技进展》2024年第8期。
微信号:fzkjjz
投稿网站:https://scfk.cbpt.cnki.net/t
邮箱:fzkjj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