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一得玄关论
汪登伟
清代中后期,丹道史上出现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叫闵一得(1749-1836)。他继承老子修身以及天下,庄子神凝使物而不疵疠,《太平经》“内以致寿,外以致理”,《度人经》“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丹家内功外行,雷法“内炼成丹,外用成法”以炼修济度的思想,延续黄老修身济世之梦,阐扬“医世”之道。他本着律、宗、科、法一贯之理,将诸道术用玄关一窍统摄,可谓数百年来掌握道教要领的大师级人物。这里仅介绍他的玄关说。
一、玄关说的由来
就目前文献所知,修炼中先使用玄关一词的是僧肇,《肇论·答刘遗民书》说:“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1]此处圣门、玄关,是僧家格义之说,圣与儒无关,玄与道无关,其玄关是指佛法之门。
其后,学佛修道的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玄关之意各作发挥,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说:“于是玄关幽键,感而遂通。”[2]指佛法当于幽寂中开启其门(此用《易》语,李道纯也有相似的观念,其云“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3])。婺州智者法铨禅师上堂说:“要扣玄关,须是有节操,极慷慨,斩得钉,截得铁,硬剥剥地汉始得。”[4]则指禅宗的悟门。宋太宗《逍遥咏》诗说:“先令顿悟了然空(原注:色生于心,心忘而象寂,则外无所蔽也。心生于象,象了而心空,则内有所明也。故强名曰悟矣),方扣玄关驱烦恼(原注:既而外无所取,内无所舍。取舍既绝,彼此宁拘?寂兮寥兮,所矣大矣。夫如是,则可以造玄关,可以涤烦恼)。”[5]这是结合了佛、道之义而言,是所悟了然空之玄关。
道教早期用玄关一词,有多义。一、指命门(或下丹田)。《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云:“玄关遏死户,灵镇津液源。”[6]《真诰》云:“复有体神精思,宝炼明堂,朝适六灵,使五藏生华;守闭玄关,内存九真,三气运液,而灌溉丹田。”[7]此玄关,王希巢释为“下丹田”,董思靖释作“上丹田”。按玄关与明堂(“两眉间上却入三分,为守寸……一寸为明堂宫”)相对,据《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说“命门有玄关大君”[8],《黄庭内景经》说“肾部之宫玄关(一作阙)圆”[9],故宜释作命门或下丹田。二、指理解或体验大道之门。如唐玄宗注《道德真经序》说:“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扣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10]吴筠《心目论》说:“非夫忘形静寂,瑕滓镜涤,玄关自朗,幽键已辟。”[11]又如白居易《闲题家池寄王屋张道士》诗说:“恍惚游醉乡,希夷造玄关。五千言下悟,十二年来闲。”[12]《宿竹阁》诗说:“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13]三、指道教圣神所居之门,其意同“天关”。如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说:“总御玄关,回转诸天。”[14]《道门科范大全集》说“蓬心未达于玄关,蒿目难窥于圣域”“凝叩玄关,内竭丹衷”“所以叩玄关而有请,望丹阙以知归”“仰叩玄关,聿陈丹悃”[15]等等。四、以要路关键为玄关。如《中山玉柜服气经》说:“保其玄关,守其要路。”[16]又云:“所感无不应,所真无不证,所专无不用,所精无不动,是知道以真正为玄关,专精为要路。”[17]还有其他一些含义,不再枚举。
丹家说玄关,主要是沿着前面两种意思发挥,即指精气集中的身体重要部位,或是与道相通之门而言。后来又将两者结合,即从身体的某些重要部位(也称为窍)入手,而后进入与道相通的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玄关、玄窍所指就合而为一),即是所谓“就有形之中,寻无形之中”之意[18]。身体中的重要部位,早期文献中,有肾间动气之命门、积气小腹之关元、不死而修之昆仑(泥丸)、以及绛宫、丹田(脐后)、精门等等,所谓“三关之中精气深”。明清时,还有强调山根、夹脊、阴蹻等关窍的。如果执守其窍而不得法,不仅不能深入道门,反而会对身体产生负作用。
从玄关一词的出现和发展来看,其指与道相通之门更为准确。白玉蟾及其后学倡导的丹道玄关,正是按照玄关正义进行发挥的,他们将《老子》“玄牝之门”之意与大道门关之意合并[19],用来阐释修丹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守窍多有贬低之词。如《金丹四百字序》说:“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之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在此矣,结胎在此矣,脱体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20]
而早在白玉蟾之前,内外丹家已将玄关概念引入丹法中。外丹如《金液还丹百问诀》云:“阴坎徒迷一,阳离五见形。欲知三所以,终抱木之精。炼药须通诀,玄关谙古经。琼丹君若就,天驾五云軿。”[21]此玄关,大约即是坎离(铅汞)相媾而成之药,即如《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说“龙汞虎铅,阴阳交感,精气相姤,故成玄关”[22]。内丹如张无梦诗云:“一回搜玉上昆仑,足蹑玄关众妙门。百谷水朝沧海主,九天星拱紫微尊。轮回日月阴阳斗,运动璇玑造化根。昼夜周而还复始,婴儿从此命长存。”[23]此诗表述精气在脑腹内运化,其意大约与宋鸾《道德经篇章玄颂》“君扣玄关莫倦劳,出尘灵迹显松乔。安宁地轴生成广,运动天机气序调(原注:修道之人若能清心,运动身中之气,日夜往返,常不休息,亦同天长)”[24]所说相同。所言玄关与昆仑相对,大约也是指腹内。不过,却不是具体的部位,而是身中境界。
按《老子》所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别称之为天门。《庄子·庚桑楚》也称作“天门”,其曰:“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此句,佛门所译《华严经颂》云: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大意相同)。”[25]可知玄关玄窍,实际上并没有有形的窍门,而是比喻大道与万物之间的关口。而丹法实际操作中,却多指神凝气聚间,一窍豁然,身心开明,而精气运化,所以诸家所说动处——如白云蟾说“念头起处为玄牝”[26],李道纯说“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27],李虚庵说“一阳初动即玄关”[28],柳华阳说“气发则成窍,机息则渺茫”[29],所说境界——如白玉蟾说“玄关一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30],李道纯说“此窍无边傍,无内外,无前无后,无长无短,无阔狭,无深浅,无大小”[31],尹真人说“空洞无涯为玄窍”[32],李西月说“死心不离,始识玄关之中,人我皆忘,鬼神莫测,浑浑沌沌,兀兀腾腾”[33],其实都相似。至于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则所说各异,各人适应的方法也不同。大体而言,有直接从心理虚静专注入手的,有从守身中窍入手的,还有守身外之境的,因此或如白玉蟾所说“念中无念”[34]入手(他也说“凝神入气穴”),或如陈冲素说“在肾之上,心之下,仿佛其内,谓之玄关。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以有心守之,终莫之有;以无心求之,终见其无。若何可也?盖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但澄心绝虑,调息令匀,寂然常照,勿使昏散。候气安和,真人入定,于此定中,观照内景。才若意到,其兆那萌……此意到处,便见造化;此息起处,便是玄关”[35],或如《道言浅近》说“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36],或如金盖山闵一得所说从山根、夹脊入手等等。
因身心素质不同,功力深浅不同等原因,神气凝定及其开显境界的深浅大小程度也不同,所以说玄关其实也还是有层次之分的。最上乘的,即如《老子》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门开阖,能无始乎”,这是证道之门。上乘的,是不见身心世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也称玄关大开,这是胎息后炼气化神之境。中乘的,身心凝定,神气归根,而呼吸偶断,自觉身心空寂,精气流行,这叫玄关初开,是炼精化气时所有。下乘的,无念为常,呼吸绵绵,或脑或腹,一分虚豁,空爽清凉,暖乐安然,这是玄关初影(若在腹,叫气穴开),也有一些丹家将之称为玄关开。
二、闵一得的玄关论
闵一得在前人所说及自己经验上,以为玄关一窍不仅是入道的关键,也是成就身世同治与否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丹书都对玄关一窍的功理、功法、功境、功用有所阐述,但能象闵一得一样明白晓畅、钩深索隐的论述实在难找出第二位,也许多数人是因为保守仙家秘密而不以示人,也许有人是因为境界有限而表达不出。从这个角度说,他们的弘道功绩都比不上闵一得了。
1.玄窍功理
(1)玄关是先后天的关口。
玄关一窍,“要知曰关曰窍者,不过说有此步,并无关窍具也者。所谓关也者,有阻之之义,窍也者,得通得容之义耳。学者知于先天之先立脚,而又深造自然,目前玄况即是窍中玄况,何劳追求乎哉?”[37]淘尽后天障碍,自然得以通容,所以说“学人己克不净,净不造至自然,玄关真境,自难幸入者也”。
(2)入玄窍的关键在机感机应。
闵一得说:“玄关开无方所,景无定景。若使开有方所,景有定景,亦不得名玄关矣!盖此玄关,前包亿亿万年,后包亿亿万年。个中玄理玄境,微尘之细,无有或遗;触而应现,捷如影响。得入与否,即在机触之际。或后或前,均不得入也。故古哲修持要诀,端自虚极静笃上,定审动静之启机。若或妄感,关亦妄应,大有关系存焉,机可妄动乎哉!”[38]。勉强来说,玄窍是在机感机应后出现的一种浩渺无际、三世融通的境界。“此关窍,无理不备,无境不具”,所以天仙家法、医世作用都在此立定脚跟。
关于感应,闵一得说:“学者要知一身关窍,各有真幻二气……玄门所重,在于感应。真感则真应,幻感则幻应。感应从类,其理如是。若然,彼家我家,亦各具有真幻二气者也。古哲事空事寂者,志在克己以全真也。至道真源,不在气机之隐现,而在隐现莫测。心不之摇,念不之动,乃为全真。以真感真,玄关乃开。开真则所现所隐亦真。隐现既真,则取炼还返无妄,而得效亦真。”[39]其所说玄关中有幻气,强调心念不动,实亦是古人常说之境。
简言之,玄窍本来是开着的,只是被我们的后天习染自阻自塞了。要入此窍,当净除身心障碍,于虚寂中循机感机应,一触即到。
诚如闵一得所言,但经验还告诉我们,在虚寂中,常常是精神猛的一振,高度凝注时,其机才动。因而不管是精思、专注,还是默照、守心,不论在静坐中,还是在其他活动时,甚至在饮食男女睡眠中、困倦已极后也能出现玄窍境界。由此推论,现有感受和玄窍境界应当分别处在不同的“能量级别”里,它们之间似乎有一道关口——玄关,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就能在两者之间跳转。
2.开窍功法
开玄窍的方法有多种,散见于闵一得所著诸书中。其弟子薛阳桂有很好的总结,我们在薛阳桂的基础上再总结如下:
(1)万缘放下,体自寂虚。
学者先以自心观照心源,则体寂而神虚。此心源非身中肉团心,乃指寂然而虚灵者。即用不即不离之诀以守之,使心不着于方所。一守如如,常觉此中空空洞洞,不染一物,但觉凝然寂然,抱神以静,此正所谓心有主则能不动、《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是也。
(2)常操此心,退藏于夹脊之窍。
心藏守于心后脊前,守而不离,自然散其邪心,消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久久则真息现而无息,息无则命基固。此是从《易经》来的艮背之法。
(3)存想山根。
山根在鼻之上两眉中间,此处与祖窍相通。祖窍可以夺天地之造化,故存想山根。要勿忘勿助,若存若忘,久久便觉虚无寂定。而山根与祖窍如即一处,仍守之以寂,继之以忘,久久行持。一朝置此心身于不识之地,我一灵亦泯,至混穆地位,就已入玄窍真境界。
(4)坤腹入手。
此外,还有从坤腹入手的一法。究其功法,不外万缘放下,一意留坤(此坤具体“在脐后一寸三分,气穴是也。又名玄关一窍”)。开启功用,如是如是。
如此操持,“若夫混穆中忽觉无涯无际,或星月在海,月印波心,或平波万顷,草木繁庶,种种玄况莫可名言,是则玄关开矣!然或念动而着,玄关立隐,故以寂视为要……或用心息相依,或存神虚寂,务在乎若存若忘,不即不离,而总用夫放下身心,寂寂以视之,则必自得神凝气定焉!学者总先当以无念为主,诚而恒之,何患其不入哉?”[40]
3.玄窍境界
无人无我,“浩浩兮无涯,冥冥兮莫测”的玄窍之境,寓有十二时活气象。此十二时活气象为沈太虚所发明,在《琐言续》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其谓:“凡夫水月交映,得之自然者,子正有之;我无觉有,丑正有之;觉气通流,寅正也;气机洋溢,卯正也;存无守有,辰正之功;隐现莫测,巳正气象;万象罗列,午正气局;真幻无常,未正如之;念起即扫,申正功法;一灵独露,是酉正兆;闻见顿泯,觉无端倪,非戌不现;切戒惊疑,守戌正法,湛如寂如,是值亥正。”[41]
闵一得有很长的一段注解。这里只录一段活子活午内景为参考:“行到万虑不生,一灵亦泯,是造混穆极境,是已深入玄窍窍中地位矣!忽而一念顿动,寂而视之,觉有如吸应呼,不击自鸣,乃是一阳初动之候,须加寂如一诀,又忌木住一弊。诀惟循动透入,是正玄关洞启之候。倘犯木住,古哲名为僵立内外。学造此候,旋必如春如夏,境得日暖风和,花明柳暗。我若真瞽真聋,六门紧闭,一窍不开,是为错过。若因驰骋颠倒,昧我本来,是为逐物,亦足自误。诀惟廓放真元,与境元合,而内存涵志,一意内虚且寂,已觉个中得有无上湛润。外境庶繁,听之而已,是为功造正午,万路齐开之玄况。诀惟从事退阴,然亦不过意存敛志,其元必自若云归洞,第见霞绕空谷。倏忽由和返肃,是造申酉玄况矣!寂视久之,况现冬象,则乾卦初爻。学者至此,未可住手。诀惟神收下极,功造遍体充和,悠然住手。”[42]
4.玄窍功用
(1)能打开先天宝藏,归根还源。
玄关一窍,与大造同一鼻孔出气,故说:“外包三才,内充四大,本无内外,无处无所,乃是一气,何有通闭……三才与我,本是一物。个中真元,原无得失,所失种种,犹如内库珍藏,移于外库。我但靖我内库,物物件件,取归如寄。”[43]
(2)从它出生天、水、地、人、神、鬼六种仙眷。
诸仙眷属所得之由,在于机感机应。如沈一炳说:“修行人能得太极交生之物为圣胎,谓之天仙;得自地天生之物为圣胎,谓之地仙;得自虚空真阴真阳之元作圣胎,谓之神仙;得自生龙活虎空虚交生之物为胎者,谓之人仙。更知加迎太极之一,以点化之,是谓水仙,变化莫测,稍亚天仙。”[44]
(3)它是各种借假修真法门的枢纽。
不仅各种清修功法,即使是红铅梅子、五金八石二门,在玄窍开后也可用作种媒,而有勾玄大妙用。闵一得说:“据余所闻内惟炉火与御女虽亦古法,而五脏柔脆者,万不可服金石;色身不化身外无身者,万无御女得益。”[45]
总之,“行从先天立脚,天地、日月、云霞、红铅、梅子等等……古哲缕示。皆有妙用,第非初学所能,更非执着可得。惟能步步不离先天,从头寻讨先天之先。玄关八达,触着撞着,无不先天,如一亮纱大罗罗帐,物物珍珍,洞明洞见。只须具得千手千眼,随意检收。向所失物,全在此中。然不得遇真师,嘱开玄窍于前,具此千手千眼法身于后,从何识得?”[46]
玄窍开启的境界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圆有偏,而作用与效果自然就不一样(参看第一节中的略说)。因字数限制,闵一得对此的相关论述就从略了。
[1] [晋]僧肇著,张春波校释:《肇论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44页。
[2] [南朝]王简栖:《头陀寺碑》,[清]李兆洛选辑,楚生点校:《骈体文钞》,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第508页。
[3] [元]李道纯:《中和集》,《道藏》第4册,文第493页。
[4] [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1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90页。
[5] [宋]太宗:《逍遥咏》卷11。
[6] [宋]董思靖:《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道藏》第6册,第413页。
[7] [南朝]陶弘景:《真诰》,载《道藏》第20册,第522页。
[8] 《皇天上清金阙帝君灵书紫文上经》,《道藏》第11册,第384页。此处所说玄关命门,指脐。其云:“命门,脐也。玄关是始生胞肠之通路也。”
[9] [唐]白履忠:《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道藏》第4册,第851页。
[10] [唐]玄宗:《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道藏》第11册,第716页。
[11] [唐]吴筠:《心目论》,《道藏》第22册,第907页。
[12] [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卷36,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731页。
[13] [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卷20,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10页。
[14] [五代]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道藏》第9册,第327页。
[15] [五代]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道藏》第31册,第779、824、923、930页。
[16]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第417页。
[17]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第418页。
[18] 粗略而言,修炼工夫中,神气足而身内作一分虚豁之处,即是玄关。在守一成为存思身中重要部位(守窍)后,这种玄关就已然出现端倪。东晋《紫阳真人内传》说:“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为洞庭(后来称作洞天)。人头中空虚,是为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度人经》之“黍珠”,吕祖之“一粒黍中藏世界”,即从此化出。按:此说源自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句,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中才能如此说。佛语“芥子纳须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表述的意境相似),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唯精思存真,守三宫,朝一神,勤苦念之,必见元英、白元、黄老在洞房焉。云车羽盖既来,便成真人。”其所言头中洞房(《苏君传行事诀》:“人头有九宫,两眉间上却入三分,为守寸(有青房、紫户,二神居之),一寸为明堂宫(有明童真官、明镜神君、明女真官三人居之),二寸为洞房宫(有无英,黄老、白元三人居之),三寸为丹田泥丸宫(有上元赤子、帝卿二人居之),四寸为流珠宫(流珠真神居之),五寸为玉帝宫(玉清神母居之)”)之空虚处,亦是后来丹法玄关之一。
[19] 关于玄牝一词的变化,参看:萧进铭:《玄牝考》,《丹道研究》(创刊号),台北:财团法人丹道文化教育基金会,2006年。
[20] 《金丹四百字》,《道藏》第24册,第162页。
[21] 《金液还丹百问诀》,《道藏》第4册,第897页。
[22] 陈大师:《碧玉朱砂寒林玉树匮》,《道藏》第19册,第52页。
[23] [宋]曾慥:《道枢·鸿蒙篇》,《道藏》第20册,第675页。
[24] [唐]宋鸾:《道德篇章玄颂》,《道藏》第19册,第831页。
[25] [明]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道藏》第16册,第114页。
[26] [宋]白玉蟾:《修仙辨惑论》,《修真十书》卷4,《道藏》第4册,第617页。
[27] [元]柴元皋:《清庵莹蟾子语录》,《道藏》第23册,第754页。
[28] [明]伍守阳:《仙佛合宗语录·太和九问》,《重刊道藏辑要》毕集2,第7页。
[29] [清]柳华阳:《金仙证论·图说》,《古本伍柳仙宗全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96页。
[30] [宋]白玉蟾:《修仙辨惑論》,《道藏》第4册,第618页,
[31] [元]李道纯:《道法會元》,《道藏》第29册,第210页。
[32] [明]吴之鹤:《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亨集,明万历43年(1615),北京:国家图书馆藏,第2册,第37页。
[33] [清]李西月:《道窍谈·玄关再说》。《藏外道书》第26册,第618页。
[34] [宋]白玉蟾:《修仙辨惑論》,《道藏》第4册,第618页,
[35] [元]陳沖素:《陳虛白規中指南》,《道藏》第4册,第388页。
[36] [清]李西月编:《张三丰全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年,第111页。
[37]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参证·玄关一窍》,《藏外道书》第10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第280页。
[38]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参证·玄关一窍》,《藏外道书》第10册,第280页。
[39]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参证·尽心穷理》,《藏外道书》第10册,第293页。
[40] [清]薛心香:《梅花问答编》,《藏外道书》第10册,第649页。
[41] [清]闵一得:《琐言续》,《藏外道书》第10册,第510页。
[42]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前编参证》,《藏外道书》第10册,第228页。
[43]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前编参证》,《藏外道书》第10册,第236页。
[44]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前编参证》,《藏外道书》第10册,第258页。
[45]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参证·有为无为》,《藏外道书》第10册,第284页。
[46] [清]闵一得:《修真辨难前编参证》,《藏外道书》第10册,第225-226页。
文章已刊于《武当》2024年第2期。这是底稿。