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我集中精力进行中国白酒和各大菜系下酒菜的搭配研究。据公开资料的报道说,中国具备生产许可证的酒厂有近3万家。在做餐酒搭配时,我是按照14个香型白酒为线索的。在每个香型里,我想多选几种品牌酒来搭配,但选来选去,以我亲自接触到的也才就60多个品牌。后来我在网上广发英雄帖,请各地酒友提建议,这样又增加了20来个品牌。到我的书《中国白酒配餐学》出版的时候,我能印到封面和封底的白酒品牌加在一起只有93个。这93个品牌当中,有20来个是只在当地有售、在外地见不到的品牌;有的甚至在当地超市里也难以见到的品牌,只是我确实见到过这些酒,也拍过酒瓶的照片,有些酒还尝过。
这是怎么回事?三万家酒厂,怎么竟然凑不出来100个品牌?!
当然,白酒行业内注册的品牌可能很多,但形成产品并在市场上持续有效销售的品牌则寥寥无几。品牌的数量稀少,而酒厂数量众多,两相比较之下反差太大,这也反映出白酒行业一个特点——品牌高度集中化,利润高度垄断化。三万家酒厂当中,绝大多数只能生产原料酒、代工酒、贴牌酒,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形成品牌——特别是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的酒厂,连50个都不到。在这50个品牌中,排名前十的品牌基本上垄断了白酒行业80%的利润。通过品牌化,白酒行业实际上形成了高度垄断的格局。
从白酒的风味和天然属性来讲,品牌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并不是一个正面的事情。白酒是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发展而来的,深受当地原料条件、气候条件的影响,深受酿酒师的用心程度、付出的劳动和经验是否丰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极限里说,基本上是“一酒一香”。就算用粗线条做一番归纳总结,也有14个香型、二十、三十个流派之多。要把每个地区、每家酒厂的特点表达出来,应该远远不止现有这些个品牌。可以形成对比的是苏格兰的威士忌:苏格兰并不是个面积多大的国家,产酒的区域有6个(现在也有说是5个区域的),但有影响的单一麦芽品牌就有100多个,调和型的就更多了。相比之下,中国白酒品牌高度集中化的状态其实是遏制了中国白酒的丰富性。
白酒品牌的高度集中化是一个现状,这既是一个不足,但也意味着中国大多数的白酒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有非常巨大的空间。当生产原酒的各个中小企业立足于将自己的产品(至少一部分产品)在区域市场形成品牌化产品之后,中国白酒品牌格局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消费者来讲,就有更多的产品可以选择,也可以更多地品尝能反映“一方风土、一方人情”的中国优质白酒。
《中国白酒配餐学》封面、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